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袈裟,皇觉寺里求活命,朱元璋:我当和尚的那段日子!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宋、辽、夏、金三个世纪对峙混战的局面,使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继汉、唐之后出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统一大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但是,由于元王朝是由蒙古贵族建立在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基础之上,而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不到百年,就被愤怒的人民推翻了。在人民反元的大起义中,朱元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英雄人物。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子丑二时之交,也就是凌晨3时许,泗州盱眙乡下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一个男婴,取名重八,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家,有父亲朱五四(后改名为朱世珍)、母亲陈氏,以及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八口之家,生活本来就十分艰难,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先天不足的朱元璋,由于不得温饱,弄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幻想神灵保佑的朱五四,怀抱婴儿,至皇觉寺(朱元璋当皇帝后改称龙兴寺),跪倒佛像前许愿舍身。然后在老僧高彬法师面前,恳求认幼儿朱元璋为徒弟。当高彬认可后,完成了“舍身”全过程的朱五四抱着朱元璋离寺而回。朱元璋的生死全托神灵了。

朱元璋一天天长大起来。并开始给地主家放牛、打工。大哥重四、二哥重六也先后娶妻成了家,三哥重七给人当了上门女婿,大姐、二姐也出嫁了,眼见二老长年紧锁的眉头也开始有舒展的时候了。由此,朱元璋满以为凭一家人拼命劳作,节衣缩食,苦日子总有个头了。可是天非人愿。就在这时,一场大祸降临了。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一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了。这一年,淮河北岸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濠州地区久晴不雨,庄稼枯萎,眼见收获将临,又飞来铺天盖地的蝗虫,把仅存无几的果实吃个干净,造成颗粒无收的结局。接着,瘟疫又流行起来。穷苦的人民,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幸存的为活命也纷纷投奔他乡,远近几百里几乎鸡犬无声,行人绝迹了。

朱元璋一家,也没有逃脱厄运。这一年九月,64岁的朱五四一病不起,首先离开了人世。接着,老母陈氏和大哥重四又先后死去。加上前几年相继病死的二嫂、三嫂、大房侄儿、二房侄儿、大姐一家和二姐,偌大的一家子人,只剩下了大嫂王大娘、二侄朱文正、二哥重六和自己四人了。他们面对一个个倒下去的亲人,不但无钱买棺材,就连埋葬尸体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在死去的亲人面前痛哭不止,感动了好心的邻里刘继祖,主动送给坟地。于是,他们四人用几片破芦席捆包了亲人的遗体,把父母和大哥一起埋葬了。这就是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在原地重建的凤阳城南的明皇陵。

为了活命,在埋葬了父母兄长之后,二哥与大嫂、侄儿就各奔东西谋生去了。朱门一大家人,就留下17岁的朱元璋一个人了。好心的邻居汪老太太十分同情孤苦伶仃的朱元璋,主动收留了他。可是,汪家也十分贫穷,无法长期照顾朱元璋,汪老太太回忆起朱五四抱子皇觉寺舍身的过去,便与元璋商量入寺为僧的事情。她说:“重八啊,不是你大娘心肠狠,你大娘也是穷啊!为了活命,还是让你出家去吧。”说着说着,慈祥的老脸上挂满热泪。这时,朱元璋揩干自己脸上的泪水,反过来安慰汪老太太说:“大娘,当和尚总比饿死的好。大娘您就放心吧!”于是,朱元璋就拜别汪老太太,迈着沉重的脚步,向着皇觉寺一步一步地走去。

17岁的朱元璋来到皇觉寺,见了高彬大师,叙说了为实现幼时舍身的夙愿,表示决心要削发为僧。高彬见他衣衫褴褛,面容消瘦,其貌不扬,虽有几分不快,但看他身材高大,有几分力气,就留下当一名小行童,令其在庙里做杂活。

“小行童”,实际上是庙里大和尚的小仆人。高彬收留了朱元璋,给他剃光了头,发给一件和尚的破“衲衣”。从此,他俨然是一个佛门的弟子了。但是,没有给他受戒。所以说他还不是一个正式的和尚。小行童的任务是为寺里干苦活。扫地、上香、打钟、击鼓、挑水、打柴、烧火、煮饭、洗衣等等,这些就是朱元璋的“功课”。

朱元璋本是一位要强好胜的乖巧少年。一场天灾,使他沦落到这个地步i早、晚听着钟声、鼓声、木鱼声、念经声,白天干着苦力活,见到庙里的师兄、师父喊个不停,还少不了受老和尚的训斥,还得低声下气陪笑脸。想想过去,自己是一家里最小的,父母哥嫂都宠着,遇事都让几分;在村子里,小伙伴们因为自己聪明,会思考,会出花花点子玩,受到大伙的尊重和信赖,……日子长了,受的闷气就越多,就忍不住要泄气。为了吃饭,在庙里又不能对活人发作,就只好对泥菩萨下手了。

有一天,朱元璋打扫佛殿,干了大半天,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等扫到伽蓝殿时已经累得不行了。扫着扫着,一个不留神绊着佛像的石座跌了一跤。早已窝了一肚子气的朱元璋,这下可找到出气的地方了。他不由分说,操起笤帚,朝着佛像就是一顿打。

隔了一些El子,因为大殿上供的大红蜡烛让老鼠啃了一个大缺口,老和尚说是朱元璋不经心造成的,喊去好数说了一顿。朱元璋想,不是听你们说这位佛爷是管殿宇的吗,你连只小小老鼠都看不住,害我受气挨骂,替你受过,好不成理!于是找到一支笔,蘸满了墨,就在佛像的背上写了“发配三千里”,算是把它充了军。这在当时,迷信统治着人们的时代,倒也算得上不小的反抗精神。事后,长老们得到了报告,朱元璋又逃不掉一顿训斥。终因他是不花钱的杂役,也就不了了之了。

寺庙是靠收租过日子的。淮北的特大灾害,也断了皇觉寺的活路。庙里尽管天天派师父、师叔们轮班到佃户家催讨,好说歹说都不中用。眼见寺里的存粮已经不多了,高彬等法师只好作出了让和尚们出门云游觅食的决定。

朱元璋当行童的第50天,就与他的师父、师伯、师叔、师兄们一起,先后离开皇觉寺。可是,作为朱元璋,一不会念经,二不会做佛事,却也身着和尚衣,背搭小包袱,双手拿着木鱼和瓦钵,拜别了师父,硬着头皮开路,告别了寺院和家乡。

“云游”,也叫“游方”、“化缘”。这是佛家的专门用语。在社会上,文雅点的话称作“叫化”;事实上,就是讨口要饭。到哪里乞讨呢?朱元璋很是茫然。他想了想,还是先打听哪边年景好就往哪边走吧。听说南边和西边好些,就决定先向南走。50天寺庙生活,虽然不通佛道,倒也看惯了他们如何敲木鱼,如何口中念念有词。于是,他也就装模作样,走东闯西,壮着胆子,走向四方去了。

朱元璋由凤阳南下,先到合肥,再西入固始、信阳,又往北汝州、陈州、亳州、颍州,最后回到黄觉寺。这一圈,历时4年(1344~1348年),风餐露宿,穿城越村,饥寒交迫,历尽了风霜之苦。但是,他走遍了淮西一带的名都大邑,了解了这一地区的山山水水、人情风俗,经了风雨,见了世面,看到了前所未见的人和事,听到了前所未闻的道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特别是这一地区人民高昂的反元活动,给了自己极大的鼓舞。他开始明白,只有斗争才能改变现状。

这次游历,对于朱元璋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