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9教学手记——把时间放给学生,你就惊喜去吧!

打开学生暑假的读书小论文,抑制不住地激动,先来看看,给一位同学的交流吧:

从这简短的对话里,我们应该看到些什么?

看到我的喜悦幸福,当然,这是溢于言表的!

看到语文学科的价值,它给人们带来了特殊的享受,当然,这也是明显的!

我觉得,最应该看到的就是,语文、阅读、写作究竟该怎样学。

君扬同学的这句话,应该引起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注意:暑假时间多。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有足够的思考阅读、写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让你惊喜的阅读、写作成果。同时,只有不断有这样的成果出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提升!把所有的时间都占尽、都讲完,似乎老师的工夫用足了,可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形成完整的活动过程,难以有个人认知体系的建构,哪里还能有什么惊喜给你!

另外,我们总是认为,老师要用一桶水来灌输给学生,有此便引以为豪。但是,如果,能指给学生水源之地,让学生自掘沟渠,有汩汩滔滔地清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不是更好吗!其实,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幸福感远越听讲课得来知识的幸福感,因为,每个人都想证明我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是有独到见解的,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充分挖掘他们自己的人生内涵和智慧呢!

可是,这一点,常常,往往,大多时候,被很多人,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给忽略,或是有意地避开了!

好了,看看我学生假期阅读的小论文吧!

这是林清懿同学的作业。

为了保持她作业的原貌,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晋诺点评:从林清懿同学的这段点评里,我看到了我自己。有老师曾问我,你是如何训练学生阅读的,其实,老师怎样阅读,学生就会怎样阅读。让我欣慰的是清懿同学对文字的敏感与体悟,这种深入到文字深处,与文本对话的精神,是我一直倡导并且执行的。

晋诺点评:这些细致的体味与恰当地传达,难道不胜过答题的那几句机械性的答案吗?阅读的宽度与深度应该在这样的真实情境的自由的阅读中形成,然后应付那点考试题,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歌女》赏析

《歌女》的核心主题是关于善与伪善的。妓女,尤其是低等妓女,所作所为无非是勾引人夫,哄人钱财,下贱无耻之极。这是普通人对妓女的刻板印象。贵妇在人们的印象里象征着雍容华贵和美丽优雅。在这个故事里,巴霞和贵妇两个人身份一个在地一个在天,可她俩人格却倒置了。巴霞善良老实,毫无心计;贵妇蛮横粗野,心机很深。贵妇打着要夫的名号找上门来,其实主要是想要钱。为了达到要钱的目的,她软硬兼施,撒泼打滚又哭又闹,年轻的巴霞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完全懵了,很快就心软了。贵妇装作下跪,巴霞又惊又羞,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居然稀里糊涂把全部财物都交给贵妇,真是脑子进水了。贵妇拿着珠宝走了。老相好翻脸无情,把巴霞痛骂一顿,也走了。两个上流社会的文明人白白“消费”了一个低等妓女,抢光了她一切,连句人话都不说就走了。外在身份与内在人格的强烈反差,凸显出处在社会底层的巴霞的人生悲剧。巴霞“死于”他人的伪善。她的遭遇正应了那句古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尊严是这篇小说的副主题。契科夫给友人信中写道“要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点点挤出去。”的确,请给人以“人的尊严”,正是契科夫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马姓》、《变色龙》、《套中人》等等大量小说都以深刻批判奴性为主题,作者用文字大声疾呼人应该有尊严地去生活。这个故事里,三个人,三种尊严。巴霞为自尊舍弃财宝,只求能还自己一个清誉;贵妇为财宝放弃尊严,做出下跪的假态(事实上并没有下跪),夺走巴霞所有身家,使她一无所有;老相好呢,为了面子甘做缩头乌龟,等事情平息才敢走出来。然后又觉得巴霞卑微低贱。这三个人的品性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记得有人说过,千万不要去试探或考验人性,否则你只会失望而归。那些珠宝首饰,像一块试金石,试出来了三个人的善恶美丑。在贵妇和老相好眼里,巴霞是个贱女人;在巴霞眼里,贵妇和老相好是上流社会的体面人。你看别人是什么人,恰好证明你自己是什么人。正如在苏东坡眼里佛印是一坨屎,所以苏其实是羞辱了自己一样。巴霞的单纯成了她的致命伤。老相好气急败坏地痛骂巴霞,在他心里,巴霞只不过是出卖肉体的“贱货”罢了。人在愤怒时候说出的话,才是真心话。老相好翻脸比翻书还快,也是醉了。人们平时把自己伪装得太好了,面具戴的太久了,有一天面具年久失修一不小心掉下来,暴露出人们的真面目。这真面目丑得触目惊心,但凡有点自省意识的人恨不能自戳双目。谁敢理直气壮地说ta从没做过翻脸不认人这种龌龊事呢?

巴霞最后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钱没了是一方面,最伤人的是老相好的背叛。人与人之间最怕亲密关系的背叛。亲密关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看似牢固,却往往很脆弱。这种信任好比堤坝,一旦裂开一道小缝,要不了多久,怀疑谩骂攻击等等就会如黄河水一样咆哮而来。在“疑”字面前,“信任”就是豆腐渣工程,外表怎么光鲜亮丽都没用。才一会儿,巴霞先被贵妇一顿谩骂,又被老相好鄙视、唾弃、抛弃,他们还卷跑了她所有财物。天底下还有比巴霞更悲催的人吗?真正的冷,是心寒。结尾,巴霞的哭泣让读者痛彻心扉,原因就在于它让读者感同身受。巴霞身上藏着我们每一个人过去的影子。

契诃夫人物形象塑造的奥秘

苏州中学园区校 高二(2)班金菁

读了这么多篇契诃夫的小说,发现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有命运悲惨的底层平民和受尽欺辱的小官员,也有奴性十足的小官员和庸俗堕落的小市民。通过这些人物,契诃夫表达出了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与讽刺。

契诃夫印证那句话:高明的喜剧一定包含讽刺。讽刺一词,“刺”字最秒,契诃夫的作品就是一把手术刀,直刺人性。艺术领域中,在才华面前,其余所有只能是次要因素。契诃夫真正就是一个才华溢出来的作家,他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写出上百篇短篇小说,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他笔下的人物虽小,作用却不小。

拿《变色龙》举例好了。我们都知道此文嘲讽沙皇了专制制度下中层人物的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而其中的奥楚蔑洛夫更可谓是沙皇的走狗。通过他,也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对权力的渴望。而这么一个见风使舵的人物在契诃夫笔下灵活地呈现了出来。主要有以下2个细节。

1.     细致的服装描写

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新大衣被提到了四次。“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多么神气的造型啊!在奥楚蔑洛夫的心中,这件军大衣就是他权势的象征。在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那时的他因为自己反复变化有点难堪,力图保持自己的微风,掩饰尴尬。一件军大衣在文中被他脱了穿,穿了又裹紧,可以看出他对这件军大衣的喜爱,从而表露出他对权势的向往。

2.     生动的语言描写

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每一次说的话都体现出了他的趋炎附势。我就随便举个例子吧。当他得知小猎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他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在不知道狗主人时,他骂狗是个下贱坯子,在知道狗主人时,他夸狗伶俐,这么大的转变只因为狗主人的身份。从而便显出了他媚上的特征。

3.     名字的暗藏玄机

在俄语中奥楚蔑洛夫指的是“疯癫的人”,这恰恰符合他在变色龙中疯狂变脸的特征。让人觉得他非常滑稽愚蠢。

《变色龙》写出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也是在这十篇中最触动我灵魂的,只是这贴切的题目就会让人过目不忘。这又是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又带有好奇。

小说中有太多的讽刺,翻看时不自觉地想起了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的优秀作家,鲁迅先生的《故乡》清晰地表达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无力感。而契诃夫把这种感觉深藏在了文字中,故事是那么的顺理成章,等刹那间揭露生活的伤疤,你的悲伤也会更深,更难忘。

再从故事情节来看,选取的大部分都是平凡人生活中最平常的片段或小事情。但契诃夫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容,塑造出一个个真实的人物。

契诃夫在短篇小说中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和平实的笔调展现了底层平民的悲剧人小官吏的奴性。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会给世人带来警示的效果。

讨论完契诃夫的写作手法,我想对他这个人来一个单独的叙述。

托马斯·曼在20世纪50年代受俄罗斯大型文学刊物《新世界》之约撰文评价契诃夫时谈到, 在契诃夫去世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这位俄国作家的伟大, 但只是到了后来才明白, 小型的、压缩的形式也可以传达真正史诗般的内容, 而且就艺术的紧张程度而言, 这种形式远远超越了许多大型的形式。契诃夫能够“以小见大”, 就在于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叙事视角将短篇小说艺术性表现的重心由情节和叙事转向了内心和抒情。这种转向使得故事性在文本中退居末位, 而表现内心和渲染氛围则作为主要目的处处体现。

契诃夫将笔触伸入人物内心时所产生的剧情“淡化”, 表现出了极强的戏剧效果。关于这一点,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对契诃夫的评论是:“对人的感情的直觉认识给予他的小说一种精神状态, 它以戏剧情节的形式出现。”可见, 戏剧情节成为小说精神状态的载体,文本不再仅仅依赖于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人物内心的展现而非人物之间的冲突成为文本的主要功能。因此, 叙事视角的运用就成为了文本展示的重要方面, 它决定了展示什么以及如何展示等问题。相应地, 小说读者则带有了“观众”的色彩。读者也是观众, 这种对于接受者独特的定位, 也从侧面表明了戏剧的表现手法对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深远影响。

契诃夫通过活用三种叙事视角, 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文本中的不同人物形象, 将短篇小说从注重情节转向了注重心理。契诃夫的戏剧美学深刻影响了其小说创作。契诃夫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 精妙地表现了沙俄时代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的各色形象。他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并在生动的描写中注入了深刻的思索。因此, 契诃夫短篇小说中所具有的戏剧性特征, 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探讨。

以上,就是我对契诃夫和他的小说的一个简单理解。

晋诺点评:非常欣赏金菁同学文章的后半部分,由小说基本情节、人物的解读上升到小说叙事艺术的探讨,虽然还不够完整,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能有如此的意识和敏觉,再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写下去,高考试题里的那点鉴赏题,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史铁生很自卑,自卑他的身世,自卑他的身体,因而他性格内向,因而他曾自杀,自卑和残疾使他的过往简单,没有纷繁的社交和交心的知己,只有轮椅和独立思考的火花,但简单不代表苍白,史铁生因为自卑从而总是会自我怀疑,但是自我怀疑也就铸就了自我审查,他对于万物的理解舍广度而追求深度,因为害怕生活,从而思考如何生活,所以他对于生命的理解简洁不失深邃,因为懂得人性与命运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因而满是温情的面对生活因而能写出《我与地坛》这种佳作。

自认为《我与地坛》本质上就是史铁生想要搞清楚一件事情:怎样好好去死。

作者一个人在地坛,陷入对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儿?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想死吗?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我想他在想的是劝自己不去死吧?家庭成分不好,逮住机会想去革命圣地延安插队,结果又落得残疾,写文章刚刚出名之际母亲吐血而亡,人生可谓是大悲。文中的“急于求成”用的很奇怪,人们都是不想去死,恨不得避得远远的,他是说死不是急于求成的,感觉好像死是一个所有人的梦想一般,史铁生因为自杀过,因而对于死亡少了那敬而远之的敬畏,他可以整日想着死,因为他真的想死,抛去敬畏最后剩下的平级审视和思考,才能看待死亡如同节日一般。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他如是说,接下来开始说了几个故事:母亲对自己的大爱无边,让人后知后觉却无法回馈,催生出人一辈子的遗憾与亏欠;中年夫妇虽甜蜜却渐渐步入老年,让人唏嘘人生命之短,岁月之无情,赛跑运动员让人感受命运的捉弄和人生命的干劲;智障小女孩让人感慨美和丑在一个生命体共存。这些不幸的命运无法让人释怀,这些苦难是上帝赐予人世间的,因为一切美好都会因为司空见惯变得乏味,正因为苦难人们才会珍惜美好,因而,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不存在公平,这不是上帝在这场人世间舞台所需要考虑的,我辈只是一个须臾的过场“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如是说。也正如园神所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最后让我们回到第一段以便更好的解读,《我与地坛》刚开始,写了作者与地坛的隐约的联系:“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好似冥冥之中,作者与地坛的缘分已经注定,这不是天意,这更像是一个轮回,”地坛离我家很近,还是我家离地坛很近“亦或是说,地坛不动而我来,或者说我深陷泥沼地坛为我而来,客观并不能影响主观,但生和死,阴和阳,二者可以互换,亦或是说二者本就是一体,和文章最后相互对应“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惨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生和死是注定的,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正如太阳,此时升起的时候地球的另一面已经在落下,牵牛花开放的同时它的死亡已经注定,死是为了更好的生,没有死亡,人们怎么会努力的活着,反正人生时间无限,我又何必愁“明月何时照我心”反正给你一万年的时间,所有人间极乐你都能体验,但正是吾生也有涯,所有美好不能全部体验,因而要取舍,要追求,才能好好地去死。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如是说。

2021年7月24日纪君杨写于苏州

(0)

相关推荐

  • 如何教出语文的情味?语文老师必看

    每天一个教育小故事,记录和学生一起成长的点滴!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济宁市育才中学黄玉兵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暖心趣事吧! 如何教出语文的情味 --以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教学为例 好久没有在 ...

  • 史铁生:《我与地坛》|经典朗读

    郑在朗读 <我与地坛>(节选) 作者:史铁生|朗读:郑伟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 ...

  • 初识史铁生

    史铁生.姓史,名铁生:姓氏对一个人来说,出生后就无法选择,笔名等则除外.可是名字,即取什么名字,那选择就多了去了,而且名字大都不是自己取的,取什么名字全凭父母长辈的喜好和文化素养来取,往往还寄托了亲人 ...

  • 从《秋天的怀念》到《我与地坛》

    从<秋天的怀念>到<我与地坛> "妈妈,史铁生是20岁就残疾坐上了轮椅吗?"女儿前脚踏进门书包未放到桌子上就急匆匆的询问."是呀,你怎么知道的?& ...

  • 20210417教学手记——我服气我的学生

    语文是可以直接用于生活的实践性学科,我们不能把学生关在高考试题里练应试,而应该放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性操作,不然,语文就会失去其生命力. 本月11日"晋诺工作室"推出了一篇反思一些非常 ...

  • 20210612教学手记——江畔知己相聚,学生送来了酒与肴

    崇拜苏轼,因为他真实而有意味. 与知己好友相聚,长江边上,赏清风品佳茗,谈到夜深人静,不知今天是否有月,假如有月,不知与当年七月十月之望的月是否相同,不论相同与否,我想,当年苏轼携洒与客泛舟赤壁的情景 ...

  • 20210515教学手记——从思维导图看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文字识别,读懂作者的观点,读懂观点的前提是读清楚写作者的思维脉络.因此,思维导图往往被用来梳理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思路.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者呈现出的思维导图判断学生的阅读过程及阅读结果的科 ...

  • 20210409教学手记——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阅读

    有不少网友看到我推出的学生阅读笔记时常常这样发问:孙老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教阅读的,我们的学生水平较差,达不到这种水平.面对这一提问,我仔细思考了一段时间,发现答案非常简单:让学生阅读. 我们长久以来形 ...

  • 20210527教学手记——高考前的嘱咐(二):让我的学生告诉您写作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

    高考的考场上,担心写作打不开思路,尤其是面对一些宏大话题,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越到临近考试越感觉自己两手空空,无所凭依.这时候,说明你该"回家了",该回到语文之家了.其实,在临近高考 ...

  • 20210610教学手记——学生读不进去,我们老师能读进去吗?

    语文难教,尤其是现在,因为学生的生活节奏比国家总理还快,要沉下心去读书,确实难.因此,我们往往会慨叹:学生读不进文本.每每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也该问一句:我们老师能读进去吗? 有时想想,可能也不容易,因 ...

  • 20210326教学手记——学生的表现取决于教学理念

    常常有老师感叹:说,孙老师,你的学生层次高,我的学生没有这个水平,没法做你那样的学习任务.面对这样的朋友,我实际想说的是: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已经封闭了思考的大门,也把自己囿在原来的思维方式里而不 ...

  • 20210312教学手记——在学生面前,我不敢说我读过《史记》

    在学生面前我不敢说我读过<史记>,实际上真正的教学,不论哪篇文章,可能我们都不敢说我们比学生读得好,但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为我们比学生读得好,造成这种错觉的是,我们死死地控制着学生,让他们在 ...

  • 20210302教学手记——教学生评价“拉面哥”

    让语文在现实生活里成长,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原则. 临沂"拉面哥"的事具有较好的思维价值.为此,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写作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拉面哥 前几天,一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