五千年来一大“狠人”——范仲淹
庆历三年,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内有日益严峻的阶级矛盾,外有党项人的虎视眈眈。此时,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了“庆历新政”。
但由于改革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使得许多地主阶级开始把矛头指向范仲淹。再加上范仲淹与当朝宰相吕夷简不对盘,新政失败后被贬至河南邓州。而他的好友滕子京也受到牵连被贬至岳州。
在滕子京努力经营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并在第二年重修岳阳楼。于是滕子京请远在邓州的挚友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句话,更像是范仲淹对自己的告诫。而范仲淹,一生都在很好地实行这一句话。他做到了真正的不畏强权,忧国忧民。
岳阳楼
颠簸流离的童年
世上本无范仲淹,只有一个名叫朱说(通悦)的穷苦孩子。朱说本来姓范,出生于官宦家庭,但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导致到了朱说父亲那一代时已经相当穷困了。
朱说出生没过多久,其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谢氏连自己生存都困难,更何况还有一孩子?没有办法,只得带着两岁大的孩子改嫁朱文翰,随继父姓。
朱文翰在当时也是一个官吏,算是当地的豪门大户,这给谢氏母子俩的生活带来了安稳。
朱说从小就与众不同,他年纪小小就展现出自己成熟稳重的一面,其他兄弟姐妹整日游手好闲,上天遁地地玩,唯独他整日泡在书房里,与书经为友,刻苦读书,奋发上进。其他兄弟姐妹只知道玩乐,只有他年少有大志,做事有担当。
朱文翰对自己那几个亲生儿子是恨铁不成钢,却对这个勤奋刻苦的继子产生了好感。面对这个继子,朱文翰待他如同亲生子般,对自己的学识倾囊相授。
在朱文翰有意识的教导和培养下,加上天赋,朱说的才华逐渐展露了出来。并且因为朱文翰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朱说为当时人们所称赞。
幼年范仲淹
刻苦的少年
如果没有意外,朱说就会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去私塾上学,然后按部就班的考试,家庭富裕的生活也能让朱说衣食无忧,他的聪明才智也能保证他顺利获得官职,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
但是意外偏偏就这么来了,在朱说二十多岁时偶然发现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不姓朱!原来待自己如此好的父亲只是自己的继父!并且在母亲的诉说中,朱说得知了自己范家一族已然没落,即使自己是范家后代,也很难光复范家的名誉。
得知真相的朱说,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朱家的感激。从此刻起,他的人生就发生了变化。他辞别了朱家,辞别了母亲,只身前往应天书院学习。
应天书院是当时最有权威的书院,为朝廷所开设,学生在里面食宿全免费,但能进到里面去也是相当困难,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
在应天书院,大多都是官宦子弟或是家庭富裕的人,范仲淹论家庭身世比不上这些官宦子弟们,但范仲淹的刻苦学习,是应天书院里无人能及的。
应天书院
当时的范仲淹,谢绝了继父的帮助,真正的一无所有。他“昼夜苦学”,五年来从未解衣宽带,踏踏实实睡过觉。大冷天夜里要是读书困了,就用冷水洗脸。
他每天的伙食只有用糙米熬成的粥,把它放凉结成块后,用刀分为四块,上午两块,晚上两块。最多也就切点腌菜下饭。
他的其中一个同学,为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贫困到极点的生活,动了恻隐之心,主动给他送来一些丰盛的饭菜,放在门口。
几天后,同学再来到范仲淹房门前时,发现饭菜丝毫未动,还馊了,勃然大怒,找范仲淹对峙。
此时范仲淹才说:“我感谢你的好意,但我不能接受,因为我过惯了清苦的生活,怕尝过这些饭菜的美味之后,再也过不了现在的生活了。”
在求学期间,有一次宋真宗来到了应天府,应天书院的学生也都好奇皇帝长啥模样,跟着城里的老百姓去看热闹。唯独范仲淹依旧岿然不动,继续读书。
有人问范仲淹到:“皇帝来了,你不想看看他的真面目吗?”
范仲淹回答:“皇帝总是要见到的,以后再见也不迟。”
清苦的生活,范仲淹过了三年多。这期间,他刻苦勤奋,常常通宵达旦。三年后,他凭着惊人的毅力与才华,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活。等到他有了朝廷俸禄后,便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奉养,并恢复范姓。
范仲淹拒绝同学的馈赠
秉公执法,兴学执教的范公
范仲淹为官期间,百姓们无不对他歌功颂德。
在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期间,他秉公执法,并没有初入官场时的胆怯,更没有像同僚一样为了快速升迁而去巴结权贵。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推翻了旧时的冤假错案,后到泰州任职。
当时泰州可是重灾区,由于地处沿海,海堤常年失修,潮水时常涌入,令肥沃的土地渐渐颗粒不收,饥荒严重,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范仲淹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割。于是上报朝廷,得到朝廷恩准后,开始了著名的盐仓治水工程。经过范公的努力以及执政有方,带领着老百姓恢复和平安稳的生活。此时,范仲淹的母亲病逝,范仲淹回家丁忧。
守丧期满后,他回到了应天府。相隔十年,范仲淹应当时南京留守晏殊的邀请,回到应天书院任职。在应天书院里,范仲淹严格督导学生,并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在学习楷模面前,同学们都开始变乖,勤奋好学,向范仲淹看齐,应天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
范仲淹
抵御外敌,军威震西夏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么一个勤奋好学有才华的才子,谁能想到他并不只是书生那么简单,范仲淹的名声显赫在外,连西夏人都闻风丧胆,仓皇而逃。
公元1038年,党项头领李元昊一改对宋朝俯首称臣的假姿态,建立了西夏,并率军突袭北宋边界。战报传来,一时震惊朝野。
公元1040年,李元昊再次发兵攻打北宋。就在此时,范仲淹主动请缨,镇守边疆。来到延州,范仲淹运用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审时度势,没有盲从皇帝下诏的主动出击,而是以守代攻,在险要之地筑城池,修营田。
在用兵方面,他重新整兵,淘汰老弱病残,大胆启用本土人才,并且任用羌人,加强军队的训练,加强军事力量。通过他一系列的修整,安定了民心,获得了羌人的大力支持。
而范仲淹同样运用了自己的绝妙计谋一次次地把西夏人打跑,他与当时的韩琦一起,“韩范”的名号响震西疆,让西夏人头疼不已。在范仲淹镇守边疆时,北宋西北边境纷扰不止的战事终于停息了。
范仲淹
大刀阔斧,庆历新政
公元1043年,宋仁宗召回范仲淹,授其为枢密副使。进入了权力中心后,范仲淹看到了最严重的问题:官僚队伍过于庞大,行政效率非常低下,加上官员贪污行为严重,而战事的增加几乎掏空了国库,老百姓痛苦不堪。这些问题都在影响大宋国家的安稳。
宋仁宗与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联手,开始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实施:在选任官吏方面,精简冗官,明确官吏升降制度,严格考核举士,慎重选择地方长官;在军事经济发展方面,重视农业经济,减轻赋税徭役,整顿军备;在法治方面,谨慎发布和严格遵守朝廷颁布的号令,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经过他们一系列的改革,安抚民心,稳定军心,老百姓感恩戴德。却因为触犯到了权贵们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最后改革以失败告终。
”狠人“范仲淹
新政失败后的范仲淹,遭到了吕夷简等人的打击,公元1052年在徐州病逝。在范仲淹死后,人们才发现曾为朝廷重臣的他,遗产连回家乡的路费都不够,真正的家徒四壁,真正的两袖清风,真正的清正廉洁。
为什么说是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他对家人狠,对下属狠,对上级狠,同僚狠,对学生狠,对敌人狠,对自己狠,唯独对老百姓是真心实意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