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欣会:试论郭进拴“痴文”功成的“韧性”功底

我提笔写下这个题目,心内着实忐忑,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儿在吵架,甲说:“你一介布衣白丁,凭什么对中国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指手画脚地评头论足?”乙说:“凭我比他年长是他哥,当年在一个锅里搅过稀稠。”甲说:“你不怕落个拍马溜须的腴上之嫌?”乙说:“拍他?俺主任听我一句好话还能涨涨工资,他哩?能给我发奖金还是能提拔我去联合国当秘书长?”甲说:“人家现在高高在上,你呢,当个职工还是副的(下岗)。”乙说:“他比我高到哪去?我1965年就上坡放牛,他1974年才掂羊鞭。是他的羊高还是我的牛高?谁叫他在博客上写出‘爱文皆我友’哩?”……两个小人儿聒噪得我脑子疼,我急忙抓过酒瓶,喝了一大口闷酒,晕晕乎乎地斗胆写出了下面的文字,但愿郭进拴看后不咬牙切齿就阿弥陀佛了。 

        我和郭进拴相识是在1977年秋季。 

       那年,洛阳地区搞故事调演,我和屈江北兄在县文化馆挖空心思编写故事。一天,一个小青年(比我小五六岁)拿着故事稿子来了,经县委宣传部领导认可,让他留下改稿。他就是现任平顶山市作协副主席的郭进拴。 

        当时,国内形势复杂:打倒“四人帮”不足一年,新旧交替,百废待举,虽然有“抓纲治国”之纲领,但文艺界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四人帮”的“三突出”理论仍统治着“爬格子”人的中枢神经,在“十年磨一戏”的潜意识中,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仍是重中之重。在此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和屈江北兄“闭门造车”,造出的几个故事都被领导“模棱两可”的不同意见而搁置、枪毙。最后,县领导“高屋建瓴”地定主 题 、划框框指明方向,我们弟兄连明彻夜的开快车,遵照领导意图连改几稿仍没通过,我和江北兄无辙了——改到何时才能达到诸位领导“各抒己见”的“统一认识”哩?我一咬牙,拿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稿子后想:如领导仍是百般挑剔无一定之规,我就回家啃“红薯轱辘”,不再受洋罪了。正在这时,进拴弟来了,他的到来给我俩的创作思维带来了新的活力。 

        进拴脑子灵活、笔头快,一夜间拿出一个几千字的故事稿子,呈交领导没通过,就又按照领导指示修改,修来改去,如这个(领导)意,不称那个(领导)心,在英明领导指示下改得似是而非、一塌糊涂。我因坚持己见、思想僵化,稿子没通过,他的稿子也因“四不象”被枪毙…… 

         1978年夏秋之交的几个月里,我又去文化馆和江北兄编写曲艺节目。这期间,时常见进拴带一些稿子来找江北兄请教,或去南关文化局剧目组。他每次和我见面,因我比他年长几岁,总要拿出大作虚心请教,我一者因交情浅,二者本人又是一肚子青菜屎的不入流之人,怎敢妄自尊大为人师?只推说以其他老师的意见为准。过后,几位老师(当时文化界的名人)闲谈说:“进拴勤奋有余,热情可嘉。只是底子忒薄,应多读书、多学习!”并说他一夜能想出好几个题材,睡下后再起来写,想哪写哪,没一点深度。还说他卖只羊进城上省,四处乱投稿,结果只是白搭工。(我今日写出这些,不知进拴老弟看后作何感想?)我听后只是笑笑,不敢接言(因我比他没强到哪儿去)。 

        嗣后,进拴弟发愤学习,笔耕不辍,消息、通讯、文学稿如喷泉般涌出,均因某些原因而“屡试不第”。但他没有气馁,屡败屡战的驰骋在方格之间。 

        然而,郭进拴的战斗精神没有得到一些人的赞赏,反而被他们贬成为“庄稼不收年年种,稿子不登天天写”的专业户。(此贬语曾被我用在小说《贺客盈门》的主人公身上。)今年元宵节后,进拴回乡扫墓罢拐到我家,老友相逢,把酒话当年,酒酣耳热之后,我曾敞开心扉道出一些他不知的往事,但始终未敢提及这句逆耳之言,这也许是我现今世故、圆滑之故吧。 

        人贵有自知之明——俗话说自己知道自己得的啥病。进拴在“屡试不第”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他上班的第一个月,就将微薄的薪水全部买成书籍,日攻夜读,吸其精华,模仿、借鉴。记得1981年初,我从洛阳参加《洛神》改稿笔会回来,拐到他在临汝镇文化站的屋内,屋里一凳一床,简单明了,只有桌上满当当的堆满书籍,我翻翻全是中外文学名著……1992年春,我和他及常文理去郑州参加河南省首届文化干部辅导培训班,结业归程去车站候车,他拉俺俩去广场书店,把仅余的一百五十元钱全部买成图书(其中就有贾平凹的《浮躁》)。此后,他看名著、吸精髓,写出了大量的心得和笔记。 

        老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一有空闲就进城、上省、进京,拜名家为师,聆听教诲。他也曾南下上海进复旦大学,北上京城进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进一步夯实了以后的创作之路。 

        有志者事竟成。1979年冬,进拴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山西日报》发了一篇文学评论《喜闻“土豆”泥香味》,《豫西文艺》发了一首诗。接着,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和屈江北合写的现代戏《抓阄分娘》剧本 ……直至现今在各级报刊、电台、出版社、网络传媒发表作品两千多万字,其中有123篇(部)作品在国家和省市获奖。并当选为平顶山市作协副主席、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 

        有喜就有哀,有苦才有甜。别看郭进拴西装笔挺,走南闯北,在天上飞来飞去,在文化界场合人五人六的,想当年坐在羊群旁看书,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作,甚至跑到砖瓦窑上,借窑火看书。投稿跑到郑州,夜宿街头,被巡警抓住打了一顿,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也被小偷掏走,他只有一路讨饭到洛阳。住不起旅社,就偷扒一辆过路车到白沙,跳车时磕得头破血流昏死在路边……

        世上一般人得道后总爱夸他的“过五关”怎么怎么?闭口不谈“困麦城”如何如何?进拴却不,他从不隐瞒自己屡败的不光彩战绩,他在《痴梦难醒》一文里曾写道: …… 

         写啊写,把稿子投遍了全国各地的大小报刊。其中有一次就用牛皮纸糊了85个大信封,投出了共计178篇(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故事、剧本等,用一个大包袱包着,背到了临汝镇邮电所,惊得收发员大叫一声:“我的娘呀!你是疯了,一次寄这么多?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种干家哩!”

        写《抓阄分娘》时,我们五天五夜没合眼,一天只吃两顿饭,后来我们把这个剧本复写了100多份,投遍了全国所有群众文艺类和剧本刊物,最终才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我写啊写,手写肿了,头发写稀了,身子写瘦了,只有稿纸在一摞一摞往上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千辛万苦写了书,又东抓西借、负债累累,自费出书,卖书还债。这不是痴,不是傻是什么?可咱就是这种人,不怕别人笑话! …… 

       这就是郭进拴“痴文”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韧性”。 

       若他没有这种执着和屡败屡战的韧性,何有今日之成就呢?

           (作者系中华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小说家)

(0)

相关推荐

  • 给领导写稿子真不容易,这位大神分类总结了...

    给领导写稿子真不容易,这位大神分类总结了<笔杆子必备>,功莫大焉

  • 你所以为的文学:我所经历的那些丑事

    你所以为的文学:我所经历的那些丑事

  • 郭进拴|从鳌头走出去的世界华文媒体大鳄——冯团彬

    冯团彬,1963年生于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河南日报社文艺处,主要负责河南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组稿工作.1990年赴澳大利亚求学,历经艰难 ...

  • 【总第533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我读沈从文》

    [郭进拴原创]我读沈从文 早上醒来,发现有不少人在微信里纪念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世,距今一晃已经30年了.        于是,我又一次翻阅了我当年在汝州市文联工作 ...

  • 郭进拴:我读《柴达木文事》

          日前,我有幸收到了甘建华先生寄来的印制精美的<柴达木文事>一书,读后感到很亲切.书中写的李玉真大姐是我鲁迅文学院的同班同学,萧根胜是我的好朋友.还有许许多多我的文朋诗友和我仰慕 ...

  • 郭进拴|月季湖观鱼

    春暖花开时节,我又一次来到了平顶山市新城区的月季湖.湖面上都是凋谢的花瓣,在无风和水流静止的时候,花瓣静静地躺在湖面上,别有一番景色.正应了乾隆皇帝在"花港观鱼"碑阴面所题诗句中的 ...

  • 郭进拴|母亲节的思念

    郭进拴原创<清明节的思念--母亲逝世十六周年祭> 古往今来,母亲和儿子,儿子和母亲,这中间有一条终生走不完的路,这条路是一条息息相通的衷肠,是一道光照人生的彩虹. 母亲,是爱,是仁慈.善良 ...

  • 郭进拴|音乐喷泉

    郭进拴:原创散文<音乐喷泉> 郭进拴        平顶山新城区市民广场的音乐喷泉,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晚上就会准时开放. 又是一个周末,我早早来到了市民广场音乐喷泉的观看台,一眼望去,只见那 ...

  • 郭进拴|我与《风穴文艺》

    [郭进拴原创]  我与<风穴文艺>以及<沧桑>杂志  我今年已经是63岁的小老头了,已经告老还乡.     几十年来,我不管走到哪里,爱搞阵地,爱办刊物.当年在农村劳动时,我就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