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南阳丝弦
南阳丝弦 南阳指河北柏乡县南阳村。丝弦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之一。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其中传至柏乡县南阳村后,与当地的元代流行的民间小令、俗曲相结合,形成了南阳丝弦。2016年,收录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考证在清道光年间南阳村有非常活跃的丝弦班(也称丝弦子弟会)。按流行地域划分它是南路丝弦分支,但又与中路石家庄丝弦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常有柏乡近邻赞皇县、高邑县的丝弦艺人在入冬农闲时来到南阳村交流、授艺。
元代时,柏乡县出了很多文人名家,特别是董氏、张氏、贾氏三家,其中董仁甫与张养浩有密切关系,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大家,与关汉卿齐名。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乐府》,据《全元散曲》所辑,存有小令161首。被后人尊为元曲三大家之一。由于这样的渊源,元代小令及俗曲在柏乡一带长期传唱。丝弦传入南阳村后,与元代小令和俗曲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南阳丝弦。
今天的南阳丝弦有元曲的遗风,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唱腔古朴,板式简单,易唱易懂易记。但甩腔的技法与石家庄丝弦又有着显著的不同。伴奏乐器以板胡、笛子和笙为主,激越悠扬,慷慨奔放。现今传承下来的曲牌有:开门序、大开门、小开门、二把、耍孩儿、算盘子、拉敦子、三眼枪、背马令、点将等。
南阳丝弦体系完整,角色分生、旦、净、丑诸行,表演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尤以花脸、老旦、花旦等表演最具特色,这些行当崇尚动作特技,以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功夫见长。其中耍竹牙、耍碗、耍软翅是南阳丝弦的特长,可惜均已失传。
通过搜集整理,共挖掘出《放昆山》《打殿》《进宫》《下河东一》《下河东二》《崇贞煤山》《小书馆》《打鸟》《送京娘》《韩信算卦》《李天宝吊孝》《文王访贤》《花烛恨》《调寇》《三进士》等传统剧目十余个。
南阳丝弦现已经传承至第六代。第一代传承人王和尚、王海、杨老举;第二代有杨海水、魏明祥、杨玉兰、董贵妮、杨真真、杨宅子、杨老孝、李顺心、赵双等;第三代有王明泰(1923-?)杨虎子、杨物件、董双其、杨大贵、杨老正、杨三喜、杜老存、杜明泰、胡喜全、杨喜瑞;第四代传承人王分元已经过世,现有王梦元、曹金钟、胡贞元、高梦来、高平军、杨贵全、高贵书、杨连喜、董发水、杨三阳等人;第五代传承人有杨志勇、王月双、王玉珍、高志才、张现社、王金莲、杨焕芬、付立彬等人;现已经传承到第六代有宋鹏冲、杨青梅。
杨志勇(1978-),南阳丝弦第五代传承人。柏乡县南阳村人。自幼受其伯父熏陶学习丝弦,并自费组建南阳丝弦班,传承丝弦艺术。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南阳丝弦恢复了传承活动,现在丝弦剧团演职人员有十余人。演出剧目有《放昆山》、《打殿》、《进宫》、《下河东一》、《下河东二》、《崇贞煤山》、《小书馆》、《打鸟》、《送京娘》、《韩信算卦》、《李天宝吊孝》、《文王访贤》、《花烛恨》、《调寇》、《三进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