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健:老重庆春节掌故
老重庆春节掌故
文/杨耀健
一
从腊月廿三日祭拜灶王爷起,就算是“过小年”,进入辞旧迎新的阶段了。祭灶习俗由来已久,《抱朴子》《战国策》上都有记载。对灶王爷的级别称呼也不断变化,由灶王到灶君,甚至称作皇帝。晚唐罗隐有送灶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已成为风气,人们把灶王爷看作是玉皇大帝派来常驻家中的巡视员,希望他此日上天汇报时,多多美言。
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
此日贴春联是应景的老例,源远流长。
大户人家要派车派轿,请有功名、有学问的先生上门,现场制作。所请老夫子学识渊博,针对主人家的历史和现状,挖空心思拟出联语,然后到炭火烘炉上暖手,方才一挥而就。小户人家无人能写,或者图省事,就到街头对联摊子上买一副春联来贴。
摆对联摊子的,以落魄文人为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他们用一张方桌摆设纸笔墨砚,把用红纸写好的对联、横披、喜字、福字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都挂在墙上,或压在桌子边,任人选择。也有顾客自己拟好联语,请摆摊者临时书写的。
春联要贴在大门的两扇门上,如果门扇上已有木刻的老对联,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表示门风的永久性对子,过年不能更换,就另外用红纸写两个小长条,分贴在两边的门框上。联语以“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等,较为常见。
一些小商店门上贴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对联,来自对联摊上的亦不在少数。年前几天,如果春联买主多,摆摊人找几块现大洋不成问题,可以过一个肥年。
除夕也是债务大结算之日,放款要收回,借债要偿还,称之为“年关”。是夜,债权人常派人守候在债务人家中催讨钱物,债务人则多离家躲避。好在约定俗成,三更以后,任何债务都要停止催讨,使人人都能在天亮前回家过年。《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半夜三更后才敢回家。
除夕之夜吃团年饭,绅良人家讲排场,早已从大阳沟、雷祖庙等厨师集中之处,请来厨师、厨工,备置了年饭。开宴时,所设座位分长幼尊卑,老爷子坐主位,妇女小孩则在下首。席间,当然是酒过三巡、菜供两套。有个忌讳是不能摔坏碗碟,害怕不吉利,所以佣人上菜时必须小心翼翼。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人们或打麻将作方城之战,或者下棋谈天以消永夜。小孩子主要是放鞭炮,也有玩洋画片、下五子棋的。一家老小围着火炉共坐,笑语盈盈喜上眉梢,欢腾室内。
待到深夜子时,更夫敲击木梆,报道新春降临,鞭炮声大作,各家各户敬神,谓之“出天方”。闹一阵子,又食夜宵,接着守岁。守岁到将近天亮的时候,大人孩子全累了,可倒在床上小睡片刻。
到天亮时,已经是新年的吉旦,应该起来出门去拜年了。“今年只今日,明日是明年”,说的就是这个除夕。
正月初一主要是拜年。
天明后,人们即着礼服到亲友处贺年,路上不论见了街坊邻舍或亲戚朋友,都得拱手作揖,口称“恭喜发财”。一面走,一面安排计划拜年的日程,今天去几家,明天去几家,怎样顺道,要有个方案。
如果别人上门拜年,入室即先给客人奉上莲子羹一碗,盐茶鸡蛋二枚,再上一碗汤圆,谓之“抢元宝”。
与年关讨债时不同,初一这天债权人如果与债务人见面,也互相拜年,绝不言及债务,故称此日为穷人的大赦之日。
晚辈给长辈拜年,无论在家或走亲戚,都得真磕头。一般是在堂屋的方桌、条案、大花瓶之前扬尘舞蹈,跪拜一番,说几句吉利话。长辈则端坐在太师椅上,接受跪拜,之后以左手扶起晚辈,右手给予红纸包裹的压岁钱。
普通红包内所装数额以四为吉祥,表示四季发财。少的是四枚铜钱,多的成十倍增加,如四十钱、四百钱。大户人家赏银圆,其中以印有袁世凯头像的半元面额“袁大头”做工精致、越摸越亮,很受孩子们喜爱,舍不得用。
小孩的财路,除去磕头得压岁钱之外,就是自砸存钱罐。那是种泥烧的罐子,底部密封,只顶端有个小缝,能投入一个铜钱。孩子们把平日大人给的零用钱节约下来,投入罐中。到过年时积少成多,就把罐子向地下一摔,哗啦一声,铜钱满地。捡起来数数,仿佛一下子成了富翁,高兴地拿着它去买零食或玩具去了。
大户人家应酬多,彼此来回拜年嫌麻烦,于是想出改良的办法,叫仆人坐着黄包车,带着名片和礼物到处拜年。到达人家门口,向门房拱手,大声说某老爷前来拜年。对方仆人收下东西,要客气地回答:“敝家主人不敢当。”于是,拜年的仆人又驱车去往另一家。
这种以空对空的拜年方式,明朝已有之,清末民初犹盛,到后来就发展成为有固定的规矩和台词。双方仆人作一番相应的对白,即完成了主人间的拜年仪式,这也得训练有素才行。
从初一到初九,老重庆人均习惯上山烧香,以南岸真武山为必往之处,主要是为了祈福。又有送红灯习惯,就是偷偷取走人家门前的红灯,或寺庙灯竿上的一盏灯,用彩带宝盖装饰起来,敲锣打鼓送往长期不生育的亲友家,以祝其生子,谓之送红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又要请客吃饭,以年前所备腌肉茶点待客。入夜要观花灯,然后回家吃大汤圆,春节才画上句号。
作者近照及简介
杨耀健,1953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重庆市作协会员,曾任《重庆文史资料》副主编、副编审,重庆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代表作有:《宋氏姊妹在重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没有公开的秘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虎!虎!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史迪威与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杨耀健自选集》(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西南局第一书记》(重庆出版社出版),《解密飞虎队》(重庆出版社出版),《商界集萃》(重庆出版社出版),《春风又绿两江岸》(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与人合著《陪都人物纪事》《名流写真》《重庆——中国西部明珠》《宋庆龄在重庆的故事》《重庆与名人》《巴渝轶闻掌故》。
主要获奖作品:《宋氏姊妹在重庆》1989年获建国40周年重庆文学奖,《热土纪事——评作品集〈点击重庆〉〈走近重庆〉》获重庆市第二届文学奖评论奖,长篇小说《西南局第一书记》获重庆市第三届文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