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学者记诵词章与百工技艺之务,皆贵寻师访友,多见多闻 ,而后才思生焉,智巧出焉,知能愈广,作为愈多,始足以援笔成文,运斤成风,故曰:“为学日益。”若为道则反是。如以博览群书、泛通故典为事,不克返观内照、一心内守,则搜罗遍而识见繁,必心志纷而神明乱,虽学愈多而道愈少,久则浑然太极汩没无存矣。故为道者须如剥蕉抽茧,愈剥愈少,弥抽弥无,以至于无无之境,斯为得之。修道至此,自然神妙莫测,变化无方,其聚则有,其散则无,欲一则一,欲万则万,日月星辰随我运转,风云雷雨听我经纶,其大为何如哉!虽然,学者行一节丢一节,如食蔗然,吃尽丢尽,仍返于无,故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得矣。试观取天下者,不得不兴兵动马,称干比戈,乌得无事?然有事之中须归无事,庶能一心一德运筹帷幄,则心志不纷,谋猷始出。故出征者号令严明,耳不听外言,目不见外事,心不驰外营,始能运用随机,取天下犹如反掌。不然,纷纷扰扰,事愈多则心愈乱,心愈乱则神愈昏,贼甫至而不能静镇自持,兵初交而遂至凌乱无节,如此欲一战成功,难乎不难?又况东夷未靖,西戎又兴,彼难未平,此波复起,若不知静以制动、逸以待劳,鲜有不委去者。古之败北而走,倾城而亡,莫不由有事阶之厉也。兵法所以有出奇制胜、设疑设伏之谋,敌人望之,旌旗满目,草木皆兵,虽大敌当前,亦心惊胆落,未有不望风先遁者。惟有事视如无事,万缘悉捐,一心内照,如武侯于百万军中纶巾羽扇,自在清闲,所以西蜀偏安,得延汉祚于危亡之际;若有事于心,则方寸已乱,灵台无主,似徐元直之为母归曹,不能再献奇谋佐先帝以中兴,乌足取天下乎哉!

  此言修道之人,若见日益,不见日损,则心昏而道不凝矣。故曰:“德惟一,二三则昏。”惟随炼随忘,随忘随炼,始不为道障。若记忆不置,刺刺不休,实为吾道之忧也。故必渐消渐灭至于一无所有,斯性尽矣。然后由无而生有,实为真有,所以能出没鬼神,变化莫测焉。经中“天下”喻道,“取天下”喻修道,“有事无事”喻有为无为。人能清净无为,纯是先天一气,道何难成?此即取天下之旨也。若搬运有为,全是后天用事,便堕旁门,此又不足取天下之意也。或曰:采药炼丹、进火退符,安得无为?须知因其升而升之,非先有心于升也,随其降而降之,非先有心于降也,即至采取不穷,烹炼多端,亦是纯任自然,并无半点造作,虽有为也而仍属无为矣。彼徒咽津服气者,乌足以得丹而成道哉?

返回目录

(0)

相关推荐

  • 宋龙渊注《道德经讲义》——知有章 第十七

    抄录因缘 <重刊龙渊子注道德经讲义缘起>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最精核.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 ...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加,追 ...

  •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张载曰: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 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 ...

  • 道德经讲义-注后语-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注后语 此经注毕,呼群弟子而告之曰:目今大道危如累卵,所赖尔学道诸人以撑持天地,救正乾坤.纵说奸匪之徒将有兵戈之动,然天有安排,总不至令尔等有不测之虞也.只怕尔等执德不宏,信道不笃,二意三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 ...

  • 道德经讲义-第九章 功成身退-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九章 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古云:"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又曰:&qu ...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香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问知识会一天天增多,修道则妄见会一天天减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古之治天下者,必因乎民情之 ...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道德真源

    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治于将然则难:治于将然犹易,治于已然则难.故太上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言人当闲居独处之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夫人之好名好货者,莫不以名能显扬我身,货足肥润我身,身若无名则湮没不彰 ...

  • 道德经讲义-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视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泛者,滥也.) 道 ...

  • 道德经讲义-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