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内八景之-《遇仙楼》
遇仙楼的历史,有的人说是建于南宋乾道年间,也就是公元1165年到1173年间,但据史书记载,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澧州目前存世最早的《嘉靖澧州志·名胜纪》里就清清楚楚地记载了遇仙楼的由来:“在遇仙桥南,东城址畔。正德庚辰(也即1520年),知州余珊创建。”我们从余珊的《遇仙楼记》里,可以明确知道他建楼的缘起。余珊是安徽桐城人,到澧州任地方官时间很短,只因为他有感于遇仙桥的故事,在维修了学宫和遇仙桥后,手头还有盈余,于是就兴工建造了遇仙楼,还撰写文章来讲述他这么做的理由。
南宋时期,浙江金华磐安人王象之写有一部《舆地纪胜》,他在书中引用《澧州图经》讲到了这个故事,说陈辅镇守澧州的时候,有一个道人不回避太守的仪仗队,结果被抓住责问。这个故事说澧州太守是陈辅,陈辅确有其人,是唐代人,这个人写过一部《聿斯四门经》,而道人吕洞宾也是唐朝人,这样说起来,遇仙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唐代的澧州。
在《全唐诗》里,也收有吕洞宾这一首诗,只说真人行走在巴陵市,太守怒其不回避,并没有说是澧州。巴陵市应该是如今的岳阳,地点完全变了,长官也无名无姓。同样嘉靖《常德府志》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朗州,也就是今天的常德。
当余珊就任澧州长官的时候,一定对这个传说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在《遇仙楼记》里,详细地描绘了全过程,甚至将故事的发生年月日都清楚地写了出来,说太守乔逊遇见神仙吕洞宾的那一天,是宋乾道初年三月二日或三日,也就是古上巳节。余珊感叹说,这件事是有是无,已经不可知晓了,但是这传说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
正德年间他改守澧州,首先维修学宫,再维修遇仙桥,在桥边又另起一座高楼,将各种题咏记录在楼上,桥因为遇仙而命名,楼也就以此为名。余珊无疑是想效仿岳阳滕子京维修岳阳楼留下名胜的旧事,也为澧州留下一座名楼,故而他还自己写了一篇《遇仙楼记》,不能不说他确实也达到了他的目的,这座澧州第一名楼与它的传说一直流传到如今。
遇仙楼在以前算是澧州高大巍峨的建筑,在百姓心中,也成了一个地标和澧县的象征。相传还有一个笑话故事,说四川有个吹牛大王,来到澧县县城,遇到一个貌不惊人的放牛老人,两个人相约看看谁最能吹牛。四川人看澧县一马平川,没有什么高山,不禁随口说道:“四川峨眉山,离天三尺三。你想上天去,只要手一扳。”那个放牛老人听了,不屑一顾地用手朝遇仙楼方向一指,说道:“澧州遇仙楼,修到天上头。你想上天去,还得往下走!”四川吹牛大王一听,知道遇见了对手了,气焰顿时就灭了。
明代有一位文人熊浃,他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千年遗迹在南州,形胜还应著此楼。烟霭色通衡岳晓,水云光绕洞庭秋。停骖是日真奇遇,挂剑何年说浪游。醉拍栏杆成一笑,乾坤漠漠总浮沤。”诗中不仅描述了遇仙楼无限绮丽的风光,还提到了千年遗迹的传说,让我们感到了澧州历史的悠久厚重。当初余珊修建遇仙楼之时,就将很多诗文记录在楼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度毁坏,那些诗文今天留存已经不多,但是从明代一直到今天,遇仙楼依然是澧县令人瞩目的文化遗迹,被我们所热爱和吟咏的对象。
澧浦楼和岳阳楼跨洞庭而东西双峙,在岳阳楼上,有幅长联:“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而澧县遇仙楼,与之遥相呼应,也挂出了一幅对联:“大湖东西,澧浦与岳阳对峙。小范忧乐,英雄要儿女平分。”
澧浦楼历史悠久,是古澧州的象征与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澧州历史变迁及古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证据,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古建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云上文澧、澧县图书馆
编辑:小白
审核:杨剑、胡俊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