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太多 真的会寸步难行吗?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期的主题是:背负太多真的会寸步难行吗? 所谓的背负太多是说你立了很大的志向,要努力去实践。尤其你学了儒家之后发现有一套价值观,看起来很完整很理想,但是要做,可能要一辈子的努力,也不见得能做成。
这一集要特别就两段孔子跟学生谈志向的材料来进行分析。
第一段材料在《论语·公治长篇》,内容是这样的,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段话总共两个学生加上孔子谈他们的志向,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儒家整套价值观,怎么样的价值观呢?
我们先把价值观的架构说明一下。人活在世界上,他要不断的认知跟选择,会设定一个目标去奋斗。那么就要问了,这目标有没有价值呢?在整个人生的大目标里面,这个价值要如何去安排呢?
人生的价值观可以分三个层次,六个内容。
第一个层次,自我中心:生存、发展
第二个层次,人我互动:礼法、情义
第三个层次,超越自我:无私、至善
第一个层次,“自我中心”。这不用教你也会,这是人的生物本能。每个人从自己开始去问,我要得到什么样的价值?这个时候价值有两种,第一种是生存,第二是发展。你不用教一个人就会求生存,想尽办法活下去,然后是发展。发展可以用两个字代表,就是追求富跟贵。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顺利。听到富贵总觉得好像很大的一个官位,很多的财富,其实不见得。富贵只是说我希望占更多的资源而已。所以生存与发展这两种是“自我中心”的阶段所出现的价值,它跟人的生命的本能是很接近的。你不受什么教育,或者外国人接受别的教育也都知道这两个重要,要生存要发展。
第二个层次,“人我互动”。我们很快就发现,我们不可能脱离人群社会,你跟别人互动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这时就不一样了。有两种不同的价值,第一种是礼跟法,第二种是情跟义。礼跟法就是礼仪跟法律,你跟别人来往,他的底线是法律,违背法律,那是伤害别人伤害社会公义的。礼仪是比较正面的,大家客客客气气,富而好礼,礼仪跟法律是人与人相处,一个正面的态度,但是你不需要儒家,你也知道礼仪跟法律不可或缺。
比较重要的是另外一个,有情有义。有两个特色,第一个你对谁有情有义,当然是先对家人亲戚朋友认识的人。第二个有情有义,一定会有所牺牲。我对别人有情有义,我就很辛苦了,要用心要出钱,要想尽办法帮助别人,这叫有情有义,各种牺牲奉献在所不计。
再回顾一下子路的志向,就是有情有义,他说 我的车、马、衣服、棉袍,跟朋友一起用,用坏了都没有遗憾,这已经不容易了。我自己有过类似的经验,东西借给朋友,用坏了之后,心里难免有一些懊恼,就跟他说,你可不可以把它修好了再还给我?
看到没有,这一来我们比子路就差得很远了,子路是用坏了没有遗憾,反正东西会用坏的。我自己用跟朋友一起用,或者给朋友去用,一样用坏了有什么关系呢? 重视人的交情,超过财物已经是不容易了。所以作为孔子的学生,要从这里开始。你不能说我今天当孔子的学生,学的儒家,我要追求生存与发展,那你不用学儒家也会。你说我学习儒家就是要注意到“礼仪跟法律”,其他人不懂儒家的,一样有他的法律要遵守,有他的礼仪要去学习的。所以作为儒家的学生,一定要从有情有义开始,这说明什么?子路已经够格当孔子的学生了,但是还不够。
第三个层次“超越自我”。那才是高尚的层次。有两种价值,第一个是无私,第二是至善。无私就是没有私心,人难免没有私心,你把私心可以化解掉,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谁来做呢? 颜渊说“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你听到我这样翻译,可能有点奇怪,第一句没有问题,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因为颜渊很多优点,孔子还公开说:“贤哉,回也”!称赞他。
但是第二句话“无施劳”,从朱熹开始,很多人都把它翻成“不要张扬自己的功劳”,这样的翻译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古代所谓的功劳很明显,或是做官造福百姓,或是造桥铺路出钱。颜渊只活到四十岁,既没有做官的机会,也没有什么钱财去帮助别人。所以颜渊谈不上什么功劳,要把“无施劳”的施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不要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
所以这两个“无”,“无伐善,无施劳”,代表他是无私,没有私心,绝不会说我要占什么优势,得什么好处,没那个问题。颜渊的目标是无私,我们说颜渊在德行修养方面比子路高,从志向就看得出来。
接着,我对子路非常佩服,这时他忽然说:“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学生如果不问,孔子不会自己讲的,学生如果问,孔子也不会隐瞒的,孔子立刻说那十二个字。说实在我们中国有孔子,有这样十二个字作为志向,实在是让人觉得自豪。做人最高的理想不就这十二个字吗?“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所有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那不是大同世界吗?所以孔子就是止于至善,以这个作为目标。
我们现在讲到儒家的价值观,从这一段师徒之间讨论到志向的地方,就看得很清楚了。
我们再总结一下,人生的价值分三个层次:第一个自我中心;第二个人我互动;第三个超越自我。
作为孔子的学生学习儒家,要从“人我互动”有情有义开始,走向无私这个目标,再往上追求至善的理想,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还有一段,孔子跟四位学生在一起,让他们谈志向,结果我们简单说明一下,这是出于《论语.先进篇》。第一位是子路,他希望当军事家,第二位是冉有,他希望当政治家,第三位是公西华,他希望当外交官,这三位学生都希望学有所用,对社会能够有贡献。但是第四个学生来了,是曾点,是曾参的爸爸,也是孔子的学生。
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段师生对话最特别的是什么?前面三位学生希望学有所用,为社会服务,造福百姓,很好。但是有这样的愿望,别人是不是给你机会,这永远是一个问题。曾点不一样,他配合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已经到了暮春三月,这是天时。第二个,他住的地方在沂水边。第三,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孩子,人和。天时、地利、人和配合起来,就地取材,随遇而安,就不需要靠其他人的关照跟提拔,随时可以实现这样的愿望。
所以孔子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并不是代表孔子不想去周游列国,造福人间,而是孔子内心也希望将来天下太平的时候,他也可以过一种比较潇洒自在的生活,随遇而安。
这一集我们学的是 背负太多真的会寸步难行吗?你只要了解整套价值观,知道这样的价值观来自于对人性的认识。如果人性向善,你当然会愿意在价值观的层次上越来越往上提升。如果有机会或者说还没有机会做官,替百姓服务,那就像曾点一样,随时可以自得其乐,那不是很好吗?
下一集,我们会探讨如何算是合格孝顺的子女。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