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知宇宙,除了“天圆地方”,还有哪些观点?

古人怎么认识宇宙天地的呢?一问及此,我们可能立马想到“天圆地方”。实则,在中国古代,天体学说并不那么单一。

古代就有“论天六家”: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昕天说、穹天说、安天说。

其中后三者并非创新学说——“昕天说”基本属于“盖天说”的体系,“穹天说”是“盖天说”的翻版,“安天说”则是“宣夜说”的发展。

由此,我们主要了解前面这三家: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一、盖天说

“天圆地方” & 天地皆球穹状

这一学说可能起源于殷末周初,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

第一种“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天圆地方说”的最大破绽,就是半球形的天穹和方形大地之间不能吻合。

于是人们将其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高悬在大地上空。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周围有八根柱子支撑着。

天空有如一座顶部为圆拱的凉享。

第二种“盖天说”形成较晚,提出天和地都是球穹状的,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

“天圆地方说”,在我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因为它符合儒家关于“天尊地卑”的说教。

北京建有天坛、地坛,天坛圆形而地坛方形,便是“天圆地方”的象征性模型。

二、浑天说

球形大地,浮在水上 & 浮于气中

最早的“浑天说”认为天球里盛满水,地球浮在水面。半边天在地上,半边天在地下。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随天周日旋转。

后来一些浑天论者纷纷反对地球浮于水面的说法,随着“元气体论”的发展,“浑天说”改为地球浮于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

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浑天说”与球面天文学的基本出发点完全一致,比“盖天说”进步得多。但作为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之天球概念完全来自臆想。

三、宣夜说

天不过是无边的气体 & 日月星辰也是气体

按照前面所述盖天、浑天的体系,日月星辰都有一个依靠,或附在天盖上,随天盖一起运动;或附缀在天球上,跟着天球东升西落。

而宣夜说主张“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

“宣夜说”的进一步发展。还牵涉到天体的物理性质问题。

据《列子・天瑞》,有位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飘浮的,便“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这便是成语“杞人忧天”的由来。

为此,劝杞人的人,提出了不但天空充满气体,连日月星辰也是气体,只不过是发光的气体。

后来的“宣夜说”学者又进而提出地球会坏,天地也会坏,但是用不着担忧。

就宇宙结构理论来说,“宣夜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它没有探讨日月运行的规律,实用价值不如“浑天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