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吼孩子的爸爸,半夜躲在厕所哭……

文|花山

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前些天经历了这样一个事:

是个晚上,快要睡了,她忽然听到外面有男人的吼声,紧接着是用力的摔门声,以及小孩撕心裂肺的哭声。

打开门一看,是对门的小男孩,光着身子站外头,一边拍门,一边无助地哭喊,“爸爸,不要关门!爸爸,不要关门……”

朋友的女儿有点被吓到,带着哭腔紧张地问:“妈妈,怎么办?”

于是,朋友鼓起勇气敲开邻居的门,用尽可能和气、商量式的口吻说:“打扰了,孩子哭得怪可怜的,有什么事,先让他进去吧。”

开门的是孩子爸爸,瓮声瓮气回说:“我管自己孩子呢,不关你的事!”

朋友试着进一步解释:“我是搞教育的,我理解您,做家长有时候是挺不容易的,可是孩子还小,要慢慢教,再说,小孩也是有自尊的……”

那位爸爸恨恨地说:“他有自尊么?!同样的题目,我都跟他说过多少回了,还是不上心!我看就是贪玩!就是不学好……”

吐槽完了,大约是愤怒情绪释放一些了,于是重重地叹口气,冲自己儿子吼:“进来吧,站墙角给我好好反思!”

然后,门“砰”地关上了。

当晚,9岁的女儿担心地问:“妈妈,那个弟弟还会被赶出门吗?”朋友摇头,说:不知道。

女儿又问:那妈妈也会赶我出门吗?朋友看出孩子内心的不安,笃定地答:“不会。妈妈永远爱你。不会离开你。”

女儿才算放心睡下。

一个有些混乱的夜晚,就这么潦草结束了。然而,被父亲推出门、绝望哭喊的那一幕,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在小男孩的生命里翻篇。

吼孩子不好,我们都知道,但是这件事,好像一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断在重演。

到底是什么在推动着我们,在面对孩子某些言行的时候变得无法自控?

01
陷入认知误区,更容易失控

对于为什么会对孩子发脾气、冲孩子大吼,有的家长很实诚地表示:

“因为孩子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

“学过的拼音,忘完了······写作业不提醒从来不知道自己写······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我生气地吼孩子只是因为他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一样。”

字里行间,充满了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一如文章开头那位父亲。

可是,我们常常忘记了,如果那个孩子他没能满足我们的期待,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他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不是孩子故意要做不好,故意要和我们对着干,故意要惹我们生气,只是孩子遇到了困难。

在我们怒火中烧的当下,那个看起来不尽如意的孩子,他可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下面这个孩子写作业的画面,曾经刷爆朋友圈:

辅导数学作业的爸爸,情绪眼看着要失控,孩子可怜兮兮提醒:“爸爸,你别吼我了。”“宝贝会写,会写。”“哇,给爸爸鼓掌……”

注意,他费力做出来题目后,不是给自己加油,而是为辅导作业的爸爸鼓掌。这题目,他是为爸爸做的。这书,他是为爸爸读的。

孩子俨然成为了父母的父母,在拼命安抚家长的情绪。那个讨好的小眼神,实在让人心疼啊。

你觉得孩子激怒你、让你难受了是吗?事实上,孩子可能比你更痛苦。

心理咨询师陈默老师曾经这样分享自己的临床发现:

“现在的孩子有多焦虑?以前我处理焦虑症,对象都是大学生、高中生,现在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到我咨询室来了。”
“家长来求我,说,老师啊,我的孩子手指甲快啃没了。老师啊,我的孩子总爱拔头发。老师啊,我的孩子一到考试就头疼、胃疼、肚子疼。为什么孩子们会这样?因为压力太大了呀!”

所以,给父母们的建议就一个:自己的孩子,要自己保护好啊。

整个社会已经够焦虑了,我们不做孩子最后的庇护所,孩子还能依赖谁呢?

当我们一味陷入“孩子故意不学好”的认知误区,就容易愤怒。我们的怒火会使得我们变得盲目,反复对孩子大吼大叫,却忘记了要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

下一次,发火之前,试着跳出来,看到那个孤立无援的小孩试试呢?

你的孩子,可能阅读理解有待提高,可能写字缺乏技巧,可能某个知识点还没掌握,可能跟老师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可能某些习惯需要你手把手建构起来,可能因为情绪上太过不安、惊恐、忧虑,以至于无法安心读书……

找到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02
把孩子当自己的附属品,更容易失控

我们冲孩子发脾气,还有一个很常见的原因,是我们太把孩子当“自己人”了。

譬如经典神剧《家有儿女》。每次重温这个剧,就要心疼刘星一回。

刘梅是刘星亲妈。因为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遇到夏东海后,刘梅是真心想要维系好这一段新的关系。

面对夏东海跟前妻所生的一儿一女,刘梅总是慈爱有加。对于明显对自己有敌意的继女夏雪,刘梅表现出了十足的耐心。

继子夏雨年纪小,刘梅同样对他呵护备至。

但是,面对刘星,刘梅却动辄批评吼骂。

一次,3个孩子都在家里,夏雪和夏雨把客厅的茶几堆满了东西。俩人走后,刘星好心过去收拾。好巧不巧,刘梅下班回家了。不分青红皂白,刘梅冲刘星就是一顿吼。

刘星委屈巴巴地想解释,刘梅一个字都不愿意听。

刘梅不止对继子、继女好,对刘星的同学也很好,对所有的邻居街坊都很好。这么一个老好人,她的负面情绪都压抑到哪里去了呢?可以说,基本上都给了刘星了。

作为亲生儿子的刘星,承受着来自妈妈的坏脾气,以及不断的批评、指责和否定,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只因为他处于弱势地位,并且毫无保留地依赖着自己的母亲。

刘梅的做法,其实很有代表性。有多少父母出门在外、一派和气,回家后却容不下自家孩子的一丁点小毛病呢?

这是典型的,把最好的一面都留给了外人,而把所有的坏脾气都留给了自己最爱的人(特别是我们最爱的孩子)。

我们那么放心地、习惯性地去攻击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跟孩子的牢固关系太有信心了啊。

别的关系还需要小心维持,不小心可能就面临解体,自己的亲生孩子却永远不会抛弃自己。

于是,孩子很无辜地成为了我们发泄的对象,成为了为父母奉献和托底的那个人。

他的感受被一次次地忽略掉;

他的尊严被一次次地碾压在地;

他从未被当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被自己的父母看见和尊重过。

这就是看《家有儿女》时,最让我心酸的地方。

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写过: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而孩子,则是“家人”中,对我们最忠诚的那一个了。那个最纯粹、最无条件地爱着你的小孩,值得被看见,被爱,被你温柔善待。哪怕你再累、再苦、再难,也都请牢记这一点。

因为你是成年人。除了吼他、骂他,你一定还有其他选择。 而他,只有你。

03
谁累,谁容易失控

吼完孩子,家长们当然也不好受。一个妈妈曾经吐槽,她爱人吼完孩子就后悔,孩子睡着后,她爱人躲到厕所抹眼泪……

很多家长可能都跟他一样,吼完后,会开始自我觉察、反省,深表内疚,然后——下次再犯。

甚至还有很多父母,试着去从原生家庭的层面,去深挖自己可能经历过的创伤。

这种自我觉察是有必要。然而私以为,单纯从自身找原因也是远远不够的。

有阵子,我爱人经常出差,我妈也有事回老家了,我便独自一个人带俩娃。

那些天,我明显感觉到我跟俩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孩子们似乎格外不听话,我的情绪也格外容易失控。小小的房子里,一派鸡飞狗跳的架势。

后面,一个好朋友造访。她的到来,明显缓和了焦躁不安的氛围。我家俩孩子,在我朋友面前格外温顺、好说话。

我看得心里失落万分,幽幽叹息:“还是你会带娃呀。”

她笑着说:“不是你不会带孩子,只是你需要帮助罢了。”

再后来,我了解到一个词,叫做“过度疲劳综合症”

该词来自伊莎贝拉·费利奥沙的《不失控的父母》一书。伊莎贝拉明确指出:

“一个过度疲劳的母亲,会与她的孩子在情感上发生脱离。她的自控能力会越来越弱,她会对孩子的要求提出抗议,把他视作一个'暴君’……并因此怨恨他。这种感情有时如此强烈,以至于会暂时抹去她的母爱。

最关键的是,这种“过度疲劳综合症”不分男女。当位置互换,妈妈出门工作,爸爸在家带娃,那么他们就会患上妈妈们常患的“情绪失控吼娃”的“病”。

还记得去年那个刷爆朋友圈的网红奶爸吗?选择全职带娃一年多后,他身心疲惫,整个人都变得颓丧、不自信,带娃过程中,情绪反复波动······

最后,以离婚收场。

包括我们文章开头的案例,朋友后来告诉我,那也是一位平日带孩子比较多、频繁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的爸爸。

更别提带娃的主力军、经常被误会“情绪化”的孩子妈妈们了。

当一个妈妈因为带孩子变得幽怨、情绪反复,很可能不是她们小题大做,不是她们存在某方面的人格缺陷,更不是她们都有一个痛苦的过去。

她们不需要太多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更不需要什么治疗矫正。 她们只是累了,需要帮助,或者需要休息罢了。

就在前些天,成都一位妈妈跟儿子签的“不要喊妈条约”火了。

我特别理解这位妈妈。必须得承认,我们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对睡眠、食物、阳光等的需求,也有独处的需求,自娱自乐的需求。

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能量就会一点点耗竭,我们对噪音、混乱和矛盾的忍耐限度,就会极大地降低。

要如何解决这种困境?

答案很简单:谁是孩子的主要扶养人,谁付出最多,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就要给谁足够的信任、肯定、支持和援助。

“Happy wife happy life。”我们改一下,可以说:“Happy parent happy life。”

04

其实,我身边大部分家长都有在孩子面前失控的时候。吼完孩子,又背着孩子落泪,觉得自己是特别糟糕的父母。

在此,我想说,鲜活且真实的父母,从来都是爱恨交织、充满矛盾的,会累,会脆弱,会失望,会反复,会纠结,更会犯错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实诚地说:“小孩子难养的很。”

叶圣陶面临孩子小升初的时候,也忍不住操心:“小学毕业了,到什么中学好呢?”

朱自清没能控制住情绪吼了孩子、打了孩子,之后又在文章里内疚自责道:“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说到底,这世上,没一个父母经得起挑剔。

我们说,最好不要吼孩子。如果你万一控制不住吼了孩子,或者某一个时刻心中“嫌弃”极了孩子,我只想说,你不是一个人。

如果你的确将心中的恨意付诸行动,有虐待孩子的行为,那么你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援助。

但是无论如何,我相信,大部分时候,你已经做了你能做到的最好。

而当父母越能够放松下来,并且越善于接纳自己,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和情感,也会更容易得到消解。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也才有真正的能量和智慧去引导。

共勉。

END

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万个家庭,带给父母美好希望,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