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经方讲座-95-六经辨证
本文转载自王四进的经方博客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消化、吸收去年在山东学习的蔡长福老师的讲座内容,这是蔡老一生的经验。他在讲课中一下就说出来了,给的东西太多,一时消化不了。我和耀义把一些蔡老的经验也放到了博客里,他讲的对初学者和临床多年的都很适合,他给大家指出了一条非常明确的路线。能让人快速、简捷地入门,然后更好地把握六经。
很多人学一生也找不到这么好的思路,通过学蔡老的东西就知道,方证对应太慢了,把方证都背过了,满脑子都是方证,就是不知道用哪个,太多、太乱了就不好从整体把握。
蔡老学伤寒论主要以六经为主,他说经方就是方跟着经脉走,伤寒论讲的是人体受寒后,风寒在人体内不同经脉的变化和反应。从中风和伤寒两种病、两个方演变成整部伤寒论113方和六经辨证。人体有十二正经,两经合一气,形成六气和六经。所有在人体后面的病都归到太阳经,包括头疼、脖子硬、后背疼、颈背发冷发紧、腰疼、骶椎疼、大腿疼、腘窝疼、小腿肚胀疼、坐不住、脚跟疼。所有人体前面的病都归到阳明经上,他说阳明经挂在脸上,各种黄褐斑、疣、眼珠胀、目疼鼻干、红眼病、乳腺炎、额头疼。所有身体两侧的病都归到少阳经,这样对诊断来说就有了捷径、看他哪个部位有问题大致就知道在哪个经上,这对临床辨证来说就非常实用。
比如说同样是头疼,后面疼是太阳经,前面疼是阳明经,两侧疼就是少阳经,头顶疼是厥阴经,厥阴肝经有一条脉络直奔透顶了。肝寒就是吴茱萸汤证,干呕、吐涎沫、头顶疼,肝热就用柴胡汤。在某一经络上又分寒化和热化,在经络还是在脏腑,在表还是在里。任何人、任何病都不出这几样之外,少阴阳气不足就易寒化了,太阴阴气不足就易转成阳明热化了。人天生的形质有薄厚,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寒热。所受之邪就会从人的脏器而化,或从虚化寒,或从实化热。
再就是合病,他的很多方子都是合方,太阳经往往合到少阴经的方子,阳明经会合到太阴经的方子。比如桂枝汤证,如果病人体质较差,会有项背强、恶寒、汗出、发烧、腰疼的症状。蔡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既重视证,又重视脉,如果没有脉象的支持就不太好说。主要治病的依据还是在脉上,比如少阴证就得从脉象上去确认,必须有沉细脉。因为阳明证也是昏昏欲睡,爱犯困,没精神,可是阳明证在阳,脉比较洪大。如果葛根汤症病人的左脉心肝肾比较沉细,这就有点少阴证了,心肾的阳气就不足了。就要用葛根汤加上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证能吃能喝,吃饭不碍事,口中和,手脚也可能不凉,就是没有精神、没有劲儿。
麻黄汤就是恶寒、发热、无汗、发冷,得纯麻黄汤证的病人相对要少一点。因为它是体质还比较壮的人突然受寒了,里面脏腑是没有病的,一喝药就解决了。人长期少阴虚弱,风寒就会直入少阴,就不用麻黄汤了,因为少阴禁汗。就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了,附子和细辛把阳强起来,再用麻黄解表。或者这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就不用细辛了,如果发烧用甘草一合卫气,有点风寒也就出来了。
或者是白通汤,就是附子、干姜和葱白,因为葱白有发表作用,但比较轻微,不是那种强烈的发汗药。如果病人四肢凉,大便稀,又感冒了,用附子、干姜是补中阳的,又在少阴又在太阴,就要再加点葱白。因为少阴禁汗,不让发汗,这样就解决了。风寒在表上,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太阳证的脉是浮,太阳风寒是浮紧,太阳中风是浮缓。《金匮要略》头一篇还有一个瓜蒌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加天花粉。太阳证其证备,太阳中风证所有的症状都有,恶风、发烧、汗出等等,但是病人的脉比较沉迟,就要加上瓜蒌根。就是发汗太多,伤到人体的津液了,天花粉可以补津液。
如果人体正气比较旺盛,太阳证没有解开表,就往里走了。或者在太阳经发汗过多,用退烧药没有把风寒解开,伤到津液走到阳明经了。在经就是白虎汤证,或者白虎加人参汤,这时没有解表,又去发汗了。阳明是经气化热,主燥禁汗、禁泻,因为大肠里面没有东西,下法也会伤到津液,需要清气分、益气生津。阳明经恶热,又汗出发热、脱衣服,越是这样就越容易受寒。
或是刚从太阳经走到阳明经,也是有表证,这就是葛根汤证。就是阳明经的头一步,其实是还在太阳经里面,缘缘面赤额头疼,脸红是因为里面有热、外面有寒,想出汗出不来,就把阳气郁闭到脸上了。微微发红的脸,不是那种大红,也不出汗。用麻黄解表,葛根是辛凉的,能生发人的津气,就可以辛凉解表,把阳明经的热气散开了,蔡老开方子葛根汤用的频率非常多。
纯太阳病很少,找中医看病都是时间稍长一点了。很多都是三阳合证了,所以他不太提倡脉证对治,因为合方特别多。好几经的病症都存在,好几个方子合到一起,才能把病解决了。不是按照书上一经传一经得的,张仲景那么写是为了让你清楚,真正得病的人体就非常复杂了。有可能这一经没解又传到那一经了,有可能乱吃药跑到别的经了。人的体质也不一样,要看他哪一经有问题,就把各经的方子合起来治病。
太阳经的在经的方子常用的就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入膀胱腑后就用五苓散、桃花承气汤。阳明入大肠腑就是承气汤证了,已经有了实质的燥气了,大小承气汤还有加减了几个承气汤,都是为了通大便、保津。蔡老有一句话说,滋阴不如清肠,要急下存阴,滋阴不清肠就白滋,燥气都给你耗干了。还有一句话,补阳不如通阳,我看他的医案,他用的附子也不是很多,没有用几百克上去了,一般是十五克,最多二三十克。通阳就是桂枝等疏通经络的药,并不是补药。虽然柴胡是辛凉的药,但它能把经络打开、利大、小便,疏通经络就是三阳开泰。在表就是发汗使阳气通,把人体内的自我功能调动起来。不用大补药,补了不通就白补了,就会上火了,就起反作用了。他的经验就非常巧妙,就像打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不用蛮力把病解决了。
看一个人得癌症后很瘦弱,气喘无力的,他认为阳明经还有问题,就用大承气汤、厚朴七物汤下去了。厚朴用六十克,大黄二十多克,又加芒硝十克,枳实二十五克。他还好用槟榔,因为槟榔有铁石之性,直接往下泻,一下就把大肠里存积多年的糟粕和积滞通下去了。这样阴液就会滋生、还原回来,一般人不敢这么干。他还有个名言,年轻多补,老年多泻。一般人没有这么说的,都说少不补老不泻。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是少阴证,就该上麻附辛了。老年后阳明证多了,比如老年性便秘,临床上确实是这么回事。他就敢放开手用大小承气汤。这就给人们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路,以前人们就很保守,明知他有阳明证,不敢用大泻的药。蔡老就说该泻的时候必须泻,不泻就要了命了。这样干的效果就特别好,治很多危急重症他也用大泻,把病人从危难中拉回来了。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
他合方的频率非常多,比方如果遇到瘦弱小女孩的咳嗽,我就比较发憷、不好治。我就按以前的思路辩证,就受到很大的局限。明明看着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汗出,见风就咳嗽,用上后起点作用,但是除不了根。一咳嗽就是好几个月,我就没有很好的思路。但是看蔡老治这种病,分析了觉得很有道理。这样的病人有少阴脉、太阴脉、太阳证、阳明证,就是这样复杂。脉是一般的软弱,不是很沉细,用桂枝厚朴杏仁汤最多加点附子。咳嗽还有黄痰,是有热和炎症,就成麻杏石甘汤证了,阳明证和太阴证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了。
蔡老的病例解决了我这个多年的疑惑,桂枝汤里有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肺为娇脏,非常娇嫩,外面需要太阳经的保护,里面需要太阴经的滋润,就是土生金了。太阳膀胱经又受到少阴经的牵扯,如果病人少阴阳气不行,少阴一败太阳经就是寒水了。因为太阳经的热气来自于少阴,太阳经就保护不了肺了,肺就容易受寒,太阳经皮毛正常的温煦、维护功能就没有了。太阴脾不行了就不能生津,所以肺金就非常弱了,稍微一受点凉就咳嗽。风寒在身体内长期不解,郁闭住了还要化热,就成麻杏石甘汤证了。有时不出汗,有时也出点汗,咳黄痰就非常麻烦。
蔡老的方子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这是桂枝汤。她还有部分热象、吐黄痰,要加上麻黄、杏仁、石膏。太阴肠胃还是虚的,不能升就加干姜,这是我以前不敢突破的地方。石膏和干姜都是走肺的,石膏是凉肺的,干姜是温肺的,是正相反的。干姜甘草汤是温脾肺的,专治肺寒的,但她又有肺热,以前我就不敢这样用,蔡老就这样用了。因为太阳证少阴就不足了,就要加麻附辛了,用上炮附子和细辛了。如果有额头疼就加葛根了,这又成了葛根汤了。如果走到少阳经她嘴里还是苦的,又要加柴胡、黄芩了。如果肺气虚、气血弱还得加当归,就配合细辛走厥阴了,几乎六经都涉及到了。
以前很少有人敢这样开方,但是这个方子下去以后效果特别好,表面看着挺复杂,再仔细看又挺简单。你知道可以这样用药,以后你就敢照着用。没有一些症状就可以去药了,没有肺热就去掉麻、杏、石了,没有少阴证就去掉附、辛了,没有少阳证就去掉柴胡和黄芩了,这就给了咱们一个很开放的思路。只要记住伤寒论每一经寒化、热化的主方,用起来就非常简单了,还要知道哪一经要禁汗或禁下。我看蔡老对禁汗和禁下这方面也有所突破了,比方说病在少阳经,有柴胡证的时候,合并阳明证了就可以下了。
纯阳明证在经上不要下,因为脏腑里面没有糟粕,如果用下法就会伤到津液。但是到阳明脏腑上就要急下存阴了,必须用下法了,所以蔡老在他的很多方子里面就合着小承气汤了。以前我们开方都比较严谨,对伤寒论也都比较尊重,就不敢越雷池半步。按蔡老的思路就打开了,只要你掌握住大原则了,在纯少阳经、纯阳明经的时候禁汗、禁下。合病就宽松多了,有汗、下的治证就可以用了。只要有烦躁、好生气、好着急、睡觉不安生、睡觉咬牙、卧不宁、放屁臭、大便干燥、大便不痛快,加上大小承气汤效果就出来了。这种大刀阔斧型的思路比较直观,干脆利索,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可以使初学者少走很多弯路,我自己摸索了十好几年,还是基本上没有失误。看到老师傅这样开了,自己就敢这样开了,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视频链接:
//v.youku.com/v_show/id_XNjgzMzE3Nj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