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尘子李志柔传记

楼观台全景

邢台与中国道教发源有很深厚的关系,市民宗局的邱世勇局长给了一个学术课题,让我研究一下邢台的道教文化发展过程,这个课题让我想起了李志柔,这个人物很不简单,他出生于邢台的威县,那里同时期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万安禅师,一个县里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佛一道,都是元代宗教界的领军人物,更是当时佛教与道教的中兴智者。关于万安禅师我曾写过几篇文章,还出版了《邢台大开元寺》一书,而同尘子李志柔却因材料的局限性一时没有进行研究。长期以来,想写一篇李志柔的文章,就成为我多年的学术研究梦想,正巧时任邢台宗教局局长邱世勇先生所托的课题不得不让我其进行研究。那么李志柔是一个样子的人物?他与邱处机、尹志平等人都是金庸笔下的人物,那真实的李志柔在历史上做了哪些事?

李志柔(1188-1266),字谦叔,号同尘子,洺水人(今河北威县西),金、元时期人,是道教全真教邱处机的传人,曾修建邢台顺德府通真观与广宗县的大同观等庙宇,后奉命来到陕西终南山,恢复修建了楼观台,成为元代道教祖庭中兴的主要人物。

李志柔,生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即公元1188年,这一年是南宋淳熙十五年。他的父亲李志微十分喜欢玄学,在赵州临城县太古高弟李开玄真人学习全真教法。李开玄即李志实,太古即郝大通。郝大通(1140-1212),全真七子之一,字太古,号广宁,法名大通。山东宁海人(今山东牟平)。自幼通读《老子》、《庄子》等,甚爱《易经》,通晓阴阳、律历之术。金大定七年(1167)皈依全真教,后于沃州行乞时突有所悟,于桥下苦修六年,人称“不语先生”。功成后向北传教。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赠号“广宁通玄太古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赠“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从记载看李开玄为郝大通的弟子,李志柔的父亲从学于李志实。泰和辛酉即金章宗元年(1201),李志柔向李开玄行弟子礼学习全真教法,“开玄识为受道器,真诠秘诀,付授无所隐。师既蒙指授,自是炼养愈密。”此后,李志柔丐食邢州“虽绝粒数日,立志不少衰。”

邢台仙翁山,又称张果老山,华北地区的道教名山。位于邢州城(邢台市)城西15千米,据唐开元二十三年的《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记载,原名五峰山,因八仙之一张果在此隐居修行,改名为仙翁山。

邢台广阳山,又称广阳山老君洞,亦为华北地区道教名山,山上有老君洞,传为老子出关时在此隐居,著三千言道德经;被称为老子的第二故乡。广阳山在邢州沙河市境内,距沙河城西35千米。山座北朝南,因三面朝阳而名广阳山。

据《大元宗圣宫主李尊师道行碑》记载,李志柔“寻隐居仙翁、广阳两山,谢绝人事者十有二年,心境虚明,万理照彻。尔后,开玄及志微俱解化,其兄志端、弟志藏、志雍皆从师游,盖相尚以道也。”后来,因太行山出现“西山盗起”迁回邢台城内城隍庙居住。

1221年,蒙古太祖十六年。李志柔在邢州城的西南隅“寻购地其傍,广以为观,因得今额,才构一室,以为讲论之所会。”始建通真观。

通真观位于顺德府城的西南,据张岩溪先生《太平街劫后余生》一文说:“通真观,位于太平街西侧,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当时观内立有碑碣,碑文记载:“李志柔,号同尘,洺水人。尝师事开元真人。李志实得炼气诀,隐居仙翁、广阳两山间,绝迹尘市十二年。及闻邱长春奉诏南下迎谒于燕山,元关秘钥迎刃而解。赐号洪妙真人,黄金冠服,于城西南隅创建通真观。令纪纲顺德、广平、磁威四郡道众。”碑文记载了通真观的创建时间以及创建人李志柔的生平业绩。因年代久远,现在观址无存。”太平街在邢台市老城西门内。

通真观修建完成后,中统元年(1260)夏天,元代著名学者宋子贞自河南去上都经过顺德府时,为通真观撰写了碑文:

夫道家者流,推老氏为始祖。老氏之教,主之以太一,建之以常无。有以冲虚恬淡养其内,以柔弱谦下济其外,盖将使人穷天地之始,会万物之终,剖心去智,动合於自然。以之修身则寿而康,以之齐家则吉而昌,以之治国平天下则民安而祚久长,非有甚高难行之论,幻怪诡异之观也。世既下降,传之者或异,一变而为秦汉之方药,再变而为魏晋之虚玄,三变而为隋唐之禳桧,使五千言之玄训束之高阁,以为无用之具矣。金正隆问,重阳祖师王公,以师心自得之学,阐化於关右,制以强名,谓之全真,当时未甚知贵。国朝启运之初,其门人丘长春首被徵聘,仍付之道教,天下翕然宗之。由一以化百,由百以化千,由千以化万,虽十族之乡,百家之间,莫不有玄学以相师授,而瓦大都大邑者哉。此通真观之所以作也。谨按其观在郡城之西南隅,始岁在辛巳,同尘真人李志柔,依城隍庙聚徒而居之,寻购地其傍,广以为观,因得今额。才构一室,以为讲论之所会。以掌教尹清和之命,俾居终南之宗圣宫,即以观事嘱之於弟志雍暨韩志久。而二人者,皆道念深重,能守师训,又得郡守安国军节度使赵侯伯元为功德主,於是远近响应,绿力日振。首建大殿於其束,以像三清,次筑祖堂於其西,以杞七真,然后斋堂方丈,静位散室,缮体之厨,云众之居,相望而作,至於井鳌厩库,级梵彩绘,罔有不备。拓庭而能宽,植木而能疏,沉沉焉,洞洞焉,真高人之雅居而列仙之别馆也。观之南别置蔬圃,以资道众。其为屋凡四十问,为像凡二十一躯,为地合六十亩。始大殿告成而志雍遽蜕去,余皆志久为之。庚申之夏,余自覃怀应聘於上都,亦尝一过其地,故特书之,使千载而下居其室贪其功者,知有所自来矣。同尘洛水人,自其父志微,素喜冲澹,尝事开玄真人李志实,故同尘亦在弟子之列。及学成行尊,而其兄志端、弟志藏、志雍皆从之游,俱尝隶籍是观。同尘性淳至,早岁得鍊气诀,隐居於仙翁、广阳两山之问,绝迹人问者盖十有二年。及闻长春宗师奉诏南下,乃迎谒於燕山,玄关秘锁迎刃而解。其后传道四方,游无定所。及住持终南,道价益重,遂以朝命得今真人之号,并黄金冠服。陶铸之下,率多成德,其化行一乡,行孚一邑,其为方所者,若宫若观若庵殆百余区,然犹以通真为指南。志久涤之长子人,实与余同里闸,雅为大宗师李真常之所知,因以承制之命,赐号通真大师。及今诚明真人张公嗣掌道教,又令纲纪顺德、治、磁、威四州之众,其为人盖可知。铭曰:

乾坤肇对鸡子封,恍惚有象存其中,化育万有初无功,混混浩浩始复终。

广成多言坐崆峒,阳和泄地一脉通,函关郁郁紫气充,两篇道德开盲聋。

言各有师师有宗,子孙异日纷相攻,终南跃起重阳公,今扫浮云还太空。

天皇下降开玄风,一窍吹作万不同,襄城道士得小童,平地幻出蓬莱宫。

地周千里归怜蒙,物不疵疠年谷丰,岁时筐莒走媪翁,自今以始传无穷。

通真观碑文中讲述了李志柔置地建观的经过,初成后“道假日隆,远近向慕,愿为门弟子者,户外之屦常满。”不久,李志柔“以掌教尹清和之命,俾居终南之宗圣宫。”将观的事物交与弟子李志雍、韩久志二人,“而二人者,皆道念深重,能守师训,”并得到了顺德府郡守安国军节度使赵伯元的大力支持,“于是远近响应,绿力日振。”

通真观经过多年的建设后,有三清殿、祖师堂、斋堂、方丈室、云厨等建筑“其为屋凡四十问,为像凡二十一躯,为地合六十亩。”“云众之居,相望而作,至於井鳌厩库,级梵彩绘,罔有不备。拓庭而能宽,植木而能疏,沉沉焉,洞洞焉,真高人之雅居而列仙之别馆也。”

尹志平,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人物之一,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原型是金末及元代著名道士尹志平。

尹志平(1169-1251)字大和(又作太和),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初以马丹阳为师,后投刘处玄门下。金明昌年间(1190-1196),拜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三位为师。金兴定四年(1220),尹志平曾随丘处机万里西行,由雪山返燕京后,丘处机赐其号为清和子,隐居于今河北涿鹿龙阳观。后继掌全真教。

1236年,元太宗八年,尹志平主张修复终南山祖庭楼观台,便命李志柔为楼观台观主,李志柔接受后自顺德前往。在《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碑文记载足,对此事件进行了描述,(碑记)尹志平、李志柔二传云:“师(尹志平)念祖宗(指老子与尹喜)开教之地,自燕而来,笃意兴复。四方道流不招而集,寻以观事授李公真人。”“岁丙申(1236年),真人(李志柔)承清和(尹志平号)之命,领门德,蝎力创复,荃芜起废,琳宇一新,徒侣云臻,倍加畴昔。”

楼观台,位于秦岭北麓终南山,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终南山为道教圣山,元代碑记说:“终南山者,中国之巨镇也。稽之古典,书大禹、诗小雅,皆所称美焉。亦曰中南,以其在天之中,居都之南也。至若盤地纪,承天维,奔走群仙,包滀玄泽,灵气浮动,草木光怪,则又为天下洞天之冠。”相传,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山下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老子曾在楼南高岗筑台授讲《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说经台。是著名的道教文化圣迹,号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晋代惠帝时曾广植林木,并迁民三百余户来此守护。唐代武德七年(624),唐太祖李渊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大加营造,唐玄宗时期再次进行扩建,成为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宋代之后多次进行重修。楼观台创始于西周,发展于魏、周,鼎盛于隋唐,衰落于宋金,毁于宋末。

李志柔奉命来到终南山下,看到昔日楼观宗圣观的殿宇“倒堕劫灰,四顾萧条”,开始筹备楼观中兴计划,以“乾州长官刘侯德山为功德主”确认“以近观旧有地土,明斥四止,永为赡众恒产。”又“以宗师所委大师韩志元、张志朴纠领其事。”历时七年之久,修复楼观宗圣宫“斩棒棘,除瓦譬,荤材植,研者,陶者,规构者,耕以镶给者,莫不同诚竭力。”“建殿三:曰金阴寥阳,日文始,曰玄门列祖。为楼三:曰紫云衍庆,曰景阳,曰宝章。为堂二:曰真官,曰斋心。宾有馆,众有寮,焚诵有室,山门、力丈、厨库、蔬圃、水轮至于下院别业,以次而具。丹奎藻绘,赫然一新。”

经李志柔领众“门德”创复之后,楼观宗圣宫达到了鼎盛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于中统元年六月诏改宗圣观为宗圣宫,并赐匾额一面,建“大斋以落之”,其后又三次敕命重修。

“初入山门气象幽,春风先到紫云楼,雪消碧瓦六花尽,烟绕丹楹五色浮。”《古楼观志》记载,宗圣宫系唐代修建,殿宇极为宏伟,惜屡遭兵燹。《重建宗圣宫记碑》又载:宗圣宫原为春秋函谷关令尹喜故宅,后因老子于此讲学而闻名,南北朝时创建道观。唐代武德二年(619)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至元代时再次扩建,是自唐代之后发展到鼎盛。据崇圣宫遗址可知,元代时宗圣宫占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在轴线上建有山门、宗圣宫、玄门、列祖殿、紫云衍庆楼、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四圣殿)等。遗址区域内可见各种建筑上的琉璃建筑构件,覆盆状柱础,莲花、龙纹瓦当,以及条砖、板瓦等等。除此还保存着宋、元、明、清各代碑刻等15通,以及d石牛1对,石狮2对;古柏十一株,三鹰松及古报杏树各一株,。

李志柔不仅修复楼观宗圣宫等建筑,还使楼观一系归于全真教。

楼观派为中国道教的主要派别之一,据《楼观本起传》记载:“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是以古仙哲后,景行高真,仰道德为生化之源,宗神仙为立教之本;寻众妙之轨躅,慕重玄之指归。”

楼观派创始于魏晋时期,显盛于北朝,隋唐时,因楼观地近长安,以楼观为中心,奉老子、尹喜为祖师,尤其是李唐尊崇老子,传播皇家李氏的道教思想,成为天下道教的中心。

全真道又称全真道,是道教重要的派别,开宗于王重阳,《郝宗师道行碑》碑文说:“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篆,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追乎金季,重阳真君,不阶师友,一悟绝人,殆若天授,起于终南,达于昆备,招其同类而开导之,锻炼之,创立一家之教,曰全真。”

王重阳的继承者为丘处机。

丘处机(1148-1227)山东登州人,自幼失去父母,自童年至少年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尝遍人间的辛苦。19岁出家学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为师,师赐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大定十年(1170)王重阳(汴梁)开封飞升,嘱托“处机所学,一任丹阳。”在马丹阳的教诲下道业增进,并与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号称全真七子。

大定十四年(1174),丘处机隐居于陕西宝鸡境内磻溪,潜心修行了七年,后来又到陇州龙门山潜修六年。期间,他“烟火俱无”“寒空独坐”“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潜心道学研究。大定二十八年(1188),应召入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

明昌二年(1191)丘处机回到故里山东,建观修道,金章宗赐匾太虚观。此后多次到访崂山。据《太清宫志》记载:“宋庆元元年乙卯,真人丘长春……七真来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开创全真道教的“龙门派”。

泰和三年(1203),刘处玄飞升后,丘处机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掌教期间使全真道进入兴盛时期。兴定三年(1219),成吉思汗邀请丘处机前往蒙古相见;第二年,丘处机带门人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名弟子启程万里西行,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于兴定六年(1222),丘处机和成吉思汗在昆仑大雪山相会,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又因成吉思汗属马,丘处机属龙,又称龙马相会。成吉思汗向他求教养生之法,丘处机进“敬天爱民”一言止杀。丘处机回到燕京后应邀请主持天长观。正大四年(1227),成吉思汗下诏改天长观为长春观,赐“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处置”,诏请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同年七年,丘处机在长春观飞升仙逝。

李志柔没有参加万里西行,“及闻长春宗师奉诏南下,乃迎谒於燕山,玄关秘锁迎刃而解。”两次谒见邱长春,邱处机对李志柔十分欣赏,“长春以硕德宿望,赐号同尘子,且嘱以立观度人,将迎往来,阐化为务”。成为长春门人,在“立观度人”方面有大树,特别是在修复楼观之后,不仅建筑恢宏,还确立了全真道十方丛林制度,是邱处机要求门下弟子讲道修行时“立观度人”的实践者,落实了邱处机祖师“须认真实行……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记于心。” 的嘱托。他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河北一带“诸方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所到之处“向化者益众”“皆以次而举其门弟”,培养的门人甚多。仅据《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记载,秦、冀、鲁各地宫观出于李志柔“门下者,几三千人”,这些弟子门人参与楼观修建过程,故记载说“门下之士”除“营造祖宫(宗圣宫)之外,其诸别业,又各分任兴葺”,在修复楼观崇圣宫后,李志柔门下还在周边修建下院近三十座。在《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碑阴有建碑题名道士353名,其中有280人是李志柔门下在各坡观庵的常住纲首,可知元初楼观道徒之众及组织之严。其碑阴题名者共有354人,其中有280人为同尘真人李志柔门下在全国各地大小观庵为常住纲首者,有74人为楼观及下院的庵堂观主道士。由此可见李志柔在“立观度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巨大。

李志柔在恢复楼观道教祖庭的同时,十分注重冀南一带的道教发展,“丁酉冬,真常宗师(尹志平)署师大名、邢洛两路教门提点,暨清真大师号,俾往来秦、魏、赵间,以办其事。不十载,雄楼杰观,集然一新。”在经营大名、邢洺教门事务时,“俾来于秦、魏、赵间”,十多年间李志柔在魏赵旧地的邢洺地域兴建道观宫庵多达165座,培养各种管理人才及纲首近二百人。

根据碑石资料的记载,李志柔在邢州建立道观庵堂三十座,其中在府城建有通真观、大微观、灵阳观、聚仙观、洞真庵、朝元观、遇真观、灵虚观八座;

邢台县有延庆观、重阳观二座;

广宗县有大同观、清真观、玉真观、遇真观四座;

平乡县长真观、清远庵、长春观(霍洪村)、栖云庵、长春观(刘朱寨)五座;

南和县妙真庵一座;

内丘县玄都观一座;

沙河县清和观、天真观、玉霄观、真君堂、清和庵、妙元庵等十座;

在大名府建立庙观六十五座,其中在府城内建有栖真观、三阳观、长春观、玉真观、丹阳观、妙真观、天德观、长真观、紫微观、长生观、遇真观、灵真观、葆玄观、通密观、全道观、庆云观、玉仙观、天先观、保和观、栖霞观、清都观、碧虚观、葆光庵、真常庵、云峰庵、瑞云庵、崇真庵、妙真庵、悟真庵、煕真庵、永仙庵、全真庵、仙女庵等三十五座;

大名县城郭内有紫微观、洞真观、敬善观三座;

魏县有世远观一座;

蒲城县建有崇真观、紫微观、吴天观、葆阳观、神德观、长德庵、景阳观、清虚庵、修真庵、渊静庵、宁真庵、保真庵、清真观十三座;

清丰县有玄真观;

南乐县有玉真庵;

东明县建有东华观、五虚观、会真观、遇仙观、纯阳观、正阳观、崇真观、清和观、火星观、岱兵观等十座;

洺州城建有观庵三十一座。城内有长春观、葆真观、玄真观、清真观、玄妙庵五座;

永年县建有正阳观、九阳观、庆云观、云峰观、上清观、清和观、长春观二、玄真观、宁真观、煕真庵、纯素庵、朝元观、清和庵等十五座;

鸡泽县建有清真观一座;

曲周县建有清真观一座;

洺水县建有长春观、会仙观、修真观、集仙观、法妙观五座;

成安县建有宣圣庙、会仙观、玄真观、修真观四座;

彰德府建有观庵十四座。其中在府城中建有保真观一座;

在安阳县建有清虚观、清远观、云溪观等四座;

辅岩县建有长春观、修真观、栖霞观、瑞云庵、龙泉庵、承天观、净渊庵、清神庵八座;

临漳县建有清真观一座;

磁州建有宫观庵二十一座,其中在城内建有玉清神霄宫、洞清观、长真观、清都观四座;

滏阳县建有龙兴观、蓬莱观、真阳观、清和观、洞灵观五座;

武安县建有吴天观、洞神观、常生观、修真观、重阳观、广宁观、峰霞观、修真观、静虚庵、显灵观十座。

大名县天佑宫,即元代的栖真观。栖真观始建于隋代,初名为玉虚观,相传魏征在此出家,李虚中曾在此修练并著《李虚中命书》;宋代时改三官庐并在此设大名道教司,元代时李志柔进行扩修兴建道场,改额为栖真观,以弟子王志平为纲首。明代时又改栖真观为三元观,后又改为三官庙,明代万历时再次扩修,改额为天佑宫。建有三清殿、老祖殿、棲真楼等建筑。现为邯郸市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大同观在河北邢台广宗县北大柏社村,有元代董朴《修建大同观记》碑存世。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云:“观久荒废,遗址无存,独碑尚屹立垅亩间,楷书,完好。残缺者只首行数字,碑阴磨灭不可辨识。”同尘真人之弟志藏住持大名奉天万寿宫,志雍住持顺德府通真观。同尘弘妙真人始建。建正殿以奉三清,后为七真堂,散室厩库,罔有不备。志端住持于此,今废。据《广宗县志》记载:“大同观,在城西北,大柏社前元大德六年修,今废,有碑半出地一,今完好。”

至元三年丙寅夏六月二日,即1266年,李志柔“沐浴正襟,俨若平日,集众于前,戒以修身利物为念,以后事嗣弟子石志坚主领。”第二天,李志柔“鲦然顺化,享年七十有八。”在飞升之时,天上出五色云浮动,仙音朗彻天空,人们得知李志柔死讯后,前来醮祭,观其面目颜色如生。远在河北大名奉天宫“掌鹤飞呜,下直坛殿,众目仰瞻,”“识者以为师之神游也。”

1270年清明,李志柔葬于楼观崇圣宫东南会灵观仙游堂,入葬时,李志柔“天姿纯粹,终日危坐。”门人为了纪念他,为他立《大元宗圣宫主李尊师道行碑》,洪妙庵,元初,楼观主持李志柔修复道观有功,诏封同尘洪妙真人,赐金冠锦服,在说经台东设洪妙庵为其祠庙,至顺二年(1331)山洪冲毁洪妙庵。明弘治十八年(1505)再次复建,正德十年(1515)竣工,洪妙庵住持鄒宗进、徐宗礼,门徒马明昌、郝明佐、马明贵、张明深、李明本、宋明钟、张明鶴、王明良、鄒明望,徒孙赵道璇、田道迎、郝道彝、严道河、刘道寅、郝道仙为其立《重修洪妙庵记》。

重阳祖师之图

玄六七真之像

大元重修崇圣宫碑记

同尘洪妙真人李尊师道行碑

重修玄妙庵碑记

同尘洪妙李真人铭

保存在楼观台的元代碑记

大名县天佑宫即元代的栖真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