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如何开展精准养老新模式

大数据驱动的新型养老模式之所以能面对新形势下的养老难题,得益于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穿戴设备、传感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到来。这些设备使得养老数据出现了泛在化的可能性,养老模式从过去的小数据分析向大数据的治理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养老服务变得“精准”,涉及新公共服务、多中心治理、精准化治理、区块链技术等理论,具体体现在“精准预警”、“精准关怀”、“精准医疗”和“精准救护”等多个方面。究其根本,其在端-网-云的架构下实现的精准养老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数据采集精准化

大数据是智慧养老得以“精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大数据,也就没有“精准”可言。只有尽可能掌握每个个体更多维度的主观和客观数据,才能不断加深对个体的认识,从而实现“精准养老”。因此,数据采集的精准化是养老精准化的关键所在。

第一、利用端产品采集用户行为数据。

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依托于物联网的端产品普及至关重要。这里的端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家居(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衣橱等)及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手表、智能血糖仪、智能心电检测仪等)。这些端产品能够全周期、全方位感知老年人多项生理指标和行为数据,包括血压、血糖、步态、眼动、睡眠模式、心率等。这些关于老年人身体状况数据的长期连续性采集对于预防慢性病及突发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结合信息调查获取主观数据。

在注重客观数据采集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数据的优势。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要通过主观数据进行反映。政府、社区、养老机构、社工组织等要注重对主观数据的获取,充分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得到信度和效度较高的主观数据。

第三、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

经端产品和信息调查获取的数据来自不同的节点,这些数据都将通过网络汇总到云进行存储运算,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统一的标准意味着统一的接口和结构化的数据,才能保证数据的多维度复合叠加。这样不但减轻了云的计算负担,而且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升级改造。

需求分析精准化

第一、建立个性化电子档案。

为每一位老人建立一份个性化电子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老人基本信息、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学历背景等。除此之外,电子档案的内容还要包含老人所需的服务信息。服务信息是依靠“端”采集到的数据经“网”传到“云”中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推荐算法作为服务个性化推荐的核心,主导了推荐的效果和价值导向。推荐算法根据原理可以分为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和基于时序流行度的推荐。

第二、构建个人需求动态监测模型。

个人的需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用以揭示个人需求的数据也将随之变化,同一个老人在患病前和患病后的各项需求可能会截然不同,数据层面的多个指标也会呈现巨大差异。这就意味着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一旦明显滞后于数据收集的时间点,就会使得云所评估得到的个人需求明显滞后于此刻的更新需求。

服务供给精准化

在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要坚持老年人的需求导向,严格按照精准分析得到的需求结果主动为老人对接服务。不同于以往的养老模式,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养老能在疾病预防、精神慰藉、安全预警等方面为老人提供“预先服务”。这些“预先服务”对标老年人未能自我发觉的隐藏需求,比如根据老年人近期多个生理指标的变化,结合人工智能评估和线上医师远程问诊,提前发出某项疾病的健康提醒并进行医疗干预,防止突发性疾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打击。

协同管理精准化

第一、以数据为导向分配资源。

养老资源主要有养老资金、养老设施和养老人力供给。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要统筹养老资金的使用,建立跟踪台账和评估问责制度,加强审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医院、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大学等要不断完善养老软硬件设施,建立养老设施实时跟踪数据库,掌握每一处养老设施现状,让缺失设施尽快兴建,闲置设施尽快激活;重视养老专业化人才培养,完善培养体系。

第二、各种组织、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政府部门要把握养老事业发展大局,分析养老工作现状,持续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养老服务的主体和对象涉及多个群体及部门、组织。养老主体除了老人自身以外,还涉及老人的子女等亲属。养老对象则包含政府、社区、养老机构、社工组织等。

第三、建立服务评价及问题反馈体系。

养老服务各对象要切实保证服务质量,要建立严格的服务评价体系,以老人和子女评价为主,以养老对象之间互评为辅,精准化评价各养老主体的工作情况。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失职失责的机构和组织要予以吊销执照等严肃处理。同时,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倾听老人声音,不断完善养老服务。

“精准养老”的可行性

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趋势下,国家高度重视养老产业行业的发展,结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契机,新型养老模式的建设已出现较好机遇。各地正不断开展新型养老模式的实践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以下将从社会需求、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三个角度分析大数据驱动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1.老龄化社会的巨大需求

大数据驱动的新型养老模式得以产生和应用的原动力来自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大需要:国家和社会在做好养老服务的同时需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养老的财政负担,老人追求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子女也急需找到对策来面对不断上升的抚养比和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依托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起来的全新养老模式,将使得养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老人服务体验更加优化、子女对老人的照料更便利化。

2.顶层设计的政策保障

近年来,国家为应对逐渐增加的养老压力,保障好养老这项重要民生工程,持续做好顶层设计,出台了诸多政策文件,保障智慧养老产业的全面发展。这些政策文件精准全面,覆盖了新兴技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城市整体规划等多个方面。

3.大数据技术的强大支持

第一、端产品的异军突起。随着传感器的普及和物联网的发展,以可穿戴设备为主的端产品在2014年开始异军突起,因此有人将2014 年定为可穿戴设备的元年。2019年初,Gartner发布全球可穿戴设备数据报告,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79亿部,较 2017年的 1.41亿部同比增长27.1%。这些可穿戴设备能够获取使用者的步态、心率、睡眠模式、心电、血糖等多种生理指标和行为方式,其优点包括:便携性、智能化、交互性、随性化、移动性。

第二、网络的快速融合和渗透。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快速普及并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互联网正依靠其巨大的能量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不断融合,并为其赋能,呈现出了大互联和泛在化的特点。

第三、计算方式的强势突破。大数据驱动的新型养老模式的中枢是综合云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城市大脑的一个子系统。该平台基于云服务器的超强算力、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算法,对汇总而来的大数据进行分布式运算、存储、处理和分析,其本质上是一个服务推荐系统。它模拟了人们习惯于听从外部建议进行决策的心理机制,通过与用户的交互,直接获取用户现实表达的偏好或间接从用户的行为中推断隐含的偏好,为其推荐以前并未推荐过的服务,以实现老人需求和服务的匹配。

来源:贾妍,精准养老:大数据驱动的新型养老模式【整理摘编:时英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