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课标卷语文阅卷分析会

一、川师大张伟教授

概述:不能只看全国三卷,要把十套试卷对比来看,特别是新高考卷。对应考有帮助。平稳转型,导向明显。

全国三卷试卷特点

订阅中国高考考试杂志,明确怎么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和考试说明。

(一)立德树人的命题立意

从考察语文学习质量转向为用语文考察学生发展质量。

1.试题选材呈现出的信息

论述类:《古文观止》:经典也有不足,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教会学生怎样读书。

实用类怎么变成一则材料了呢?实质不是一则,是多形态文本中的访谈。是教师对高中教材的使用有问题,高中语文教材包括了多种形态的文本,但很多被忽略。比如演讲,主持辞,不考就不弄。学生应该学会处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语文学习一定要与生活联系,但有界线,不能被生活所挟持。

在如何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强调飞扬的灵魂等内外精神。透过文本看现实,透过生活看事实。比如作文,画自画像,如果“自画像”没有灵魂,怎么画,“像”也立不起来。

第三类文学类,贯穿“镰刀”“锤头”,是政治素养的考察——学生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才有前途。

古诗文鉴赏:也落在“人才”这个关键词上。苦笋很苦,却给人提供丰富的营养,说明要成为真正的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的锻炼磨炼。

17-19题、继续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20题、科学类材料:科学精神。

22题、“自画像”,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人的“徳和才”要兼备,才能把自己的“像”立起来。

2题干具有立德树人走向

9题,《记忆里的光》,分析统摄全文谋篇布局。

15题由苦笋联系魏征的相似性。“人才”问题

16题,名句默写第一题,指向人才培养。

22题、明显指向立德树人,怎样育人。

不把握立德树人。很难把学生灵性抓住。

(二)考察指向

1.学科素养的考察指向:

核心价值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交融考察。还按照考点弄试题会把握不住高考题。

核心价值的考察渗透:

严谨治学:读书思考,审辩式思维读书。

文化自信:注意关键词:认识中华文化的关键点、独特性:理解,热爱,发展。

政治信仰:估计还会强化。理解,接纳,明白

现实精神,直面现实,正视现实,正确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人才养成。

2.对必备知识的考察

重新关注文本文体性考察。

6题,简答题,访谈最核心的知识就是如何引发对话。今年就考这个。

论述类2题,C选项错在哪里?这边的议论文里面所有的论据是指向论点的,这个答案偏离这边文章论点了。要知道论述文论据一定要在论点之间打转。关键点是论证,不是论证学术视野开阔。

文学类8题,分析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层次感,关键点:叙述。小学就学记叙文,绕不开起因、经过、结果啊。学生模板背的太多,把最简单的文体性知识忘记了。

9题,要从布局谋篇角度分析,简单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绕不开主题,所以从涵义,结构,主题三方面出答案。

大学老师命题,强调学科知识,纠正高中语文老师练题偏向的错误。

15题,由“苦笋”联系到魏征,表面考相似点,其实考的是“托物言志”。教学要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套板术语中走出来,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20题不要小瞧,融合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打通学科壁垒。

21题得分还可以,读新闻要筛选新闻背后隐含的关键信息。多少个项目和多少投资就比较关键。除了语言得体,还要注意文章得体,思维得体。

返璞归真,是今年高考语文考试的支撑点,离不开文章文体的本体知识。

3.对关键能力的考察

未来关注:

一是比较思维。

论述文通篇都在比较。古代诗歌鉴赏比较,名句默写也有比较。

17-19把中华文化放到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比较独特性。

22题自画像也在比较。

强调比较,强调群文阅读,任务群阅读。

二是整体关联的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或者审辩性思维。论述类实用类背后有辩证性思维。古诗文阅读好与坏,背后是一套整体关联。

1.语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体关联。

语文就是语文,生活就是生活,语文与生活要结合,但要有度,不能融为一体,混为一谈。

2.课内课外的关联。

苦笋与魏征的关键。不知道魏征是谁,读不到魏征的本质。强调读什么,高三还是要有课外阅读。

3.语文学习板块的整体观念。

之前只关注书面表达,没有关注口头表达,比如主持词训练等

4.现实与未来的整体关联。

审辨性思维。考察点强调对内容的整体把握。简答题基本都是这样强调的,必须从整体上找答案。比如6题,答到“做了充分准备”,几乎没人答到。

15题,全诗理解,抓不住“人才 ”这个关键词,就抓不住答案。

(三)阅读理解中进行创生的能力

6题不只概括,提升了新的能力,学生要创生出新结论。

怎么考?

立足交际的社会情境。

强化语文学科的独特功能和交际价值。      6题就是指向怎么进行更高的交际。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会打破常规,像讨论问题一样。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整扎实,课堂对话要认真对话,不要肤浅。强化交际。

21题,如今也在强化微写作。微写作是对情境任务的进一步优化。我们看材料,就是看情境。成都三诊作文改革就是导向,立足交际性。

设置多元化命题立意,有意识地涉及交际考察。

总的来说,这就是在什么平台上考,怎么考的问题。

二、学生答卷问题

(一)文体(文章)关键知识的运用不足。

平时强调文体知识关注不够,蜻蜓点水,或者只给了概念,学生用这个概念的关键难点在哪里,我们语文老师没有走第二步,第三步。比如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从解题到解决问题,高考要打击只练题的教法和学校。

6题如果看到了教材中访谈,就知道怎么答。

9题布局谋篇,有的学生很聪明。先解决用什么统摄全篇,这个“光”是什么涵义,接着就是结构上怎么统摄,然后是整体上主题把握。三个答案就完全了。但有的学生就只能在结构上转圈,得分就不高。

老师要教会学生多走一步。

(二)建构思维框架的思维能力不足

思维框架:思维主线,思维的几个点在哪里,列提纲。框架立不起来,要点和要点抓不出来。要形成思维导图。

8题叙述角度: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就抓住重点了。

9题,很多学生从很多方面去叙述了层次感,但就没有从叙述角度答题,没有回归到叙述框架中去。一定要讲透思维框架。

(三)扣分可惜问题

要点顺序太过混乱。不要想起就答,先训练答题要点指向和要点的必要环节,干净利落。要不然老师看不到。

(四)精准思考与表述能力不足

6题得分很低。部颁标准里体现了概括能力。题干里是如何做到?就是概括方法吧,不是内容。就要引出前面的准备,决定了二三点的答案围绕方法谈。总结的就是访谈的方法。题干里把“话题”引向深入。材料里第一段关键点就是对话题的准备。

还有作文里,题目就教会学生“如何”画,就是教方法,结合自己来谈方法,如果写信里没有结合自己来谈,就没有代入感,把自己丢了就不叫写信。应用文训练绝对不是只有格式这么简单。

(五)学生阅读面太窄。语文还是必须要读。不能只把文章做成题。很好的文章被老师练成几个题就完了,好文章要读着玩。

三、改革导向和教学改革建议

(一)要有改革理念。不要当做空话。        从语文教学转向语文教育。教学立足点从教文到写文。看到文章背后的教学设计思路,要设计成文人生活互动的题。教学立意的转变,任务设置从习题式任务转化成活动性任务。

(二)教学改革的重点,以交际能力为统领,改变课堂教学心态。把课文教学,群文阅读,学习任务变成要讨论的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就走支撑。

四、小题得分

(一)平均分

6题   2.07

8.   3.24

9.   3.26

13.1   3.71

13.2   3.08

15.   2.58

16.   0.67+1.45+0.83

20.   1.83+1.75+1.22

21.    3.05

22.    44.24

二、段增勇老师:

课标是总纲,不只是要求,更是方向。

仍然是立德树人,不只是中国的主张。美国高中教育也有要求,高中教育关系国家安全。基础教育是国民的腰。关注立德树人四个字的追求,涵义是丰富的。

责任担当,学生理解的是国家、民族,对于自己的责任担当理解不足。对于我们的教育都是有启发的。很多考生下来说今年作文好写,学生不问开头,不问格式,不问话题,以为好写。

我们的语文教育有难度,但就是要在难度上做文章。

追求教育高度。只要学生读书思考,就会有收获。

比如第六题难度不断增加。我们不能把眼光盯在第三卷上,要盯住全国五套试卷,更要盯住全国十套试题。我们四川是第三梯队,但也在推进高考改革进度。虽然没有进入统编教材,也要有这个意识。比如上海,文言文教学有难度,教学时间处理有难度。

从2005年开始,阅卷都看满分作文,今年想打个满分都打不满,缺乏应有的思想支撑,看出语文能力水平。

思考、思维、思想。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在这上面做点什么。语文课不要讲的太辛苦,不要讲太多,太满。

教学:自己的教学,延伸的教法,创生的教育。创造性,创生性,产生新的教育,做自己的教学。不要只用别人的样。学样,要有自己的新的内容,赋予自己的价值,才有根本性呈现。

语文还是要关注学术性问题,虽然语文不会考纯学术性问题,但一定会涉及到学术性层面。教学中涉及系统理论等学术总体性概括分析。

文章怎么样读?怎么讲?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里面杨世钊等反面人物怎么讲?有人说我只讲内容技巧方法,避开政治人物。也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