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我沉醉了,我屈从了……”

身心沉浸——恋人在绝望或满足时的一种身不由己的强烈感受。

1

也说不上是悲还是喜,有时我真想让自己沉浸在什么里面。今天早晨(在乡村),天阴沉沉的,又透出几分暖意。我惆怅极了(却又说不上是什么原因)。脑海里掠过一丝轻生的念头,但又没有怨天尤人的意思(我并不想要挟什么人),完全是一个病态的怪念头,并不碍事(也“断”不了什么),只是与今天早上的情调(还有寂寥的氛围)挺合拍。

还有一天,细雨霏霏,我们在等船;这一次处于一种幸福感,我又沉浸在同样一种身不由己的恍惚中。常常是这样,要么是惆怅,要么是欣喜,总让人身不由己。其实也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好端端便会失魂落魄,感到沉醉,飘飘悠悠,身如轻云。我不时地轻轻触动、扶弄、试探一些念头(就像你用脚伸入水里试探一样),怎么也排遣不开。

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便是地地道道的柔情。

2

这种身心沉浸的强烈感受可以由一苦楚引起,也可能处于一种融合投契:因为互相爱慕,我们可以同时去死;或是遁入太虚的开放性死亡,或同穴而葬的封闭性死亡。身心沉浸是一种麻木。若有所悟,不觉之中便晕眩过去,但并不会昏死。身心沉浸的妙处全在这里:我可以随心所欲,(死的)举动全由我决定;我信得过自己,我将自己托付(给了谁?上帝,大自然,或是随便什么,除了对方)。

3

因此说,我之所以在那些情形下会身心沉浸,是因为无论何方——甚至包括冥界——都没有我的容身之地。我深深眷恋、藉以生存的对方的形象已不复存在;有时会因怨天尤人而永久地抹去那个倩影,有时又因极度的幸福而与那音容笑貌神交;不管怎样悲欢离合,我总是丢了魂;眼前既没有你,也没有我,也没有死神,没有一样可以应答的东西。

(真是怪事,恰恰是恋人的奇思异想走到极端时——为了驱散对方的倩影,或是为了与对方融为一体,竟连自己也虚化了——想象的源泉才会枯竭;在神思恍惚的那一刻里,我这个恋人只是徒有虚名,无所用心;像子虚乌有一般。)

4

爱上了死亡?要说“有点爱上悄然的死亡”(济慈语)——免受濒临死痛苦的死亡——也太过火了一些。由此,我又陷入遐思;最好体内什么地方能缓缓地刘出血来,用不了多久我便会感到衰竭,又要恰到好处,这样便可以减轻我内心痛苦而又用不着去死。我不觉之中曲解了死亡(就像弯弯曲曲的钥匙一样),我想象死亡就在一边。这一奇思完全出于不假思索的逻辑。我让生与死相互对峙,由此我便游离于连结生与死的不可避免的两极之外。

5

难道身心沉浸仅仅就是一种轻而易举的遁形虚化吗?在我看来,身心沉浸并不是一种将息,而是一种情感。【1】我闪烁其辞是为了掩盖我的愁容;我恍惚晕眩是为了逃避那迫使我独当一面的重负和窒息感;能够脱身了,真让人畅快。

傍晚,谢赫西—米堤大街。一阵难看之后,X以沉稳的嗓音,一板一眼、毫不含糊地说,他常常想晕眩过去,他深感遗憾的是,他竟不能随心所欲地使自己遁形匿迹。

话中有话。他想屈服于自己的怯懦,不再抵御这个世界的风刀雪剑;而就在这同时,他却以另一种力量,另一种形式的肯定,取代了自己的怯懦,不管对什么事,我都做出否定勇气的姿态,由此,我又否定了道德标准;这从他的声音里可以听得出来。

-------------------------

注释:

【1】萨特在《论情感》(Esquisse d'une theorie emotions)中有关于以遁形和发怒来摆脱现实的论述。——原注

相思

相思。情人的离别——不管是什么原因,也不管多长时间——都会引出一段絮语,常常将这一分离的时刻视为受遗弃的严峻关头。

1

许多小调、乐曲、歌谣都是咏叹情人的远离。而在维特的生活中却没有这一经典性的情境。理由很简单:情偶(夏洛蒂)并没有远离他乡;偶尔离开的是恋人自己——维特。而远离是就对方而言的,对方离开了,我留下了。对方永远不在身边,处在流离的过程中;从跟上说,对方始终漂泊不定,难以捉摸;我——热恋中的我——又注定了得守株待兔,不能动弹,被钉在原处,充满期翼,又忐忑不安——像火车站某个被人遗忘角落里的包裹。思念远离的情人是单向的,总是通过呆在原地的那一方显示出来,而不是离开的那一方;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由此看来,思念远方的情人从根本上就意味着恋人的位置与情人的位置无法相互取代;这就是说:我爱对方要甚于对方爱我。

2

要追溯历史的话,倾诉离愁别绪的是女人;女人在一处呆着,男人外出狩猎,四处奔波;女人专一(她得等待),男子多变(他扬帆远航,浪迹天涯)。于是,是女人酿出了思夫的情愫,并不断添枝加叶,因为她有的是时间;她边纺织边浅吟低唱,纺织小曲里透露出安详宁静(纺锤发出单调的嗡嗡声)和怅然若失(听来那么遥远,风尘仆仆的节奏,大海的汹涌,车行的辚辚声)。由此看来,一个男子若要倾诉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便会显示出某种女子气;这个处于等待和痛苦中的男子奇迹般地女性化了。男子女性化的原因要不在于他所处位置的颠倒,而在于他在恋爱。(神话和空想;人类社会起源归功于——未来也将属于——有女性气的主体。)【1】

3

忍受分离有时对我来说并不十分难。这样我就“正常”了;“大家”怎样忍受“情人”的分离,我也怎样忍受;我很早就习惯了与母亲的分离——尽管如此,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件痛苦的事(别说感到惊恐了)——所以还能对付。我像个顺利断奶的孩子;在这期间,我能从其它地方摄食,而不必再依赖母亲的乳汁。

这种忍受分离的办法便是忘却。我时常有所不专,这是我赖以生存的条件;要是我不能忘却的话,那简直要我的命。恋人若无法忘却,有时会因记忆的魂萦梦牵身心交瘁,过度紧张,而最终死去(如维特便是)。

(在孩提时代,我无法忘却;在那些被冷落的日子里,母亲去远处干活了,漫漫长夜没有尽头;夜幕降临时,我会到塞夫勒—巴比隆的Ubis公共汽车站去等她;汽车一辆接一辆地驶过,上面总没有她的影子。)

4

我很快从这种忘却的麻木中醒过来。我匆匆地重构了一段记忆,一团乱麻。从我身心迸发出一个(经典性)字眼:叹息。“为眼前的实体而叹息”【2】阴阳人的两半各自为了对方而叹息【3】,好像各自吐出的气息残缺不全,试图寻求与对方交融,一个相互拥抱的意象,两个形象在此融为一体。而令人伤感的是,在思念远方的情人时,我是个没有附丽的形象,干枯、泛黄、萎缩。(但不管思念对象在与不在,爱欲不都是一样吗?思念对象不总是不在身边吗?——但这不是一种苦恋;希腊文里有两个不同的字眼:Pathos,渴求望而不见的情人;Himéros,对眼前的情人更加炽烈的欲求。)

5

我这样不停地诉说思念之苦,实际上是个很荒唐的情境;情人不在场,所以她是谈论的对象;而在我的情愫中,她又是受话人,所以又是在场的;这个怪现象引出了一个无法成立的现在时态;我被夹在两个时态中无所适从,既有描述谈论对象的时态,又有针对受话人的时态;你已经远离(所以我才惘然若失),你又在眼前(既然我正在对你说话)。从这里我才悟出现在时这个最棘手的时态是怎么一回事,这原来是焦灼不安的一种迹象。

分离仍没有结束——我还得忍受。所以我得左右这个情境;将时间的错位转化为一种往返,从而造成节奏韵律,将语言戏剧化(分离才造成语言:小孩将线轴当成一个玩偶,抛开又拾回,摹拟母亲的离开和归来,由此形成了一个纵聚合关系)。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成了一种积极的活动,一桩正经事(使我其它什么事都干不成);从中衍生出许多虚构情境(怀疑,怨艾,渴望,惆怅)。语言经戏剧化后,对方的死亡被推延了:据说小孩很快会从相信他母亲不在身边转而相信他母亲已不在人世。这其间只有很小的间隙。活跃情人不在的情境便是延长这个间隔,推迟这个信念的突然转变,以不至于很快相信对方已不在人世。

6

受挫感以情人在眼前为具体形式(我天天看见对方。但我又不因此而满足:恋爱对象实际上就在眼前,而就我心里珍藏的形象而言,她又不在跟前)。去势则是以间歇作为具体形式(我答应暂时与对方分离一会,“没有挥泪”,我估计得出这种关系的苦楚,但我能忘却)。情人不在身边是失却的具体形式;我又有欲望又有需要。欲望被需要所挤压;这便是所有恋爱情感中无法摆脱的事实。

(“欲望无时不有,热烈而持久;但上帝立得更高,欲望高举的双手永远无法企及它所渴慕的境界。”【6】倾诉思念之苦的絮语可是作一个文本,其中有两个表意符号:一是欲望,高举双手;另一是需要,张开双臂。【7】我彷徨动摇于两者之间,一边是男性生殖器意象:高举双臂;另一边是稚童的意象:张开双臂。)

7

我在一家咖啡馆挑了个座位,独自坐着;人们过来搭讪;别人围着我,有求于我,我不禁感到有些飘飘然。但对方不在;为了使自己不知坠入俗世的麻木自得中(这是一种诱惑),我祈求对方的“真实”(只能通过感觉来感受它的存在),是我不至陷入我正在渐渐滑入的疯狂的诱惑中去。我将自己的流俗归咎于对方不在身边;我祈求对方的保护,对方的归来:让对方回来吧,把我带走,就像一个前来寻找自己孩子的母亲那样,离开这个花花世界,离开这些虚情假意,让对方替我恢复情人世界的“宗教式的亲密和引力。”(X曾告诉我,爱情使他抵御了浊世的诱惑:名流圈子,功名野心,晋升荣迁,勾心斗角,结党营私,进退 旋,名利地位,权势荣耀等;爱情使他仕途功败,却给他带来欢乐。)

8

佛教公案:“师父将弟子头按入水中良久,泛沫渐少,师父遂将弟子拽起,复其元气,曰:汝求真谛如空气时,便知何谓真谛矣。”【8】

不见对方,就像我的头被按入水里一样滋味;我快要溺死了,呼吸不济了,经过这种窒息,我才重新认识我要寻求的“真谛”并练就了爱情中必不可缺的执着。

--------------------

注释:

【1】引自友人E.B.书信——原注

【2】语出鲁斯布鲁克(Jan Van Ruyabroeck,1293—1381),佛兰芒神秘主义作家,著有《精神恋爱阶梯的七个层次》、《精神契合的外饰》等书。——译者注

【3】相传古代西方有“阴阳人”,四手四脚,两个生殖器,其它器官亦依比列加倍;体力、精力过人,欲图谋向神造反。宙斯绞尽脑汁想出办法,将“阴阳人”截成两半。“原来人这样截成两半后,这一半想念那一半,想再合拢在一起,常互相拥抱不肯放手,饭也不吃,事也不做, ……就是象这样,从很古时代,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的伤疼。”(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会饮篇”,人文版。第240页)——译者注

【4】狄德罗:“将你的芳唇贴近我的,

这样从我嘴里

我的灵魂进入了你的芳唇。”(《仿抒情曲》)

——原注

【5】纵聚合关系(Paradigm),语言学概念,指可以在一个结构中占据某个相同位置的词语之间的垂直关系。巴特文中的纵聚合关系表现为:

线轴→离开与归来

母亲

情人

线轴、母亲、情人在这个句子结构中可以相互替换,三折便构了纵聚合关系。巴特认为,这一关系的形成就构成了一个语言的模式——译者注

【6】引自《劳埃斯布鲁克文选》,Poussielgues ireres版,第44页。——原注

【7】这里的“欲望”与“需要”被拟人化,以便与劳埃斯布鲁克的寓言手法一致。中世纪文学中的抽象观念常被具体人格化,在外文中以大写字母起首。——译者注

【8】该故事从友人S.S.处听得。——原注

(0)

相关推荐

  • 艾克斯的阳光

    罗兰.巴特,注定是一个在我的写作.阅读.旅行中要冷不丁冒出来的幽灵.其实,有一段时间,他并不是一个幽灵,而是一个直接显现的家庭教师,教授我写作.语言.文学的诸多诡秘技识,他的肖像清晰可见,触手可及.这 ...

  •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骚狐狸”

    罗兰·巴特 美国批评家萨姆·安德森说:"在20世纪中期的法国理论家中,罗兰·巴特是有趣的一个,福柯强悍.德里达模糊.拉康神秘."的确,作为法国符号学理论大师,结构主义的思想家,在罗 ...

  •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

    梁文道:我们很多人大概没有注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的表达是有各种各样的文法跟规矩的,甚至这个情感的表达,不该说是情感表达,甚至爱情本身也是有它的文法,悲情本身也是有它的文法.比如说我昨天给大家介绍的 ...

  • 恋人絮语 | 罗兰·巴特

    热恋中的人怎样说话? 热恋中的人怎样说话?那些处于高热状态:神神叨叨,罗里罗嗦,言不及义,颠三倒四的情人们,那些眼睛会发光,神情大起大落,喜怒无常的恋人们,他们怎样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狂热火焰? 一种舞台 ...

  • 罗兰·巴特:恋爱里,“可爱”最确切的翻译

    热恋中的人怎样说话?那些处于高热状态:神神叨叨,罗里罗嗦,言不及义,颠三倒四的情人们,那些眼睛会发光,神情大起大落,喜怒无常的恋人们,他们怎样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狂热火焰? 一种舞台似的场景,一幕幕无头无 ...

  • 罗兰·巴特:走出电影院 | 西东合集

    孙啟栋 译 在这里夸夸其谈的这个主体应该承认这一点:他喜欢这种从电影院里走出来(sortir)的感觉,重新来到明亮而宽敞的马路上(通常是每周的某个晚上),懒洋洋地朝着某家咖啡馆走去.他默默地走着(他不 ...

  • 罗兰·巴特:我爱你 | 西东合集

    汪耀进.武佩荣 译 我爱你.这一具体情境不是指爱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爱的反复呼唤本身. 1 "我爱你",这第一声誓盟发出时并没有什么意思:而只不过是通过一种令人费解的途径重复一 ...

  • 罗兰·巴特:巴黎没被淹 | 西东合集

    屠友祥 译 1955年1月的大水,千百万法国人承受的与其说是灾难,还不如说是节庆,尽管它带来了不便或烦恼. 首先,它引入了观察世界的不寻常却可予以解释的视点,使某些物品看起来让人觉得新奇,对世界的观感 ...

  • 罗兰·巴特:关于理论的访谈 | 西东合集

    黄晞耘 译 Q:能否将结构分析建构为理论?或者那只是一个体系或机械结构的集合,由我们按照文本的意向加以应用? A:我要说的关于理论的一切都在您的问题中了.应该从一个更具体的出发点开始. Q:从事分析靠 ...

  • 罗兰·巴特:死的读者,活的阅读 | 西东合集

    王立秋 译 二十年来一直存在着一种以不同方式加工润饰的写作理论.它试图用一对新的概念:"写作/阅读"来代替旧时的"作品/作者",一个世纪以来,批评和文学科学一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