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原清漪园)的铜牛不是“镀金”的
颐和园(原清漪园)的铜牛不是“镀金”的
颐和园的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于铸造精美、形象逼真,一直是游人喜欢的打卡地。 (图01)
或许铜牛背上的铸刻的《金牛铭》,或许其它什么原因,打开搜索引擎,寻找铜牛的相关文字,都会有“镀金”铜牛之说,也有模仿故宫鎏金太平缸的历史,编出了“洋人铲刮金牛”的故事。
颐和园的铜牛,自乾隆时期建成安置在那里后,直到今天从未动过窝。(图02-1, 1879年《阿芳北京相册》。图02-2, 1881年。断尾铜牛)
1888年重修清漪园、改名颐和园时,除对已损毁的“尾巴”进行了修复,重修了铜牛的基座外,整体铜牛基本保持原貌。(图03-1:1900年,铜牛尾巴已修复。图03-2:民国时期)
清宫档案没有清漪园“鎏金铜牛”的记载。
从清宫的鎏金工艺水平看,铜胎上的鎏金层,很难脱皮,更别说整体脱落。如果用刀铲削刮,必然是“刮痕累累”。从保留至今的铜牛身上见不到任何“鎏金”的痕迹,包括所有隐蔽和微小凹槽处。也不见“刮金”留下的“刮痕”。(图04。故宫鎏金太平缸)
铜牛身上无鎏金痕迹,一目了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以讹传讹”重复“镀金铜牛”的说法。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
过去游人进颐和园主要走东宫门,南湖岛上的很多建筑并不对外开放,如果不是特别有兴趣,而且有充分的游览时间,一般游客只在“万寿山”附近游玩,走到铜牛这个位置的人不多,细细观赏的人更是有限,所以都是采用“据说”去描述。
今天的新建宫门已是进出颐和园的主要大门之一,特别是国内旅游团队,旅行团参观的时间有限,铜牛面前留个影已经很不容易了,细细观赏有点苛求,他们的“博客”根据“网传”资料照搬出的文字也可理解。
而有的喜欢老北京文化历史的人的笔下,也出现“镀金”一说。他们也许有证据,铜牛背上镌刻有乾隆撰写的《金牛铭》。(图05)
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
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
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
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从文字看:乾隆“金写神牛”是“用镇悠永。”达到“制寓刚戊,象取厚坤。”的目的。
这里“金写”,意为金属青铜铸造。和“鎏金”无任何关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