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帖——《平复帖》
此帖因第二句为“恐难平复”,故被宋徽宗称为《平复帖》,一直被后世沿用。虽字数不多,只有85个字,但很难认读。经过启功先生的钻研,大致释文为:“彦先羸察,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 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 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信,信中谈到彦先、吴子杨、夏伯荣三人的近况。用白话文解读,大意是“彦先体弱多病,恐难完全康复,以往初病如果及时救治,不致如此。能维持到现在这个样子,已属值得庆幸。现在有儿子照顾,可以无虑。吴子杨初来我家, 没尽到地主之谊。如今再来,威仪举止审慎挺立,举止有模有样,自有一种较前气宇轩昂气象,思想之前卫,应是他具有的,应予称赞。夏伯荣处在寇乱之际,没有他的消息。”
此帖作于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初年,距今已1700多年,比《兰亭序》还早了78年,与留传下来的唐摹本《兰亭序》相比,则更早了360年以上。它不但是真迹,还是唯一的传世孤本,因此,它被称为"天下第一帖"。
书法的演变经过了篆书、隶书、章草、楷书、今草、行书几个阶段,《平复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两者过渡时期的典范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转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唯有这篇墨迹流传至今,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其珍稀性无与伦比,明人董其昌曾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存此数行,为希代宝。”
陆机(261-303)是西晋华亭(上海市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是东吴名将。陆逊曾策划智取荆州、指挥火烧刘备连营700里而名震天下。陆机与其弟陆云的文才与书法均名动一时,并称"二陆"。他被誉为“太康之英”,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有声誉的文学家,为文讲求音律美,讲求对偶,是骈文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文赋》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史上不少书法名作都是偶然写就,可谓“佳作天成”。陆机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平复帖》传承有序,曾为宋徽宗收藏,有宋徽宗六字瘦金体题签及宣和诸玺。此后多次转手。雍正时期,它成为雍正孝圣宪皇后的嫁妆。孝圣宪皇后临死前,将其赏赐给其孙成亲王,后成亲王曾孙载治去世时,其诸子皆幼,恭亲王被指派为监护人。大约在此时,恭亲王乘机将《平复帖》据为己有,后来就传给了他的孙子溥儒。溥儒又因为为母亲操办丧事缺钱,卖给了大收藏家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无偿将其捐献给了国家。至今,由故宫博物馆收藏,成为其镇馆之宝。
《平复帖》,为什么那么珍贵?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平复帖》被誉为“中华第一帖”,是中国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是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在书法界尊享“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陆机《平复帖》
手卷, 纸本
23.7×20.6cm
故宫博物馆藏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因内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作为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作,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平复帖》字体在章草和今草之间,是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全帖只有85个字,帖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题签,钤下双龙圆玺,前后钤“宣和”、“政和”印玺。还有楷书“晋平原内史关郎陆士衡”11个字。另外还有明朝韩士能、董其昌,清代梁清标、安岐等的收藏印。
巴掌大的一张纸,《平复帖》为什么那么珍贵?
这首先要从它的作者陆机说起。
陆机(261-303)是西晋华亭(上海市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是东吴名将。陆逊曾策划智取荆州、指挥火烧刘备连营700里而名震天下。陆机与其弟陆云的文才与书法均名动一时,并称"二陆"。他被誉为“太康之英”,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有声誉的文学家,为文讲求音律美,讲求对偶,是骈文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文赋》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此帖作于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初年,距今已1700多年,比《兰亭序》还早了78年,与留传下来的唐摹本《兰亭序》相比,则更早了360年以上。它不但是真迹,还是唯一的传世孤本,因此,它被称为"天下第一帖"。
我们知道,历史上不少书法名作,都是偶然写就。大约在无意之间,作者更能挥洒自如,“佳作天成”。陆机的这个作品,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平复帖》的价值,更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书法的演变经过了篆书、隶书、章草、楷书、今草、行书几个阶段,《平复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两者过渡时期的典范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转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唯有这篇墨迹流传至今,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其珍稀性无与伦比,明人董其昌曾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存此数行,为希代宝。”
据《宣和书谱》记载,《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咸宁初年,即公元275年,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早79年。而且该帖是真迹,若与留传下来的《兰亭序》唐朝摹本相比,则早360年以上。其珍稀性无与伦比。正如明人董其昌题跋所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存此数行,为希代宝。”
在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平复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书体的演变,大约经过篆书、隶书、章草、楷书、今草(楷书与今草处并列地位)、行书几个阶段,《平复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两者过渡时期的典范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转变,曾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唯有陆机的这篇墨迹有幸流传至今,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
《平复帖》传承有序,曾为宋徽宗收藏,有宋徽宗六字瘦金体题签及宣和诸玺。此后多次转手。雍正时期,它成为雍正孝圣宪皇后的嫁妆。孝圣宪皇后临死前,将其赏赐给其孙成亲王,后成亲王曾孙载治去世时,其诸子皆幼,恭亲王被指派为监护人。大约在此时,恭亲王乘机将《平复帖》据为己有,后来就传给了他的孙子溥儒。溥儒又因为为母亲操办丧事缺钱,卖给了大收藏家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无偿将其捐献给了国家。至今,由故宫博物馆收藏,成为其镇馆之宝。
《平复帖》虽字数不多,但很难认读。经过启功先生的钻研,大致释文为:
“彦先羸察,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 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 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信,信中谈到彦先、吴子杨、夏伯荣三人的近况。用白话文解读,大意是:
“彦先体弱多病,恐难完全康复,以往初病如果及时救治,不致如此。能维持到现在这个样子,已属值得庆幸。现在有儿子照顾,可以无虑。吴子杨初来我家, 没尽到地主之谊。如今再来,威仪举止审慎挺立,举止有模有样,自有一种较前气宇轩昂气象,思想之前卫,应是他具有的,应予称赞。夏伯荣处在寇乱之际,没有他的消息。”
张伯驹收藏了《平复帖》的故事
张伯驹自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