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王硇村

沙河市王硇村位于太行山西部深山区,属柴关乡管辖。硇,也称垴,是山岗一种叫法。这一带以“硇”为名的村庄有许多,如康硇,刘硇,陈硇,杜硇等等。这里峰峦迭嶂,沟壑幽深,周围有三座高大的山体,红枫山、官印山和笔架山。弯曲的山路通向高山的石硇,在硇的中部一片平缓的山地上,相传明代王姓在此开荒种地置产为庄,将村庄建在高山石硇上,故取名为王硇。王硇村风景皆好,太行山色,层层梯田,层林尽染,四季如画,春天山花烂漫,夏日清凉如春,秋季红枫遍野,寒冬白雪皑皑。

一、村庄历史

村庄的王硇村有245户人家,830口人,是以王姓为聚居的血缘村,均为汉族。

王硇村的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红枫山有三霄元君庙,保存有清光绪年间的重修碑刻,记载说明代前这里就有庙宇。《沙河地名志》记载:“王硇,是以地形兼姓氏而命名的。明嘉靖元年(1522),王姓几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荒种地,置产立庄。因村庄座落在高山石硇上,姓氏中纯属王姓,故取村名为“王硇”。久沿成习,沿用至今。“

据家谱记载说,王硇王氏始祖王得才为四川成都府两岗村人,明代初期,王得才任武官,奉命往京城押运贡品,行至到河南、河北交界处遭遇山匪的抢劫,使押运的贡品受到损失,王得才感觉无法向上司交待,于是便遣散了人马,带着亲信到太行山隐居起来,先居于正招村、下郑村,后又迁到王硇村占地置产,生存至今已经有23世。

清道光《沙河县志》建置志·村庄中记载,沙河县:“县四路......大小村落共二百有七十处。”王硇属西路,当时称王家硇。民国时期,王家硇归属第五区辖管。1941年至1942年,沙河县抗日政府迁到王硇村。

人民公社时期,王硇村隶属柴关公社辖,公社改乡后,王硇村归柴关乡辖至今。

二、村落建筑

王硇村落所处的环境,符合传统的风水学,东南西三面环山,如同风水学家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次第十分明确。这说明了王硇的先人对这里的山水钟情。一个好的环境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人的维护。在村中调查时,有一块清代光绪七年十二月十五日立的石碑,碑文上明确写着:“圣母庙禁林告白:西村外乡知悉,落顶山北后上至顶下至路东西至岭,其中树木不许剪只许养,以供圣宴时茶水之。宾火食之而泽□□,风水牢而村脉旺矣。若有故犯者夺镰一张罚钱五百,□□□□...罚大钱一千,如牛羊放牧入社者自负,以往各宜遵守勿犯。禁止为此。”在祖祖辈辈的努力下,才成就了王硇村落山山水水风景如画的环境。

村子的住宅有许多是东南缺角,也就是在建设每一座院落时,在东南向错位形成东南缺角。这样的建筑形式在风水学上应和了一句话“缺角建筑福财多,有钱难买东南缺”。

“东南缺”格局。就是在正南正北的房子等分划一井字,这样形成了九宫格,四角分别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通常认为西北角有缺和西南角有缺,有可能妨碍户主的长辈,其它的缺角也对家中的人有一定影响,而最好的格局则为东南缺。民宅里的“东南缺”,有风水学称东南为“金角”可以聚财,故在北方以东南缺角建筑为最好。北京城的内城,也就是皇宫也有东南缺角,很可能与风水格局有关系。

从自然科学方面可以这样认为。一年四季的阳光都是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子便于采光,这样可以方便人们取暖,又可以使室内光线充足。坐北朝南的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避风。古人认为,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东南方向的风适宜人的生活。而西北方向的风是寒风,家居应当避免。这也就是家居选择东南开门的理由。

王硇村的聚落形态,三山一坡,居阳坡之上就是王硇村,在村东的裸露山岩上有两个水塘,使村庄显得更加灵秀。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山硇周边有成片的枫树林,平缓的山地以使家族“避喧就肃,择胜寻幽”,自明清以来,王氏家族在此生活“族众繁衍,敬业乐群,雍雍眭眭”。从布局上看村落依山就势,营建村庄的结构更具有严谨性,家族式的大院落,分区明确,传统的四合院多进式建筑,配以高大的卷棚顶耳房,使村落格局脉络更为合理,弯弯的石板路,曲曲的沿着街巷通往另一个家园,石头墙体上青灰布瓦,使建筑本体色彩更为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乡土文化对王氏家族的影响。

在村落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色彩,村庄的堂局更为神秘,无论是公房社楼,还是祭祀龙王的殿宇,或追思前贤的家庙,感受到佛、儒、道三家结合一体传统文化。

村内保存较为完好的院落有130余处,房屋约2000间,石头房屋近700间,特色的石楼建筑面积达72000平方米,形成了王硇村独特的建筑风貌,使这里的建筑院落相连,户户相通,家家有楼,院院有耳房。

王硇的石楼建筑,以当地所产的石材为建筑材料,砌筑时以三合灰为粘合剂,建筑平面以四合式院落为主,有一进式和多进式,当地称“一进四套院”“一进七套院”。院落以北房为上房,东西配房低于上房,在开门处建筑碉楼式耳房。

据专家研究,这种碉楼式耳房形式来源于四川一带的碉楼。碉楼在很早以前就有,考古资料中,两汉时期的望楼有军事警戒作用。后来村落的警戒以村寨墙(城墙)及城楼替代,如英谈村东寨门上的阁楼就有此功能。王硇村的碉楼耳房吸收了碉楼的形式,以红砂岩石或灰色青石为建筑材料砌筑墙体,顶部采用卷棚顶的作法,顶部以筒瓦铺砌,使耳房的造型别致线条流畅柔和。

房屋顶部多为起脊房,在大木梁架上铺以青板瓦。这些青瓦屋顶与随势建造的房屋形成高低错落起伏景观,成为王硇村的建筑特色。

村内街道有三条,最长的有800多米,还有小街巷10条,南北巷道13条,最长的巷道近300米。这些都是由高大墙体形成的石街、石巷,走向有的弯曲呈弧形状,有的据东南缺形成错角的街巷,还有据地势形成随形的街巷,这些街巷拐弯抹角自然天成。在街巷有水井、碾房等功能性建筑。在村外有多处庙宇,因沙河一带缺少雨水,村中的建有三龙王庙,内祀黑龙、黄龙和白龙三尊,庙创建于清代早期,庙前立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创建碑记》。

村中有两个人工开凿的水池,以供村民生活所用。

沙河市历史上的村落建筑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作法,道光版《沙河县志》记载:“造室为墙内坯外砖,榆杨等木为梁椽,顶盖以瓦,瓦仰覆承之其次,以砖石筑墙基,上用坯单瓦盖顶,名曰□瓦房。贫家墙纯用坯或筑土顶涂以泥名曰涨抹棚。草房惟西山一带有之,或砌碎石为墙,且有以石版盖房者亦有即土穴者,名曰窑房,山中所在,多有要亦非一概如是。”

从记载上看,在清代时,西山有很多草房,也有以土穴盖以石板的房屋,称为窑房,而王硇村的建筑大多是青砖建造,应是村落建筑中的精品。

四、民俗文化

王硇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丰富的宗教祭祀、乡俗民风。

在村子旁有红枫山,是因为这里每到秋节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枫树而得名,山顶上有座古老的奶奶庙,所以称之为“奶奶顶”。当地称南奶奶顶,现有圣母殿、菩萨庙、香客楼等建筑。圣母殿中供奉三霄奶奶,三霄是碧霄、紫霄、云霄的合称。三霄奶奶传说是武财神赵公明的师妹,后来被姜子牙封神,负责人间接生,法宝“混元金斗”为接生盆,凡是神、仙、人等,不论贵贱贫富与否,都从金斗转动。百姓求子、生育都叩拜三霄,民间又称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

三霄在民间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关于她们的传说也比较多。红枫山三霄奶奶在当地百姓心里,地位崇高而且很灵验,历史上闻名于广平、顺德两府及武安、永年、沙河、曲周、临漳、大名及冀南各诸县。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红枫山庙会,相传这一日是碧霄元君的诞辰日,周边地区的信众纷纷前来上香,有的求子,有的许愿,一时间十分的热闹。除此,每年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是道教的三元斋,界时人流涌动极为热闹。

在村子的周边,有很多戏曲文化,这些传统戏剧有武安平调、落子等等。这些传统的戏曲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至今在这一带广为流传。

民俗工艺方面也很多。荆编工艺,以太行山的荆条或柳条,编制较大的荆囤、荆筐、荆篮、草蒌、提篮、挎篓、箩头等,但这门手艺多为老年人。年轻的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进行编织、刺绣、剪纸等手工来丰富美好的生活。

在王硇村随处可听到纺车和织机的声音,村内的妇女熟悉一种叫四匹僧的土布生产工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匹缯布是沙河一带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织造土布。四匹缯布的制造过程全部采用手工制成,由多种颜色和经纬线织成不同图案,一般有大小点、枣花、拉不断等20多个花色。因在制造过程中使用四匹缯来分辨经线的格式,故称四匹缯。四匹缯布先进行棉纤维梳理、搓卷、纺穗子、拐卷、水煮、染线、络线、绞线等工序。所用器具有轧花机、弹花机、纺花车、拐子、轮车、绞绞、络子、织布机、经布绳、经布棍、缯、梭。

沙河四匹缯布图案样式多,色彩鲜艳。清初,四匹缯布的纺织技术传入沙河,一直在民间延续发展,民国时期村人王树楠对工艺进行改进,发明了同时能抽出几十要纱线的纺车,使这四匹缯织布生产效率增加了许多。

在民俗文化中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有人物传说、地名故事、神话及民俗等方面。如始祖王得才、民国人物王树棠,抗日英烈范子侠等等,地名方面有白莲坡的故事,菩萨洞的传说,红枫山、金牛洞的故事等等。

五、历史人物

在村落发展史中,涌现出许多让人记忆的乡贤俊杰,也有与村落发展相关的人物。王树棠与范子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树棠(1884-1923),字化南,小名僧柱。沙河县王硇村人。现在村中有王树棠院,人称“水窖院”。院内有一口水窖,门额上悬挂一块黑底金字的“国之富源”木匾。

王树棠自幼聪慧,弱读私塾,是当时乡里拔尖的高才生。后来他转入县校学习,受到顺天府学政陆为的赞赏。清光绪丙午(1906)王树棠报名留学,在东京就读日本警监专业学校。留学期间他结识许多进步青年,接受进步思想。与同盟会会员陈其美交往甚密,钜鹿人刘秉初就读日本东京振武学堂,与王树棠关系密切,经常聚在一起商讨救国救民的道理,陈其美、刘秉初多次劝说王树棠加入革命组织“同盟会”,后因王树棠回国未能如愿。但从心时奠定了“报国为民”的思想基础。

1908年,王树棠回到家乡,任沙河县巡官。原在沙河县任知事的李绮青,已升任吉林省宁安知府。他深知王树棠是一个品学兼优的杰出人才,便邀请王到东北做事。王树棠应邀出任吉林省榆树县任警察所长。工作努力屡建功绩,被奖授五品军功。后李绮青去任王树棠又回到原籍。

王树棠回沙河后,被县绅推举为戒烟会长,又就任煤捐局董事。续尔又担任县公署财政局长。期间,王树棠“明察认真,急切除弊”引起积怨。后转任成安县警察所长。当时成安一带匪徒祸乱,劫掠猖獗,无恶不作,民无宁日。

成安、临漳两地民众恳请剿匪。王树棠化装办案,机智勇敢的根除了匪患。成安、临漳两县为感谢王树棠的剿匪功绩,捐资制办万民伞,为王树棠挂匾。

《沙河县志》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沙河县改警察事务所为警察所,警务长为警佐,县知事兼警察所长。知事汤铭彝为维持治安计,呈请调王树棠为警察所长。经过治理

使沙河县的治安状况很快得以好转。

1919年秋,流窜在武安县的二百多名土匪经常到沙河县西南部的村庄进行抢劫和骚扰。老百姓“一日数惊”。王树棠得到报案后,亲率警察队伍与匪徒进行交战,战果累累,匪徒伤亡惨重,四散逃窜。后连续几年,沙河一带夜不闭户,安然无事。县志称“自是县境安堵者数岁,邑人至今追思之”。

王树棠清廉耿介,不畏权势,因“曹锟贿选”时遇身陷囹圄,据《沙河县教育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直奉战争后,曹锟贿选总统,其爪牙大肆勒索警务长王树棠,牵涉到各区巡官入狱。”1923年,即民国十二年,孙培基任沙河县长,

因受到王树棠的制约,怀恨在心,欲找机会除掉王树棠。后因有人出售大烟,以王树棠的牌子公开兜售,被抓获,使王树棠诱捕入狱,官府暗带鸦片到他老家搜查,以将事件做成“铁案”,后被枪杀。1931年,在县域绅民的的支持下,给予平反,并由特奖八等嘉禾章陆军第十四师少校书记官刘景锜撰文,赵捷三、周俊生书丹,为王树棠立碑,铭文中写道:“厥公伟矣,在职六七年间,破获重要匪案计以百数。刃斗不惊,民安如堵,时论谓公乃沙邑长城”。在追忆他被陷害时文中说:“污吏劣绅,勾串一气,竟利用时机,诬公以罪,处军阀淫威之下,冤无由白。”王树棠临终,“公临殁时骂不绝口,浩然正气,直达太虚。县民闻耗,妇孺饮泣。莫须有之狱,武穆而后又一人,千载一辙,殊为可悲。”这碑现树立在王硇村口的碑亭内。

范子侠(1908—1942),江苏丰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范子侠接受共产党领导,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纵队,任司令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冀西反“十一路围攻”、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战斗。1942年2月12日在沙河县柴关一带反“扫荡”作战时牺牲,时年34岁。范子侠牺牲后,当时战斗还在继续,为了保护烈士的遗体,八路军与当地百姓将烈士遗体安放在王硇王氏祠堂内。村民连夜找来上等木料为范子侠举行了入殓。二十多天后,他的战友朱穆之等人将范子侠安葬于大安山脚山。范子侠牺牲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新华日报》撰文纪念并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范子侠将军是“模范的布尔什维克,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

在王硇村的山岗上有一个墓碑,安葬着著名画家王鸿。

王鸿(1923-1989)河北沙河王硇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23年生,抗战时,就读于鲁迅艺术学校,后任部队宣传员和抗日政府副区长。抗战胜利后调华北新华书店从事美术工作。1949年起先后任《大众日报》和《工人日报》美术编辑,五十年代初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出校后一直在工人日报社工作,曾任美术组长、美术摄影部主任、编委、副总编、党委副书记等职。擅长于中国画人物和山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部分作品曾赴美国展出。出版有《黄山》、《炭笔风景写生》等画册。他的作品继承传统,注重写生,兼采西画技法,作品构图充实,笔墨浑厚,富有乡土气息。

(0)

相关推荐

  • 【长安村落】——马王街道沙河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今马王街道与高桥街道的交汇地段,属历史上西周丰京区域.西(安)宝(鸡)公路南线(即原310现108国道)从村南通过,沣(西)高(桥)公路从村中 ...

  • 【长安村落】——五星街道兆丰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五星街办东北部,洨河南岸,距离区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东有西沣路,新开产业园:西临金沙河,流水声潺潺.4个村民小组,480余户,1973人. ...

  • 明朝余氏大宅古民居一前洋村

    前洋村,各个时期建筑断代层次分明,明朝余氏大宅古民居 福建古村落星罗棋布,其中有12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还有一大批省级传统村落.古田县前洋村就是其中之一.前洋村,位于福建省古田县卓洋乡北部, ...

  • 【长安村落】——高桥街道屯铺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从高桥街道沿北干路向西约1公里就是铺子村,村西500米就是靠子屯,两村是一个行政村,统称屯铺村.铺子正南和阴水坊接壤,相距约1.5公里,靠子屯正南 ...

  • 中国古村落【46】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中国古村落【46】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 传统古村落--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元月7日,华北大雾传统古村落--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位于沙河市西部山区55公里处,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当时雾大.雨雪,再早点拍夜景会更好 次日早,晴天了

  • 走访沙河柴关王硇村随笔

    王硇现在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藏在在太行山区内,是沙河境内很有特色的古村落,聚落形态特殊,保存较为完好,自发现这个村庄以来,曾多次到这里踏访. 王硇村是不一个不大的小山庄,位于柴关的正西3 ...

  • “王脑村”古川寨

        "王脑村"古川寨位于沙河市西南与武安市毗邻交汇处的太行山脉,从邯郸出发行程65公里,车穿越几个村庄,绕过弯曲的山路,进入了这个不易被外界发觉的川寨.该村落四面群山环绕,整个 ...

  • 洛宁县王召里下王召村张有福陈明越规报差事

    王召里下王召村张有福陈明越规报差事 关于"永宁县地粮画一.房屋宅基地.坟地俱不缴纳皇粮"的历史文献 张鼎延(1595--1659年),字慎之,号玉调,王召里德里村人,明万历四十三年 ...

  • 红军后代川陕行|王坪村——两万英魂 信仰永存

    红军后代川陕行|王坪村——两万英魂 信仰永存

  • 丁元英在王庙村召开股东大会时,说了一番很...

    丁元英在王庙村召开股东大会时,说了一番很透彻的话,破译了普通人逆袭的财富密码: "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又是一条线,这个两者之间就是生存空间.如果我们真能 ...

  • 柏社乡王宅村

    柏社乡王宅村 王宅村位于柏社乡政府驻地东北3000米.村民委员会驻王宅自然村得名.村中原有钟.王两姓,村名钟王,后因村中多以王姓聚居,故名王宅.地属丘陵,区域面积2.85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435亩, ...

  • 天道中丁元英如何利用强势文化改变王庙村观念,让他们自立自强

    天道中丁元英如何利用强势文化改变王庙村观念,让他们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