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之困
A股流传的一句“有锂走遍天下,无锂一路平安”的梗,戳痛了中国平安股东的心。
不同于新能源锂电行业的火热,中国平安股价一路下跌,从去年11月88元的高位,一路跌至57元,跌去近35%,跌回2年前股价水平。
个人、机构投资者纷纷离场,中国平安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很多人做价值投资的信仰,这跌法,让许多人信仰碎了一地。
平安到底怎么了?
持股一年,“割肉”离场,留下一声叹息,这一声是来自一名投资中国平安的股民。
据该股民发布帖子及交易明细,其在2020年7月10日和2020年9月15日分别在 84.02元、83.01元、80元的位置分批买入 500股、500股和400股中国平安股票;在持股一年后的2021年7月14日,其 在58元附近割肉1000股。本金11.55万,最终亏损3.1万。
卖掉平安股票不仅是散户投资者,还有平安的两大股东。
6月17日,平安集团发布公告称,卜蜂集团自今年1月1日至6月16日,累计减持公司H股约1.83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1%。从去年3月至今,卜蜂集团已累计减持中国平安H股4.03亿股,套现约320亿港元。
6月29日,行内私募大佬李驰,也清仓中国平安。
最近基金二季度报出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安成了基金减持最多的20只股票之一,中国平安(601318.SH),二季度期间重仓份额下降了25475万股,降幅37%。
中国平安从多位明星经理的大基金重仓股名单中消失了,其中富国基金经理李元博的调整最是明显,中国平安一季度末为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到了二季度末不再显示重仓,且基金规模变化不大,可推知该股已被大幅度清仓。
可见市场上许多资金都不看好平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平安以大白马的身份存在,保险行业龙头、拥有金融全牌照高门槛壁垒、广阔的市场前景空间、强大的科技实力等,各种优势地叠加,让中国平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增长表现确实不错。
但怎么就突然不行了?
有人说,平安不行是因为踩雷地产股,比如华夏幸福,但其实投资华夏幸福计提的减值182亿,对归母净利润影响大概100亿,对于净利润利润1431亿的平安来说影响非常有限。
从行业的成长空间来看,我国的人均保单数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外部的增长空间仍然巨大,市场想象空间没有发生变化,最主要的还会看企业内部经营。
事实上,投资人离场,平安的下跌主要是公司的本身的经营增长受困,核心业务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个人新业务3月收入同比下滑17.06%,4月同比下滑23.33%,5月同比下滑30.72%。按理说,去年有疫情的影响,业务下滑符合预期,但今年同比去年下滑更严重,并且下滑的趋势还在扩大。新业务没有增长,这说明平安在吃过去的老本,新业务增长受困。
一直以来保险行业都是以代理人销售模式推动业务增长,核心就是“人拉人”模式,平安也是如此。做保险销售几乎没有门槛,公司无底薪,出单才有高额绩效奖励,通常情况下,一般就是入职先买一份保险,然后发展身边的亲朋好友成为客户购买保险,等到开发完身边的资源无法继续完成公司销售KPI,便被淘汰,通过新招一批代理人继续重复一样的事,这也是为什么保险销售行业人员流动率非常高的原因。
这种粗放式的增长经营策略在人口红利期可以继续维持,如今出生人口在减少,自由职业兴起,但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大都人不会选择保险销售。
在中国,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传统保险销售公司的依靠代理人销售的模式并没有改变,人口红利的见顶使得这种业务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平安的代理人数量从2018年141.7万人逐年下滑,截止2021年1季度只剩下98.6万人。
另外,主力消费群体消费习惯的变化,也正冲击着传统保险公司代理人模式的销售方式。90后已成了保险消费的主力群体,数据显示,24岁以下的互联网用户中,近40%的人已经购买了第一份保单。年轻人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一般更愿意和能够理解哪怕是复杂的保险产品,自主选择能力更强。
互联网保险公司利用科技赋能保险,在产品上更丰富,在服务上提供了保险产品对比功能、智能方案书,提供更完善的售后服务,满足年轻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互联网保险公司也常常成了年轻人购买保险的首选渠道。
比如“互联网保险第一股”慧择,截至2020年末,慧择累计投保客户680万,被保客户5760万,寿险及健康险用户平均年龄为32.7岁。也就是说,慧择的大多数用户都是90后。同时还有诸如微保、蚂蚁保险、轻松保严选和水滴等互联网保险公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在这类平台自主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
中金预测,未来10 年内,中国的互联网保险市场将完成从千亿到万亿规模的跨越。互联网保险的增长无疑会挤压传统保险销售。
代理人规模下降,消费群体习惯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使得平安的原有业务增长性逻辑发了变化,原有的增长模型已不适合当下新消费时代。
事实上平安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早在2019年就进行了代理人制度改革,但是从目前来看,改革效果似乎并不理想,2020年,平安的人均新业务价值40688元,同比下降了28.4%,代理人人均收入5793元,同比下降了8.2%,双双下降。
根据中国平安2020年财报,2020年退保金大幅度增加,为369亿,2019年为266.61亿,增长38.5%;
2020年新业务价值为497亿,去年为759.45亿,下降了34.7%,内含价值营运回报率也由2019年的25.0%降到14.5%,营运ROE也从40.5%下跌到35.0%。新业务状况堪忧,这会给平安公司中长期业绩表现带来下行的压力。
这两年平安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代理人制度改革。此前,友邦保险和泰康保险均成功实现了改革,友邦保险通过3年的保险代理人改革,成功走向高端化,实现业务新增长,而泰康保险则是开创了“养老+保险”的业务模式,实现了突破。
从现有的情况看,平安的改革尚未取得成效,改革之路道阻且长。
1988年平安保险成立,当时32岁的马明哲任平安保险的总经理。他带领着平安大力发展寿险业务,平安保险也从地区性保险发展成为全国性保险,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个人寿险营销。
为扩大经营,通过市场考察,马明哲开始萌生了做存贷、证券、保险等综合性金融的想法。于是,1993年,马明哲在员工大会上,明确了平安的发展策略:做综合金融。他认为,人们事件越来越宝贵,需要一种能省时省力,多元化、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
之后平安保险在综合金融的道路一路向前,并且具备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全牌照企业之一。此外,平安保险还成功地吞并了三家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东亚银行、深发展银行)。
2016年,中国平安宣布正式进入全新的3.0时代,即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综合金融,而是着眼于培育向全行业开放的平台。实际上平安3.0时代,即“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安着力于建设金融服务、房产金融、医疗健康、汽车等多元化业务生态圈。
当下的平安已有包括平安保险、平安银行、平安信托、陆金所、金融一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汽车之家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平安希望金融嵌入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举个例子,比如买了平安车险的用户,可能也有寿险、医疗健康、贷款等需求,平安都可以通过自身产品满足用户。
场景很美好,但实际上平安的多元化发展实际上并不顺利。
被业界称为“中国平安的亲儿子”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以P2P起家,后在金融监管下转型金融科技,去年率先登陆资本市场,但股价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上市首日便破发。今年来,陆金所股价持续低迷,从17元高位跌至7元左右,股价腰斩。陆金所仍面临着政策风险的不确定性,转型之后,对比于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巨头优势仍不足,陆金所还需要找到真正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方向。
医疗领域的平安好医生也是平安重要的业务板块,但成立6年来,即使是互联网医疗需求爆发增长的情况下,平安好医生仍然连年亏损,何时盈利仍然是个问题。
根据平安好医生2020年业绩报告, 2020年总收入68.66亿元,同比增长35.5%;净亏损9.49亿元,同比扩大27%。这是平安好医生上市三年以来以来单一财年的最大亏损,同时也是平安好医生自2014年8月成立以来连续第六年亏损,累计亏损达46.78亿元。
还有投资上,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曾经投资的华夏幸福、蓝光发展项目相继爆雷,在中国地产行业深度调控之际,中国平安仍然逆势爆买,6月28日,凯德集团将旗下的六个来福士项目打包出售,交易总价330亿元,接盘方为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人寿。此外,平安人寿相继投资了平安香港总部大楼、北京丽泽商务区D-03、D-04不动产项目,合计出资或达250亿元。
一边是投资的项目暴雷,一边逆势斥巨资收购地产项目,平安的这波投资操作实在令人看不懂。
有句老话这样说,多生孩子,总有一个有出息。如此看来,平安的多元化业务中,似乎还未有一个已成气候,可以独当一面的业务。
有人说,中国平安的大跌是对“价值投资”四个字最大的伤害。
投资中国平安的逻辑,按照现金流估值模型,中国平安怎么看都是只大白马,投资中国平安就等于是价值投资。
事实上,价值投资概念也在迭代,有人认为价值投资经历了3个时代的迭代。
价值投资1.0时代为格雷厄姆时代,依靠市场不透明,有巨大的信息差,通过简单看PE和PB来投资。而2.0时代也就是巴菲特时代,巴菲特惯用现金流折现给企业估值,核心就是选择业绩好、估值低的企业;
价值投资的3.0时代则或是以高瓴资本为主的价投时代,核心思想为:基本面趋势投资。
基本面趋势投资意味着市场更加关注的是成长性逻辑,
2020年宁德时代营收191亿,净利润19.54亿,市值达到1.3万亿,与之相比中国平安营收和净利润规模远远大于宁德时代,市值比宁德时代少了3000亿。
从基金二季度报统计显示,基金增持份额最多的20个股中,只有3只是金融行业,其余均为信息技术、材料、工业、可选消费等实体行业。
资金的走向实际上更像是也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可以知道的是未来的经济导向总体是脱虚向实,促进实业的发展,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
自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受到强监管,与房地产深度绑定的金融行业会是强监管状态,银行和保险等金融行业增长空间有限。
近两年来,新能源、新消费等赛道成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热门投资对象,无疑这两个赛道的成长性更大,更具增长潜力。
基于成长性逻辑,中国平安还能买吗?做个防御性投资仍然可以考虑,长期持有,耐得住寂寞,就像巴菲特说的,如果你不能持有它10年,请不要持有它1秒。有人也把这比作是守寡,你愿意为他守十年寡吗?
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更好的选择,可以关注高成长性的赛道,或许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