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动物学家提示:不要和猴子自拍

全现在,全球青年精品资讯

作者|姚家怡

这类展示人类和猩猩、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亲密互动,或者它们“拟人化”的照片,都可能造成一种错觉——它们是很好的“宠物”,由此助长了黑市交易。

在网络上,以动物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的名字作为关键词搜索图片,排在最前头数张图片,都是展示她和猩猩“关系亲密”的照片,例如猩猩与她碰手、一只猩猩的手搭在她肩上,她和猩猩做出相同的表情、还有她像抱婴儿一般抱着小猩猩。然而,自去年开始,古道尔的研究所已经停止使用这类展示她和灵长类动物亲密互动的照片。
因为动保界发现,这类展示人类和猩猩、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亲密互动,或者它们“拟人化”的照片,都可能造成一种错觉——它们是很好的“宠物”,由此助长了黑市交易。
1月中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发布的灵长类动物图片使用指南中,明确呼吁研究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不要在镜头前抱着幼年猩猩,也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亲密互动照片。
手持猴子玩偶的珍·古道尔。
现年86岁的古道尔是世界知名的动物学家,她在1960年进入到黑猩猩聚居的丛林中,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野外研究,其成果帮助人们了解猩猩的行为,同时她也是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的积极倡议者。去年2月,她针对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热传的猩猩视频发表评论,在视频中,一头年轻的猩猩正在滑动手机屏幕,而古道尔认为,这种视频是有危险的,因为猩猩是高度社会化且聪明的动物,它们无法被驯化,但这种视频则容易造成误导,并且助长了非法的猿类宠物贸易。
“所有的动物都应该受到尊重,社交媒体上不应该有任何鼓励人们购买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内容,也不应该让人们认为动物是能够用于‘娱乐’的。”古道尔指出,诸如给幼年猩猩穿“可爱”衣服、和野生动物自拍,都是不合适的。在她的看来,负责任的传播内容应是展示猩猩在野外或合资质圈养环境中的活动状态,这类内容还能吸引人们关注猩猩栖息地保育的议题。
2019年在印尼,濒危的苏门答腊猩猩被放归野外,它此前被村民作为宠物养着。
已经有一些研究数据佐证了古道尔的担忧。2011年,毕业自美国杜克大学进化人类学系的研究者卡拉·斯洛普(Kara K. Schroepfer)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在影视作品、广告中“娱乐化”地使用猩猩形象后,观众对猩猩保护的认知将被扭曲。该研究有165名参与者,参与者分成三组后会被安排看一系列的短视频,再回答一些与视频相关的问题,其中部分参与者被安排观看的视频中混入了猩猩以娱乐化形象出现的广告。
由结果可知,相比起另外两组参与者,观看这种娱乐化广告的参与者选择捐款支持猩猩保育的意愿是最低的。与此同时,观看娱乐化广告的参与者中,有35%的人认为普通人应该有权利饲养猩猩作为宠物,这一比例要比另外两组参与者高出25%。此外,有另一项在2019年发布的研究也得出相近的结论,研究员以“狐猴”(lemur)作为关键词,追踪分析了13953条推特推文,他们发现在一条“狐猴”网红视频病毒式传播后,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想养灵长类动物作为宠物的用户数也在火速上升。
英国杜伦大学的猕猴专家辛·沃特(Siân Waters)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她在研究巴巴利猕猴(Barbary macaque)时就留意到媒体的影响,她发现当媒体上的名人照片出现猕猴道具后,来找他们想买一只猕猴作为宠物的人数就会上升。然而,巴巴利猕猴已经是一种濒危动物,沃特认为,一些照片的发布意图是好的,但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具体情景的解释和警示语很容易“丢失”,只剩下照片。
摩洛哥艾兹鲁附近森林发现的巴巴利猕猴。
目前,一些灵长类动物已经处于濒危状态,而私人饲养猩猩在部分国家是违法的。《科学》在1月19日刊出的一篇文章中,援引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约有60%的灵长类动物正面临灭绝,包括有大多数的狐猴和所有的大型猿类(黑猩猩、红毛猩猩等)。除了栖息地丧失以外,当前灵长类动物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偷猎,联合国在2013年发布过一组推算数据——每年因非法贸易丧生的大型猿类约有3000头,占其总体数量的1%。
偷猎者会杀死成年猩猩并贩售它的肉,而幼年猩猩则会被作为宠物出售。BBC曾经追踪调查过幼年猩猩贸易的地下产业,该报道指出,它们会被卖到富裕的家庭中作为宠物,或者被卖到商业动物园中做表演,每头猩猩的售价约为12500美元(约为80677元),偷猎者为了活捉幼年猩猩,通常需要杀死多达10头成年猩猩。
近年,动物组织发现这些非法售卖幼年猩猩的商人正利用社交媒体来招揽客人。保育组织非洲黑猩猩避难所联盟(PASA)在去年致信Facebook和Google,呼吁其删禁涉及动物销售的内容,PASA指出在一些展示灵长类动物“可爱”的照片和视频里,商人会跟评论者聊天并试图出售动物。
商人在社交媒体中出售幼年猩猩。图片截图自PASA视频
“也许在30、40年前,有灵长类动物学家会认为与他们的研究对象合照是很酷的事情,但我们现在不会这么认为,时间教会我们什么行为是安全的、重要的以及负责的。”动物学家珍妮特·沃勒斯告诉《科学》。
基于这种观念的变化以及媒体传播中可能对野生灵长类动物造成的负面影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两年前成立了一个专家组,研究人类与灵长类动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专家组工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建立灵长类动物最佳拍摄方式指南”。这一指南已经在1月公开发布。
根据上述指南的建议,人们不应该发布幼年猩猩正在被工作人员抱在怀里的照片;也不要发布在未穿着防护装备的情况下,与灵长类动物玩耍或喂食的照片;在照片中,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之间应有清晰的屏障,或者相距至少7米。
指南同时建议,在科研宣传照中,科研人员应在照片中配备面罩、望远镜、笔记本等,并附上说明,以展示专业性。在过去,不少科研人员的照片都呈现出人和动物的“亲近”,例如古道尔就留下了不少这类照片。自去年起,古道尔研究所也开始使用相近的照片使用规则,并试图对旧照片增加说明,“60年过去了,我们的想法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不希望延续这种思维,觉得这样和动物接触是可以的。”古道尔研究所负责政策及传播工作的肖恩·斯威尼(Shawn Sweeney)对媒体说道。
拍摄指南的配图。图片来源:Orangutan.com
不过,拍摄指南也为灵长类动物救助基地和保护区开出一道难题,这些组织大多数是非营利性质,依靠捐款维持运营,他们的宣传资料中,常常展示出工作人员在悉心照料灵长类动物“孤儿”。这种照片和视频更有利于获取公众捐款,但也成了一把双刃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