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南昌新年,是从求一副手写春联开始的!

小时候,过年,意味着逛街买新衣服和大包小包各种年货。
到了除夕这天,一大早就踮着脚尖和家人一块儿贴春联挂福字,捂着耳朵却总是不想错过放鞭炮的激动时刻,这是一年里最幸福的日子。
正月里进出家门都能一眼看到的春联和福字,那是关于过年最醒目的标志与最深刻的记忆。
每逢新年那抹“春联红”,长辈和小孩在上面那写满了“福”字,往大门一贴,稀松的年味也就变得浓郁起来,有一种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喜庆。
然而,当手作的汉字逐渐被打字取代,你是否还记得当初手写的时光?
要问起南昌过年哪里还有手写春联,苏圃路上无人不知余师傅。
心想事成,恭喜发财,财源滚滚,身体健康。一定是你我的大愿望。万里挑一,一定要来拿最最底下的那张最好的春联。
一道道红色的年味是老祖宗留传千年的背影,公元964年除夕,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挥笔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从此之后,除夕夜贴春联的习俗开始流传开来,正所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特别是到了明代,用红纸写春联真正成为了民风年俗。
在余师傅和家人的努力下,开了近30年的手工春联店,沉淀下来的大多都是回头客,附近街坊的年味也被它拿的死死地。
它被包围在水泥青砖的旧居和墙皮剥落的居民楼里,极致鲜明的的对比更衬这座自带历史气息的小房子在阳光下更耀眼别致。
就算在门外,每天路过时映入眼帘那红火的氛围也能让人心情愉悦。
周五下午4点,店内传来孩子的细细碎语,一进门看见,座位基本被占据,整面墙都贴满了喜庆的手写春联,整间屋子墨香四溢。
想起小时候,唯有在爷爷写春联时,小崽子们才会忽的安静,自觉围在爷爷的木桌旁,帮着磨墨压纸镇,近乎虔诚的守着看。
我们注意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
头发却很整齐。他穿着一身整洁的黑色羽绒服,站在书桌边,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他理了理衣领,戴上一副金属方框眼镜,腰杆一下挺直了,眼神温柔,专注。
他年轻时就在单位里担任文艺工,负责文字出版,他见人总是乐呵呵的,很亲切。
他姓余,62岁,一生都在写字,正是这家店的主人。
左手磨墨,右手拿贴读帖,随之教孩子起笔、顿笔、运笔、提笔、顿笔、回笔,如此往复,写书法做出了大将范儿。
“你得耐住性子,慢慢写。”说完,他放回毛笔,从隔壁房间拿出新的春联纸,平铺在书桌上,准备“大干一场”。
只见余爷爷挥舞手中蘸满清香浓墨的毛笔,一笔一划,或遒劲有力,或行云流水。
笔锋下的一勾一提,挥洒自如,充满人文韵味。一个个“福”字跃然纸上,弥漫着浓郁的“年味”。
一幅幅苍劲有力的春联,在饱含热情的笔端精彩呈现。
余爷爷边写边说:“写字,一天不练都难受。字是要养的,要天天往笔下的字灌输养分,爱心呵护,字才会写得好。”
他的文字珠圆玉润,清光可鉴,有古气,有贵气,也有清气,字里行间有一种风流韵致。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一句句吉祥如意的祝福,在余爷爷游云惊龙的书法下,熠熠生辉。
过程中不时有客人进来拿预订好的的春联,脸上写满期待,认真地看着余师傅挥洒自如的英姿,享受一场直观美妙的书法艺术盛宴。
问起平常是否人多时,能卖出多少副春联,一旁的姐姐回答:
“人最多的时候,连门都进不来,数不清写了多少副对联了。现在是早上八点半开门,以前更早...”
有位客人进来,在这预订了公司所有人家的春联,“我们老板崇尚传统文化,就好这口手写,每年过年都得来这买,看着门上贴的手写春联,年才过的舒心。”
年轻顾客不多,中年人为主。一位居住在离这近10KM的叔叔跑来,跟余爷爷说,“今年,孩子怕是很难回来了,买幅手写春联给他寄去,也算是二老给他的诚挚祝福。”
店里大春联25元,小春联(挂在门上)12元,预订后一般次日就能拿到。一杯奶茶钱就能买到的红红火火,比印刷品更有意义,更有灵魂。
“其实我这就是爱好,顺便给邻里写点字,红红火火过大年。”写完几幅春联,余爷爷又努力挺直腰板。
现在他要把写好的对联放到晾干房,重新起一砚墨,给对联配好横批,才算是完成了。
春联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春联一头联着书法文化,一手牵着文学素养。它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需要“落地”,才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春联是要“写”出来的。“写”有两层意思:书法的“写”与文学的“写”。书法的“写”是使用毛笔这一书写工具,运用书法技巧,写出具有美感、喜庆神采的春联。
文学的“写”是要使用平仄韵律,运用文学技巧撰写出具有原创性与文化气息与韵味的春联。
手写春联,是笔尖上陈久弥香的年味,是字里行间留存风流韵致,是民俗中传承千年的宝藏,是记忆里红红火火的福祉。
“写春联就是个人爱好,坚持了这么多年,必须得做到位了,既然是要坚持做的事,不管怎么样,都是有意义的,只要有人来,我就会继续写下去。”
追溯历史,其实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起源于上古时期,在北宋最为盛行。
那时家家户户挂上桃符,为的是辟邪,家鬼不入,外鬼不侵。从古至今,新年写春联的传统并没有断过,只是越来越被忽视了。
老一辈书法家们总是觉得心诚则灵新年愿望不是自己用笔墨纸砚写下的,似乎就少了分诚意。
可惜的是,今日的写春联已日渐式微。能找到余爷爷这样的专门手写的并不多。
“月卧西窗雪影深,东风入砚暖庭门。冰心玉骨千秋墨,下笔轻裁万里春。只要不放下手中裁来春天的毛笔,不放弃麦田里倾心无垠的守望。”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中国历代传承下来的这些传统文化,都值得宣扬与保留。那是一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年味,有着最红红火火的热闹与人情味。

中国人的传统,还是得靠中国人坚持传承才是阿,你觉得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