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吉祥损庵洪益传

损庵洪益,湖北应山人,即今天的湖北广水,据天一阁藏明代《嘉靖应山县志》记载,损庵又号无极,十五岁出家,入石龙山宝林寺。

宝林寺是应山著名的寺院,创建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兴盛于元朝,鼎盛于明朝。相传明太祖幼年时牧牛于此。洪武年间(1368-1398)赐名正觉寺,被视为皇庙,香火不绝数百年。

应山地方志说:“洪益,号损庵,姓徐氏,幼不茹荤,年十五礼石龙山宝林寺僧善为师。既受其戒。”号无极,此后,无极遍参宗匠,得法于白云治公,当时白云禅师就说:“器之曰:“汝必际盛,缘向后于老僧,头上有万丈光明。汲引后进随种视病宜自勉焉。(嘉靖版《应县志》)后参开元寺高僧为师,号损庵洪益,为万安禅师开创的开元一宗“洪”字辈的传人。

损庵历主名刹。大德三年(1299年)主宝林寺,十一年(1307年)主法王寺,至大四年(1311年)主邢台大开元寺,累朝宠命,并于延祜丙辰(1316年),特授中奉大夫、制加“圆照普门光显大禅师”之号,赐以二品银章,金裥袈裟,总管宗门之事。元英宗临祚(1321年),曾下诏褒美。损庵遂于泰定乙丑,赴阙谢恩。明年(1326年),又加特旨表彰。

至顺庚午(1330年),损庵辞去大开元寺住持,归山养闲,但壬申年(1332年)又被下诏征还。至元统甲戌(1334年),力辞得退,在寺西堂怡然自适。他曾有诗:“莫将世事累青眼,留取闲云伴白头”,被人争相传诵。

原载于少林寺网站,《少林寺史话》一节

大德三年(1299年),损庵洪益在应山宝林寺任主持,后在十一年时,即1307年来到嵩山法王寺担任主持僧。时过四年后,在1311年,元至大四年接受元廷的任命,来到顺德府大开元寺担任开元寺主持。

在任开元寺主持僧后,累朝宠命,于延祐丙辰(1316),特授中奉大夫、制加“圆照普门光显大禅师”之号,赐以二品银章,金裥袈裟,总管宗门之事。 1321年,元英宗对损庵下诏褒美,为此损庵于泰定年(1325)到大都谢恩。第二年,朝廷又对旨对损庵进行了表彰。

元至顺元年(1330),损庵辞去了顺德府大开元寺主持一职,在寺西堂怡然自适。在这个期间,损庵洪益收应山无念为徒。后在至顺三年时,元文宗下诏征还,损庵传位无念为宝林寺主持。重新回到顺德府担任大开元寺主持僧。

在损庵的主持下,公元1326年(泰定三年)对大开元寺普门塔进行了修缮,由王郁书在开元寺观音殿前立《普门宝塔甓垣记》

元统二年时(1334),损庵再次请辞大开元寺主持一职,写下谒语:“莫将世事累青眼,留取闲云伴白头”,被人争相传诵。不久,损庵回到故里应山宝林寺。

在宝林寺归山养闲的几年间,损庵洪益杜门不出,淡泊世味,名传乡里,不少人纷纷而来,投入门下。损庵以“了一真妙,断诸缘想”为念,持律严格,布衣粝食,蒲团竹几,甘淡苦节,坐着入睡“胁不至席者数十余年”,他还认为,修佛坐禅,“佛”与“魔”同样是关键。

在损庵归养宝林寺时,少林寺主持示寂,为了寻找一位曹洞正宗传人,少林寺想到了损庵洪益,便派专使来到应山,祈求损庵接任少林寺主持,并表示不会以寺务相累,只恳请到少林寺主持宗盟。

1340年,损庵洪益接任少林寺主持,当年12月16日,损庵吩咐把自己的衣钵、财务留给常住诸僧。19日,他沐浴更衣,挝鼓升座,给寺众们讲解“无生忍”的意义。说:“无生无灭的诸法实相,就是'无生’;彻悟此道,了法无生,就是无生忍。我已快证我的无生身了!”

少林众僧在听到损庵的谒语后,失声痛哭请他留世。损庵瞪目向大家说:“大无生身会重生!”说完便闭目跏跌去逝。

损庵死后,弟子们为他进行七日的祭奠,火化时,天上祥光环绕,得舍利如豆粒大不可计数。

1341年,少林寺于在少林寺塔林为损庵立《特授中奉大夫大开元都宗摄少林禅寺住持损庵和尚之塔》。

损庵洪益卒年七十有八,法腊六十四。有徒七十余人,嗣法者二十余人。弟子根据损庵的遗嘱,又在应山宝林寺北原建立损庵舍利塔。由蒙古人”中顺大夫、德安府达鲁花赤(蒙语,意为镇守使)兼劝农事迷尔哈赤”立损庵碑。现在应山宝林寺的石板堰水库旁,有散落在地上的经幢.碑座、碑帽,经幢呈六边形圆柱体,高约1.5米,直径约80厘米,上面依稀可见的文字是“住持无际和尚”,无际和尚就是损庵洪益。经幢即为损庵之塔的遗构。

由于损庵洪益的缘故,宝林寺成为曹洞宗的道场,在《应山县志》中僧会条下记载,有“喜圆、喜禅、喜常、昌政、昌寿、继超、祖文、续文、续誉”僧人法号,这些法号正合邢台大开元寺开元一宗的字辈,应是损庵洪益的传人。据《敕赐宝林禅寺正派碑》记载,无极禅师为敕赐宝林寺正派曹洞宗宗人。

无念禅师是损庵洪益的得法弟子。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有个儿子封为楚王,驻地武昌,十分仰慕无念禅师的道行,便礼请无念禅师住持武昌九峰山九峰寺。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听说无念禅师是群僧中的“神僧”,即派遣内侍到武昌召见,见元念禅师“虽寿有年,其顶相巍巍,色身俱备”,无比感慨,赞其“自童子忘欲,至于寿高”。当即赐给金钵、孟、净瓶、金襕、袈裟、百彩衲衣并御制诗文:从师童子问清云,世事茫然学坐禅;幼出渐知心是佛,老来悟得性通天。朱门不谒藏金锡,茅屋无干饮碧泉;召来九重谈妙法,问伊落魄几经年。

朱元璋《题僧无念九岁出家》

无念离开南京之后,朱元璋对无念禅师“戒行精于皎月,定慧稳若巍山,暂来一时去此,常怀怀之不已”,于1396年派官员专程看望,并送去御制诗文一轴。留住数日后,又派内侍护送回武昌九峰寺。明永乐三年(1405),无念禅师在武昌九峰同园寂,亨年八十一岁。

今山崖上有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石刻,记载着朱元璋召见无念禅师的经过,刻有“御制谕僧无念”诗五首,即《题僧无念九岁出家》、《舟归武昌》、《武昌归隐》、《怀僧无念特赐松实诗》、《赐僧无念诗》。无念去世后,弟子又在石刻左方开石龛雕无念像以为纪念。石像神志安详,目视前方,脚著草履,正襟端坐于石座之上,并刻有诗一首:“空有空无得正因,其中妙用是源真。本师住世无人敬,现灭应须假幻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