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分封制害苦的四大皇朝
分封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王朝统治的一个重要制度,自商代开始,天子分封诸侯,到了周代,天子大行分封,分封制度,成为社会经济力和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代,分封制乃是维持统治的最重要手段,毕竟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年代,天子是没有办法直接管理数千里之外的山野百姓的,于是就按等级分封,就解决了现实问题,天子负责全面管理诸侯,诸侯分管国内的事务,也逐级分封,下层向上层上贡。
但是分封制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诸侯国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状态,会因为诸侯家族的影响力渗透而形成独特的烙印,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此地我老大,诸侯国就成了诸侯的家产,然后也不会对天子上贡。长期以往,随着诸侯的野心膨胀,就会发生兼并和吞并,随之而来的就是战乱,连年不休的战乱。
分封制度
天下分久必合,在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强制推行郡县制,而之后秦末乱世,以六国贵族遗老为主的分封制又大举反扑,然后就是秦末乱世,楚汉相争,最终汉代的一统战胜了西楚的分封。而汉代建国之后,推行了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并存的一种统治制度,再之后,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分封制度得到了限制。之后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分封和郡县制并存的一种状态,只是看这个天平的倾斜程度而已。
而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历史上有几个王朝因为分封制度权重过高,而影响相对比较坏。引发了很多连带后果,引发了国家内部动荡。有的朝代挺过来了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进而达到了盛世;有的朝代则被内乱掐住脖颈直至灭亡;还有的朝代则将问题放小,紧紧巴巴也维持了很长时间。
那接下来,我们就简述一下历史上被分封制影响深远的几个朝代的相关故事。
汉初异姓王
西汉同姓王
1、西汉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为了笼络几位开国功臣,于是也大肆分封,首先是分封了许多异姓诸侯,然后再对宗室进行分封,总共八个异姓诸侯,韩信、张敖、英布、彭越、吴芮等,另外还有九个同姓诸侯王,如刘肥、刘恒。随着西汉的渐渐稳固,刘邦开始剪除异姓诸侯,几大诸侯要么被废,要么被诛杀。之后就有了非同姓不能封王的铁律。
但是,虽然西汉那些手握重兵的异姓诸侯王先后被杀,但是同姓诸侯王却随着皇室的源源不断地生育,越来越多,再加上诸侯王世袭罔替,而且手握重权,渐渐对皇权形成了威胁,随着西汉的发展,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地里形成了实际上的割据,封地百姓只知封国而不知有大汉。特别是汉文帝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因为中央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更是滋生了各地诸侯的急剧膨胀。
在西汉建立四五十年后,分封问题已经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所以汉景帝即位之后,深感到这一危险制度之后的所藏着的隐患和深渊,所以便寻求解决的方法,然后就有了晁错被委以重任,出台了削藩政策。引发了天下诸侯的不满,然后各地诸侯打着清君侧之名捍卫自身的既得利益不受破坏,纷纷起兵,要求汉景帝诛杀祸国佞臣晁错,然后年轻的汉景帝一时间面对天下群情涛涛,也没有其它办法,然后就让晁错背了这个黑锅,杀了晁错。
七国之乱
而诸侯们一见皇室软弱,各个笑开了花,就想着争取更多的特权,然后并没有因晁错的死而罢兵,而是继续任由事情的扩大,随后就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联合叛乱,更是联合了匈奴等外邦势力。
而支持汉景帝的只有驻守在商丘的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然后就是叛军轮番进攻梁国,而汉武帝派平叛大军以苏定方为帅,进军平叛。周亚夫绕道进军,坚持自己的方略,而没有采用下策,援助当时已经危在旦夕的梁国,最终断了吴楚大军的粮草和后路,再果断出击,先灭了吴楚两镇诸侯。
周亚夫平乱
随后,大军北上,三月间便扫平了七国叛乱。而之后汉景帝并没有急切削藩,而是采用了贾谊的策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又分封了十三位王子作为诸侯。但是此方略只是短暂地解决了诸侯分裂割据地问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中央集权,直到汉武帝初期,在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之后,便迅速施行,最终才彻底解决了汉代分封制留下地大隐患。
但是推恩令虽然解决了汉代诸侯作大地问题,但是很大程度上有点矫枉过正,宗室权力降低,中央集权之后,朝政很容易被外戚或者权臣把控,这也就连带造成了西汉的d另一个问题,直到最后亡于王莽之手。
2、西晋
提及西晋分封,就必须要提曹魏抑制宗室,曹丕代汉自立之后,身边可用之人全是掌握军权的宗室将领。而他们都是跟随曹操身经百战,且为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之人,更因为手中有兵,掌中有权,所以愈发骄横,所有官吏都由他们推荐而成。而曹丕自然是不愿意当第二个汉献帝,所以就重用陈群、司马懿等世家子弟,以此来制衡宗室所谓的诸曹夏侯。
西晋分封
于是曹丕在世家子弟的参谋下,改革官制,制定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影响中国数百年的选官制度。重用士族,以抑制宗室,经过曹丕时代之后,随着老一辈的宗室将领相继凋零,而新一代的因为不受重用,所以没有得到培养,宗室还能掌权的也就曹休和曹真二人。曹丕之后的曹睿,面临宗室无人,不得已重用司马懿。而曹睿之后,宗室已经没有了威望重,资格老的这么一号人物了,所以曹爽尸位素餐,最后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从此掌握大权,宗室尽无人有心和有力勤王,只能眼睁睁看着司马氏废帝弑君,一步步地将曹魏江山收入囊中。
而司马氏自知其能巧取曹魏江山,很重要的原因是曹魏将宗室抑制太过,导致最后宗室无力勤王。所以,司马氏矫枉必须过正,司马炎改朝换代之后,便将五服内大部分司马氏宗族人都封了王,司马炎第一批就封了27个王,再加上其子嗣甚多,所以又大量分封。
偏偏最后,司马炎还在选继承人上犯了糊涂,立司马衷为太子,任贾南风为太子妃。然后就是智商欠费的司马衷无力掌管朝廷,假后趁机主持朝廷大事,然后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贾后乱政,然后紧接着就是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后果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为主要参与者,其他多位王爷为附和协同者,于是乎,天下大乱,司马伦甚至篡位登基。八王之乱将北方搅得一团乱麻,司马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然后就造成了游牧民族大举内迁,再然后就是汉赵灭西晋,士族衣冠南渡,中华进入五胡乱华时代。
也就是说,西晋分封,是导致西晋短期便灭亡的重要原因。
刘宋王朝
3、刘宋
刘宋分封和西汉和西晋都不太一样,刘宋在从东晋司马氏手中夺取江山之后,鉴于东晋皇权不兴,而门阀横行,于是刘裕早年间便诛杀了太原王氏。在夺取皇位过程中,又几乎杀光了司马氏一族。
而刘裕登基之后,出身寒族的他为了避免门阀复辟,威胁到皇权,于是便重用了伴他打天下的武将,更重要的是,刘裕大举分封。然后给予诸王众多特权,宗室诸王负责地方的实际管理,甚至于直接兼任地方州郡刺史等地方大员,允许宗室掌握一定数量的军队,总之就是无限放大宗室的权力,进而全面抑制门阀势力。使得门阀成为宗室附属,不能直接威胁到皇室统治。
刘宋大举分封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刘宋统治四代近六十年,皇位传承几乎就没有正常过,宗室内斗相当严重。刘裕去世后,刘义符即位,武将檀道济和重臣徐羡之等人废君立刘义隆,为宋文帝。刘义隆末期,太子刘劭弑君即位,大举屠杀宗室,然后武陵王刘骏起兵反叛,最终推翻了刘劭,即位为帝,史称孝武帝。
刘宋宗室残杀
孝武帝末期,为了儿子刘子业顺利继位,屠杀了一批宗室。刘子业即位之后,再度屠杀宗室诸王,导致了刘彧反叛,诛杀刘子业登基,史称宋明帝。宋明帝时期,又有刘子勋自立为帝,史称义嘉之乱。
宋明帝平定刘子勋之后,将孝武帝这一脉几乎杀尽。为了给太子刘昱一个稳当的江山,在宋明帝末期,再度对宗室大开杀戒,导致了宗室几乎被屠戮一空。所以刘昱即位之后,萧道成轻易就掌控了朝廷,废刘昱之后,立刘准为帝,然后稳定天下之后,便禅让称帝,将剩下的刘姓宗室屠戮一空,顺利改朝换代。
明初分封
4、明朝
刘宋之后,众多朝代基本都是实行总是分封和郡县制度并重的一种政治体系,宗室地位高,但是不掌握实权,有真才实学才能被朝廷重用。后来随着科举的到来,主持朝廷政务的基本都是清流,宗室影响力便渐渐式微。而中国最后一个大举分封的朝代,便是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可能是亲身经历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被饿死的惨状,所以对宗室极其照顾,设立了很多照顾宗室的特权。比如所有宗室,都由朝廷供养,不需要出门找工作,无论多少代都如此,明代宗室,真就成了被圈养的Z“朱”。
而朱元璋时期,将几个能打的儿子都封在了北部边疆,手握重兵,并且给宗室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府兵限额。
而朱元璋大兴分封造成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其去世之后,年少的朱允炆明显感受到了来至几位叔叔的威胁,于是便开始削藩,再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棣装疯卖傻躲过了朱允炆第一波必杀技,然后韬光养晦数年,然后挟持宁王,兼并了朵颜三卫骑兵,以靖难为名目,就与朱允炆开战。先是击败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然后与朝廷大军拉锯。
靖难之役
然后采用姚广孝奇谋,绕开朝廷大军在山东和南直隶的重重堵截,以一支轻骑兵为主力,经河北和安徽,突袭了应天府。顺利攻入皇宫,篡位为君。
朱棣即位之后,并没有改变朱元璋定下的分封制度,只是裁撤了藩王府兵,限制了藩王的自由行动权,同样要供养诸多藩王宗室。到了明朝后期,宗室太多,国家财政养不起,数十万的宗室子弟,一年要吃掉一个省的赋税,朝廷难以为继,后来在农民起义频发的年代,断了宗室的供给,导致了很多宗室被饿死。
而供养宗室,严重影响了大明王朝后期的财政运行,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