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再谈“四重二谛”(下)

接上篇。

在上一篇我们讲了四重二谛的第三重世俗谛:缘生性空。缘生就是无生,性空就是不存在。

那么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又是什么呢?缘生性空就是说我们凡夫把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误以为存在,把一个根本就没有的东西误以为有,而这种“有”,就叫做“假有”。

就好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房子,是砖瓦木石临时聚合起来的一个东西,我们误以为产生了一个新的东西,我们还要跟它起个名字,叫做“房子”。

那么“房子”这个名字我们姑且暂时算是有,而名字所指的那个事物,绝对是没有,是假有的。

所以,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就是名言假有。

一直到这里,佛陀都在解构我们,第一重世俗谛是实有,就是真实的存在,到了第三重二谛就变成了假有,告诉我们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把实有解构成假有,这个是第一步,接下来,由于我们要对误以为存在的东西起个名字,而此时此刻的这个名言,姑且暂时算是存在吧。

所以,解构到这里,佛陀已经把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解构得差不多了,就只剩下了一点点的名言了。

名言是什么?不一样也只是个事物吗?之所以叫名言,是因为它与其他的事物有点点区别。

比如我们说“房子”两个字的时候,大家听到这两个字绝对不会联想到“房”“子”这两个音频,而是想到能住人的那个建筑。

“房子”这个名言不代表它自己,而是代表另外一个事物。所以,我们把这个名言叫做“能诠”,把它代表的那个事物叫做“所诠”。

第三重二谛把这个所诠给解构了,只留下名言这个能诠,所诠既然不存在,是假有,那么能诠有没有什么意义呢?没有!

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我们把一个能诠安立到一个事物上,反而更加固化了这个事物,就好像贴标签一样,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贴标签是极为有害的,因为它更加坚固了我们对凡夫境界实有的见解。

那名言真的存在吗?同样也不存在,也是无生,所以,在第四重二谛当中,佛陀要首先解构什么?就是名言,把在第三重二谛留下来的那一点点名言,同样解构掉。

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是缘生性空,胜义谛就是名言假有,那么到了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为了凸现只剩下名言,我们把它略作调整,叫做“假有唯名”。

把名言彻底解构掉,就叫做“离言”,既然假有就是根本没有,所以,到了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假有就是不存在,而把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这个事情,佛教用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做:空性。

所以,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假有唯名,而胜义谛是“离言空性”。

既然是“离言”,那么“离言空性”这四个字就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凡夫,又不得不暂且安立这四个字,所以,“离言空性”这四个字要加上引号。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四重二谛了。

这个四重二谛到底是要做什么呢?

前两重二谛是一组,所表达的思想是“缘生性空”,目的就是要破“我执”,解构我们认为的凡夫境界“常一不变”和“独立存在”的那个东西。(无我)

而后二重二谛又是一组,是在第一组二谛的基础上继续解构,解构凡夫所自认为的那个“真实”的世界,破“法执”,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无生)

其实,整个四重二谛就是解构的过程,说简单一点,就是“空”的过程,不断的去“空”的过程。

而这个“空”的第一种是“性空”,什么是性空?这个“性”就是我们认为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空”的意思就是没有,就是没有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也可以叫无自性,“性空”只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

第二种“空”是“空性”,这个跟“性空”不是一个概念,“空”的意思是不存在,什么都没有,“性”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物都是以不存在、什么都没有为它的基本特性,“空性”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

《心经》里面的“五蕴皆空”,这里的“空”指的是“性空”,就是五蕴自性皆空,因为是因缘临时聚合,所以没有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自性就是空。

如果只讲到这里,那么大乘佛法就还没有入门,观音菩萨接着就讲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而这个“空”指的就是“空性”,五蕴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五蕴,所以在后面的经文又接着讲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里就讲得非常透彻了,在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五蕴,没有十八界,没有十二缘起……

最近听了几位“法师”的讲座,他们还是在那里讲什么“亦空亦有”之类的概念,只能说明这几个“法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空性”,有什么有?什么都没有,连一根毛都没有!

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都活在颠倒梦想中,梦里能有什么?梦里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幻觉。

还有一些老师把“空”解释成“无常”,意思就是任何事物都是不停变化的,都有“生住异灭”的变化过程。

就是一个事物它产生了,产生之后,它会保持一段稳定的状态,这就叫“住”,但是,这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不可能永远保持的,它要“异”,“异”就是“变化”,它要向灭亡的方向转化,叫“异”,而通过“异”的过程最终一定是“灭”,“灭”就是死亡。

这种“无常”只是小乘所讲的无常,而四重二谛的前二重讲的也是“无常”这个就不是生住异灭了,而是“当生即灭”,就是生了就灭,生的那一刻就是灭的那一刻,而且“灭不待因”。

我们把这两种无常统称为:“生灭无常”。不管是“生住异灭”还是“当生即灭”,毕竟都是“生了”,所以,都不是大乘佛法所讲的“无常”,都还没有进入大乘佛法的门。

那什么才是大乘佛法讲的“无常”呢?

四重二谛后二重讲的是“无生无常”,就是一切事物压根就没有产生过,因为没有“生”所以没有“灭”,因为没有“垢”所以没有“净”,因为没有“增”所以也没有“减”。

凡夫境界的一切法、梦中的一切法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没有产生过,这个就是“无生无常”,这个才是大乘讲的无常。

如果一个老师在解释大乘佛法的时候,只讲到“当生即灭”或者“缘生性空”,而没有讲到“无生无常”,那么,会犯到什么样的过失呢?

这个过失就是讲“相似佛法”,而讲相似佛法的危害性大不大呢?非常大,因为是断人慧命的事情。(关于“相似佛法”我们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了,这里也不再多讲。)

当然,如果你在讲法的时候明确的说,现在讲的是小乘佛法,无常就是“生住异灭”;或者你讲佛陀二时教法的前行法,讲“缘生性空”或者“当生即灭”,这些都是可以的,因为是为了随顺众生,是为了说法的方便。

但是,如果你明确的声称讲大乘佛法,而不讲“无生无常”,或者说“生灭无常”或者“缘生性空”就是最高的境界,那就是相似佛法,就是断众生的慧命。

好了,我们讲完了四重二谛,我们接下来回到经文的第十段,我们再来解释之前提到的“三段论”。

我们明天接着聊!

(每次发文都要被锁定,后面的文章就只在个人号更新了,有兴趣的私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