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满江红》,全词仅一个愁字,却写出了无限愁

《满江红·点火樱桃》是南宋词宗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词,该词不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那种直抒胸臆的作品。

而是假托小儿女情怀,通过对江南春景美好却易逝的感叹,带出对家山的思念,政治愿望落空的感叹。以此来排遣愁怀。全词中只用了一个“愁”,却让人读出无限的愁。

一、《满江红·点火樱桃》赏析

《满江红·点火樱桃》——南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词作意译:

一株株樱桃,红得像着火一样,映衬得架子上的荼蘼花,像雪一般的白。春光正好的时候,竹笋扎破了长满青苔的地面。

燕儿带着它的幼雏在天上慢慢地飞,好像有些力不从心。流莺呼朋唤友地鸣叫,声音也是低怯怯的。春天就要过去了。为什么不肯把春愁一并带去,却给我留下愁肠千结。

一层一层登上楼台,看远处春山重叠,遮住了远方的家乡,词人不禁发出“家在何方”的感叹。浩渺烟波阻住了归途。一腔古今的愁怀,却要向谁去说呢?

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一直到月上三更。蝴蝶不能替我千里托梦,子规鸟叫着“不如归去”,可惜我有家归不得。

古人说,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花开过后,春天就结束,进入了夏季。荼蘼是白色的小花朵,它在熟透的樱桃艳丽的色彩下更显雪白。

樱桃颜色鲜艳夺目,可是特别容易腐烂。这两种植物预示着这个江南的春天,很快就会结束。在一切最美的时候,竹笋扎破了地面上的青苔。

燕子也知道春天即将过去,所以带着它的孩子,飞得十分缓慢。流莺叫声怯,仿佛是在担心自己的声音太大,会惊跑了春光。

燕子和流莺只是爱惜眼前的好时光,它们不像人一样会发愁,词人整个春天都被愁怀萦绕着。现在春天就要离开了,他仍然愁肠千结,因此怨恨春天,不肯把它制造的忧愁一并带走。

由写情到写自己个人的情绪,再引入对家乡的思念,解释自己为什么发愁。词的下半阙中,词人就开始直接问道:春山重叠,烟波阻隔,我们的家在何方呢?

此时离家有万里,胸中更有无限的情愁,想对知己、家人和朋友诉说,可是却找不到人。唐人崔涂说:“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晚。”可是,他梦中的蝴蝶,并不肯像唐人诗作中说的那样替他“万里传梦”。

入夜拥枕独眠,耳边倒是一直听见子规啼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鸟儿哪里知道,不是他不想归去,而是他有家归不得。

二、国仇家恨,身世之悲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在他出世时,那里已经在金人的统治之下。他的祖父本来是北宋官员,因为家世所累,当初没能南渡。但是,他心中一直怀念着故国。

辛弃疾在祖父的影响下,从少年时期起就立志收复故土。因此他二十多岁就组织了抗金义军,又主动南归。辛弃疾在南归之初,曾得到抗金名将虞允文的赏识与提携,让他以为可以大展拳脚。

没料到虞相早逝,后来他又投靠宰相叶衡,叶衡被罢免后,他在朝廷中因为“归正人”的身份,一再受到“投降派”和“主和派”的打压。

这首《满江红·点火樱桃,就是他在这一时期中处境的真实写照。刚刚南归时,朝廷中人当他是英雄,两任宰相给他大力的支持,皇帝也十分信任他,可是好景不长。

网上有一句爱情格言是这么说的:你宠坏了我,可是却不要我了。假如不是刚开始的时候,皇帝和宰相们给了他太多的期望,他又为什么会这样热情高涨呢?

他在滁州当地方官,努力开拓市场,发展商贸活动,他在江西暗中组建“飞虎军”,随时准备上前线打仗。他因此被人弹劾“草菅人命、用钱如泥沙”,皇帝甚至怀疑他有不臣之心。

试问,他辛弃疾为什么会如此飞扬跋扈?还不是因为当初他南归的时候,你们这一帮皇帝与大臣讲的话太好听。

因此《满江红·点火樱桃》中的“春光”,就是指当初那些给辛弃疾希望的人和事。是它们让这个世界看起来如此美好,同时,也让他的心中愁肠千结。

后来,那些曾提携他的人不在了,朝廷中的顺境也变成了逆境。可是,春光为什么不把它带来的愁烦一起带走呢?

樱桃越是火红,越是衬托出春归去的无情。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辛弃疾感觉万般难受。但是他依然放不下,沦陷在敌国手中的家乡。

在南宋朝堂上,主和派完全占了上风。他有家回不得的忧愁,找不到一个知己来诉说。于是他就特别期盼能回到家乡,找一个能与他共情之人。

如果自己不能回去,哪怕是找蝴蝶来托一个梦给家人,在梦中聊一聊也好。可是,蝴蝶也飞不过千里。

子规仿佛懂得他的忧愁,夜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到睡到三更天,窗外的子规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鸟儿哪里知道,不是他不想归,而是他有家归不得。

结语

辛弃疾这一首词作虽然没有直抒胸臆,但是明眼人一眼能看出它想表达的意思。“点火樱桃”,就是辛弃疾自己遭遇,而荼蘼花就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

辛弃疾个性耿直,政治主张倾向于激烈,尽管他自己也反复提醒自己和朋友,“说话要收敛”,但是因为与“主和派”根本利益的冲突,导致他在叶衡后,迅速遭到打击被罢官。

最终,他被赶出了权力的中心。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开始到江西的上饶一带,断断续续地隐居,前后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

“点火”是形容樱桃火红,但是这个词,同时也正意喻着辛弃疾自己在惹火烧身。他愿意用这样的精神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但是“春要归去”,这是“天公”下的命令,他根本无能为力。于是,他只有在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在枕上翻来覆去地思念家乡。

这一首词的上半阙,无论是写春光的美,还是写春归遗憾,燕子的缓慢飞翔、流莺的怯啼,都是在写忧愁。词的下半阙,更是直接点出了有家归不得的愁。因此,全词虽然只用了一个“愁”字,但是读来却令知情者感到有无限的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