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只要话讲得清,牛肉敬得祖宗”,牛肉能不能敬祖宗呢?

本文作者   关山听风

“只要话讲得清,牛肉敬得祖宗”,这条农村俗语之中包含一种祭祀方面的传统习俗。要理解这条俗语,就得先了解这一传统习俗。
通常来说,在一些农村,牛肉是禁止用来作祭祀祖宗的供品的,否则就是对自己祖宗的不敬。
还有一些地方也有类似的俗语,也算是上面这条俗语中的变体,其中的意思和地方习俗是一样的。
比如,湖南农村的俗语是“要话唧讲得清,牛肉敬得祖宗”,这句话中的“唧”为“话”的后缀词,是“话”的称谓,没有实际意义。其他地方也有俗语说“话要讲得清,牛肉敬得神”,这句话中的“神”,其范围要宽泛一些,包括了祖宗和其他神灵,但通常来说指祖宗。
一些地方风俗,凡是已故祖宗都习惯性地被称为“神”,即“祖宗神”,这些地方祭祀祖宗时通常就叫做“敬神”。当然,对民间来说,一般情况下,祭祀祖宗和神是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民间祭祀祖宗时都不是单纯只敬祖宗,通常做法是,人们把祖宗与我国民间的天地诸神一起敬了。
这条俗语说“牛肉敬得祖宗”,而在现实之中,民间禁忌用牛肉来敬祖宗,这两者之间不是自相矛盾吗?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我们要准确理解这句农村俗语,就不得不从“牛肉敬不得祖宗”的民间习俗说起。

1、民间牛肉敬不得祖宗的说法

民间所说的“牛肉敬不得祖宗”,就是按照民俗的习惯做法,祭祀祖宗时牛肉上不了供桌,不能用作供品。其中的历史和民俗原因,在农村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普遍人家用牛肉敬祖宗是对古代礼制的僭越
在农村,人们认为用牛肉敬祖宗,是帝王之家才可以的事,王公大臣及普遍百姓都不能这样做,否则就是违反礼制。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三牲,最早的三牲为马、牛、羊,后来马比较尊贵,又是战略物资,改成牛、羊、猪,称为太牢。根据《周礼》以及儒家十三经之一《礼仪》记载,古代帝王祭祀社和诸侯是有区别的,牛、羊、猪三牲被称为太牢,只有帝王祭祀社稷时才能使用,而诸侯只能用羊、猪,也就是说,诸侯也不能用牛做祭祀的供品。如果用牛做供品,就是僭越行为,与礼法不符。因此,普通老百姓祭祀祖宗时,不能用牛,也是出于这种古礼的限制,并作为传统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到了后来,普通百姓祭祀祖宗也有“三牲”,即猪、鸡、鱼,称为小三牲。直到现在,一些农村祭祀祖先时,依然使用小三牲。
二是古代牛作为耕作的主要畜力而禁止宰杀
在古代农耕社会时期,主要以牛作为耕地的工具。根据史学家的推断,我国使用牛耕地,最早应在先秦时期。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末年,捜粟(地名,今陕北一带)都尉、农技专家赵过在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新农具,推广耦犁,并在都城长安一带以皇田作试验,这后便在陕北一带大力推广。用牛耕地,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
汉代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出台宰杀耕牛的禁令,因此,在古代农村就形成了爱惜耕牛的风气。有的地区农村,还出现禁食牛肉的习俗,例如,浙江等地,耕牛老死后,不能食用,而是放在河里进行水葬,也有的地方用土掩埋。
旧时,也有一些地区农村,没有禁止食牛肉的习俗,但是,也有在某段时间内禁止食牛肉。比如湖南、贵州等地的农村,禁止五、六月吃牛肉,并有五、六月牛肉有毒的说法,俗信以为,吃了五、六月牛肉后会“中毒生疮”。
实际上,五六月正是耕牛完成了耕地,进入农闲之时,到九月和十月才进入犁田的时间,称为“冬田”。旧时人们怕有一些人在耕牛完成了耕地后,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怕有人杀耕牛吃,因此,民间才编出了有五、六月牛肉“有毒”的说法,以此来吓唬那些有杀耕牛念头的人,让他们放弃这种想法,从而保护了耕牛。事实上,现在科学证明,五、六月牛肉并没有毒,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三是我国世俗信仰方面的原因忌用牛肉做供品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传说老子函谷关著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关,一路西去,脱离肉身,飞升成仙。后来,在太上老君画像中,青牛就成了他的坐骑,也就是因为如此,道教忌食牛肉,祭祀时也不能用牛肉做供品。
佛教传入我国后,我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的渗透和影响。佛教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所有的荤腥都不能作为敬佛的供品,牛肉也在禁止之列。
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世俗信仰,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多教合一,多神崇拜,其中包括了原始宗教、人为宗教、民间普遍俗信以及民众迷信。对于流行在民间的神、祖先等的信仰,民众通常都不会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只要民众认为有灵就去烧香祭拜。
以上三种说法,有人认为,第一和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而第三种说法与“牛肉敬不得祖宗”没有任何关系。我个人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是第三种说法,对民间习俗的形成和固定,关系更密切,作用力更为强大。
这其中的理由是,儒、释、道三教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世俗信仰。儒教,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我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在封建社会时期,朝廷重视礼制,不能让朝堂以下有僭越行为,皇家以外,任何人不得以牛来祭祀。再说朝廷重农抑商,牛是耕地的主要工具,重视农业,必然重视农业的生产工具,历朝历代禁杀耕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道教忌牛为供品,佛教忌杀生,成为信众必须遵守的教规。由于儒、释、道三教相融合,相互影响,并不断世俗化和通俗化,也使得民间形成了“牛肉敬不得祖宗”的普遍信俗。

2、农村为什么又说牛肉敬得祖宗呢?

这里得详细解释一下这条农村俗语的字面意思。
牛肉敬得祖宗,指人们用牛肉作供品,用来祭祀祖宗时,要把牛肉的来源讲清楚,把家里的处境讲清楚,把自己对祖宗的诚心诚意的动机讲清楚。如果把这三个方面讲清楚了,祖宗也就会理解,并接受牛肉供品。
为什么说讲清楚后,民间用牛肉作供品,就不算是对祖宗的不敬呢?这得从旧时农村的社会背景说起。
那时的农村,普通民众的生活大多比较贫穷,物资匮乏,有的人家一个月,甚至几月,餐桌上见不到荤腥,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
按照过去很多农村人家的习惯,敬祖宗比较频繁,不一定要到逢年过节有好菜好酒才敬。平时,凡是家里有带荤腥的好菜(无鳞的鱼类、狗肉等不宜作供品的除外),端上饭桌都要先敬一下宗祖,然后才开饭。这种形式非常简单,只要把桌椅擦干净,并把好,然后把门打开,嘴里念念有词地说一串祖宗的名字,然后停顿几分钟就行了。这就是农村所说的,心里要常有祖宗,心里要装着祖宗。这也是过去农村孝道文化的一种具体的传承表现。
当家里穷得没有荤腥敬祖宗的时候,遇到自家的耕牛老死、摔死,或者邻居家的牛老死、摔死,有一些农村是可以吃牛肉的,那么这种耕牛肉就可以吃。另外,还有亲朋好友送来的牛肉,也可以用来敬祖宗。
这样途径得来的牛肉,用来敬祖宗,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家里除了牛肉,没有别的可作供品。如果有其他的供品,也就不可能用牛肉了。在这种情况下,牛肉用来敬祖宗,纯粹是无奈的境况下向祖宗表示孝心。只是在敬祖宗的时候,必须要把这样做的原因对祖宗讲清楚,使祖宗明白,这样做并非有意不讲礼制,也不是有意犯忌,是子孙后代在无奈的家境下,表示对祖宗尊敬,心里没有忘记祖宗。只要如此,人们就可以获得祖宗的理解。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道大于天”。事实上,这也体现了旧时传统道孝文化中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只要是一心行孝,即便是在敬祖宗时在供品上有所瑕疵,人们认为,心是孝心,也是善心,是可以原谅的。农村所敬的祖宗都是先人,已不在世上,也就不存在是否可以谅解了,关键是要取得社会习俗和世俗之人的谅解,以求得自我安慰。

3、这条俗语要表达的实际意思

上面两节讲的是这句农村俗语字面意思和其中的民俗含义,现在说说此条俗语要表达的“话里有话”的意思。
这句俗语是说,不管你遇到多么困难而复杂的事情,只要把原因讲清楚,与对方坦诚交流沟通,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事情也就很快得到解决。就像是一些农村风俗一样,通常来说只能用猪肉、鸡、鱼敬祖宗,而用牛肉敬祖宗就是犯忌,但是,如果你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用牛肉做供品的原因,心怀坦诚地和祖宗说清楚了,祖宗是可以理解你的,也能原谅你。
这条俗语“话里有话”的意思,对现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