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规划开始落地,概念新到烧脑

犹如在一张白纸上涂抹一幅画,雄安平地而起,千难万难,崎岖坎坷,它还是来了。

《河北雄安新区条例》刚刚颁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就透露出今年的重大举措——年内,北京部属高校、医院和央企将开始启动搬迁。

这意味着雄安从规划走向落实了。

特别看了《条例》和雄安规划专家的想法,整体感觉是自己大脑不够用,跟不上专家的思路,好多新东西,好多新想法,烧脑。

《河北雄安新区条例》是雄安发展的未来蓝图,涵盖了管理体制、规划与建设、高质量发展、改革与开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法治保障等。

说实话,从雄安横空出世,就给人“天外来客”的感觉,什么都是新的,让人反应不过来的感觉。

首都、北京分离,疏解非首都功能,副政治中心,概念新、提法新,语汇新,感觉就不是这个地面上的东西,真不愧是中国最顶尖的大脑设计出来的,从头到脚,前所未有,充满新鲜感。

管委会的定位,就是一个烧脑的话题。条例说,管委会“参照行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职权,行使国家和河北省赋予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就是前所未有的提法。注意两句的不同,一个是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职权,一个是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致就是说是河北省派出的市级有行政管理职权机构,但国家和省赋予了它行使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吧?两个职权的级别和范围好像不太一样。

所以,有人称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制度设计。

四年来,负责雄安建设的管委会一直只是一个派出执行机构,不是一级行政机构,《条例》赋予了它法律地位,成为一级政府。

雄安规划的构想之一是解决“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专家说,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更大的空间格局中加以考量。

之所以在北京附近建新城,是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经常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从我国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悄没声的四年过去,很多想法已经落实,北京首府已经迁到通州,雄安交通快轨连上京津,城市基建初具规模。

虽然大规模的疏解非首都功能还没启动,但是,四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大大调整,科技、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人口控制目标也已经实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3万人,实现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

同以往的大城市向周边城市疏解功能不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不是淘汰产业,也不是来料加工,甚至不是辅助产业,相反,只迁移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雄安承接的是国家级院校、企业和人才技术实力,大半个北京搬迁到了雄安,对河北周边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河北来说,这是天大的机遇。

年内启动的搬迁,包括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

的确,城市的发展光靠海、光靠近大城市不行,需要融进去,河北虽然包着两个直辖市,但是,经济历来是分离的,甚而让人感觉北京在吸血。

现在央企的整体搬迁,等于把大半个北京直接迁进雄安。啥概念,雄安就是半个北京。

知情人担心雄安的水,至少几年内,雄安的水还可以应付,走一步,看一步,摸石头过河本来就是总设计师的思路。

院校、央企搬迁,最大顾虑是配套,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以及疏解政策的具体支持举措。

管委会的思路也挺让人惊讶,超级大胆,一单位一策、一企一策,深入完善医保、财税等后续政策。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出台新的疏解政策,不断构建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增强雄安新区对疏解单位和人员的吸引力。

雄安的目标是2049年,建政百年时,崛起一座500万人口的一线城市,这个目标能实现吗?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深圳特区成立于1980年,从建立特区到成为一线城市,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1999年,深圳的GDP和汇聚的资金总量,就已经都是全国第四名了。

雄安新区是2017年4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至今才4年时间,如果到2049年建政百年,将耗时32年,可以这样说,雄安要用深圳1.5倍的时间,走完深圳的路。绰绰有余。

当初在深圳渔村搞特区,也有人将信将疑,嫌它太小,底子薄。

给雄安30年,看看是否有一个一线城市在华北平原腹地拔地而起。

雄安建设四年,遇到很多问题,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克服了很多困难,那么,接下来,还会有困难,还继续克服吧。

河北雄安管委会,雄心勃勃,在他们眼里,雄安有挑战,挡不住河北有信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