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让内心有一个主宰,摆脱情绪的伤害

一、

对人生来说,能够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都是你在意的,因为在乎,所以这个事件的得失变化都会对你的情绪产生影响。

我们能够主导自己的内心,但是控制不了的是外界的因素,人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切面,我们会遇见自己想遇见的人生,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却会遇见自己不想面对的局面,就好像有这样一句俗话叫:“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不如意的事情出现时,必然会因为这一份不如意而陷入痛苦之中,这就是因为事物影响自身产生的结果。

《菜根潭》之中有一句话叫: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意思是:如果由我来主宰事物,得到不会欢喜,失去也不会忧虑,大地到处都徜徉自适。如果由事物来役使我,不顺遂时就会恼恨,顺利的时候又会恋栈,只要一点微小的事情就能使人感到困扰束缚。

当自己的内心有一个主宰的时候,万物都能为自己所用,一切操之在我,得失都不必放在心上,所以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反之,如果被外物主导自身,让自己成为外界因素的奴役,那么必然会陷入患得患失的状态之中。

得到的时候害怕失去,失去的时候又追悔莫及,内心随着事物的顺逆而转变心境,时时都感受到了无形之中的牵制,这样的人生谈何幸福呢?

就好像《道德经》之中说:何谓宠辱若惊?宠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惊惶失措呢?得宠仍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得惊恐慌乱,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惊慌失措。

世人将外在得失看得比自身的生命还贵重,正是因为自己轻视自身而重视外物得失变化,所以外物得失才显得尤为重要。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一是因为缺乏了对情绪的正确认知,二来是缺少对于事物超脱的觉悟。

二、

那么什么叫做对情绪的正确认知呢?

就好像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以为情绪完全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影响而产生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情绪仅仅是一种情绪,并不完全是因为事物本身而引起的,只因为内心缺少主宰而导致。

有一个燕国人,生于燕国,却在楚国长大,年老之后就想落叶归根,回到故乡。

走在路上的时候,同行的人故意骗他,就指着晋国的城墙,说:“现在已经到燕国了,这就是燕国的城墙。”

这个人看到“故乡”的城墙,触景生情,悲从心中来。

同行的人又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家乡的土地庙”,这个人听了长叹一声。

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处房舍,就说:“这是你祖先的房子”,这个人潸然泪下。

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处坟墓说:“这是你祖先的坟墓”,这个人此时嚎啕大哭起来。

同行的人这个时候放声大笑就说:“哈哈,我刚才骗你呢,其实还没到你家乡呢”,这个人听了非常羞愧。

过了很久,这个人真的回到燕国之后,见到了燕国的城墙和宗庙,以及祖先的坟墓,他反而没有那种悲哀的情绪了。

所以由此可见,情绪仅仅是情绪,当一个人因为外在的事物牵连出自己的情绪时,并不是这件事物本身产生多么糟糕的影响,而是自己本身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时,就要让自己内心有一个主宰,不管问题出现什么样的变化,都能淡然处之,认识到事物的影响以及情绪本身两者之间的差距,这便是认识到了情绪的真正面目,从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那么什么又叫做缺少对事物超脱的觉悟呢?就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在乎外物表象而无法通达事物至理而造成的误解。

人间万事都是福祸相依,利害共同存在的现象,如果遇到问题时只是以肉眼观之,那么看到的都只是事物的片面,因为人类的认知存在着狭隘的局限,当我们带着这一份主观偏见去看待问题时,必然会产生错误的情绪。

如果换一种态度,凡事以慧眼观之,在看到事物表象的同时,也能够通达事物背后的机缘。

就好像佛家有一句话叫“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以表象定论表象,才能窥见事物的真实。

用这样的智慧之眼去看待事物时,即便面对着事物的失去,也会看到失去背后的另一份收获。

若能以这样的态度处理人生之事,才是以正确认知缓解负面情绪的智慧。

对于人生来说,情绪的伤害要大于事实本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件看似糟糕的事情发生时,这件事情本身的糟糕程度并不严重,对你的伤害也极其微小,但是当你因为这一件糟糕的事情而产生更糟糕的情绪时,情绪产生的伤害却会大于事情本身。

所以说人生不要成为外物的奴隶,而要在内心存在一个主宰,这一份主宰不是世俗谋略的小聪明,而是高于世俗的大智慧,在释怀负面情绪的同时,也会给人生带来意外的惊喜。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