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者自扰,智者自渡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庸者求人,智者渡己。
生命就像一场旅途,有高峰也有低谷。
每个人行于世间路,前途漫漫,诸事未知.
当困难成为一条横亘在面前的河,有人自渡,有人自扰。
1
庸者筑墙,智者搭桥
很多时候,拒绝别人靠近的人其实就是隔绝自己,只有善于接纳的人才能得到更多。
“智者搭桥,愚者筑墙”,就道破了处世的大智慧———接纳和包容。
传说,王阳明刚到贵州龙场的时候,当地人把他误认为成入侵者,百般加害.
然而王阳明并没有怨恨,反而帮助那里的人犁田耕种,识字读书。
未知世事的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和善的官员,于是越来越拥戴王阳明。
后来,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开启传道的新征途,当地居民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最忠实的信徒,将他的学识仁德传遍天下。
王阳明后来的功德成就,离不开那些曾经被他善意接纳的人,不管是官员学子,还是贩夫走卒,在他的心里他们皆是圣人。
正所谓“种甚因,结甚果。”
每个人的福报,皆来自于素日里积攒的善行善举。
生存于世,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你的过往和前路,都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人倘若太过自私,怕别人分享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了不可逾越的高墙.
那样只会把自己挡在了世界之外,挡住了走向自己的运气,也挡住了外面的阳光。
2
庸者求人,智者渡己
《论语·卫灵公》有云:“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真正想做好学问的人,要靠自己钻研领悟;而小人成天爱钻营、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却不肯自己花力气,是无法有所建树的。
宋朝文学家苏轼,有个好友佛印禅师。
有一日苏轼与佛印禅师到郊外散步,偶遇路边有一尊手拿念珠的观音石像。
苏轼不解:“观世音菩萨本是我们礼拜的对象,那么他拿着念珠并且合掌礼拜,他又是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悠悠说道:“这要问你自己了。”苏东坡不解达观,心中亦是疑惑。
佛印禅师最后解疑:求人不如求己。
三毛说: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历过几番世事之后,方懂得此话的深意。
在充满挑战和未知的世间,生命旅途只可向前,无法回头,我们都本能地渴望遇上生命的摆渡人,风雨时给自己撑伞,困顿时渡自己一程。
殊不知,真正的摆渡人是我们自己。
3
庸者自扰,智者渡心
庄子云:“乘物以游心”。
顺应自然万物,安静渡心,才可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纷扰世界里,庸者因无谓之事困于情乱于心,而智者懂得修炼心怀世事的格局。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滴黑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问被测试者看到了什么。
人们纷纷回答:“看到了一滴墨汁”。
心理学家感慨:“你们都看到了那一滴墨汁,却看不见墨汁之外的那张洁白无暇的纸。”
心之小,小到容不下一滴墨汁;心之大,大到可以装得下万象百态。
人生最高级的修行,在于渡心。
生命旅途,有风花雪月,有四季之美;人生在世,有名利诱惑,有嘈杂纷扰。
对于得不到的人、看不开的事,学会坦然放下;对于解不开的结、已成往事的名利,学会从容舍弃。
不要让外界的嘈杂占据自己的内心,不要让眼前的琐事成为困扰自己的藩篱。
随时清空自己的内心世界,定期打理自己的心灵花园,内心装有山河远阔,烦恼才不会有立足之地。
心净了,方可懂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怡然。
心静了,才会感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
▽
生命之途,万般艰辛。
我们和不同的旅客相逢,因不同的风景驻足,但仍要继续赶路。
漫漫途中,他人困顿时,懂得渡人;风雨兼程时,善于渡己;漫长岁月里,安静渡心。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