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流响 | 游寿先生 《炳烛斋诗》手稿后记
-游寿先生题炳烛斋旧居-
游寿先生(1906—1994),字介眉。福建霞浦人。高祖游光绎,清嘉庆时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屡陈时弊,为清帝所称许,终因得罪权贵而去官,时人服其梗直,为之叹息,有诗赞曰:“侍御邦之直,声华海内闻。” (《炳烛斋诗手稿》油印本,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游光绎慨然归闽,致力教育,主持福州鳌峰书院二十余年,士人慕其风节,竞相从游,以至讲堂不能容纳。林则徐即出其门下。游光绎工诗善书,至老勤学不倦,名室曰“炳烛斋”。有诗、文集数十卷。其诗寄志士作为之思,其书具刚健畅达之韵,识者誉之“磊落有奇气”。传世《炳烛斋诗手稿》残本一册,存游光绎去官后六年间诗一百九十二首。赠答唱和者,多为当时名流,若伊秉绶、阮元、林则徐等。其中《送林少穆庶常入都》惜别希冀,情真意切,诗曰: “誉重三才子(原注:少穆与廖生金城、高生祖望皆以童年擅文名,有三才子之目),家传五尚书。为官方少俊,惜别漫踟蹰。骥跃天衢内,梅开驿路初。长途足诗思,唱和得同车(原注:少穆妇亦能诗)。最传清切地,华选谬曾叨。天禄藜光远,长安米价高。昔贤皆自爱,名士岂空豪。我老无遐想,临歧首重搔。”(《炳烛斋诗手稿》油印本,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炳烛斋诗》手稿后记
游寿先生
炳烛斋手稿当完成于一八二七年,至今ー百六十年矣,存于我手中六十年,人更四世。记幼年初见此稿,先父叹息,以原有二册,修县志时失之。自先父之亡,余携之南北,走四方。今印于哈尔滨师大历史系,自领导及诸同志之协助而完成其事。余亦年八十二,老眼昏花,手麻木不能作小楷矣。此稿之涉历于兵火者数。昔先父归霞,曾遭回禄,书籍荡然,救出此册。余在金陵,幻云为之装裱,手录一过,置之案头吟诵。日寇之侵,托胡令晖大师姊从炮火中取出。后托邱竺岩先生携归闽。至一九六四年,文珍姊出示黄寿祺教授,即与黄曾樾教授同读。曾樾先生以为奇遇,为之题后,拜函嘱余设法付梓,既言之详矣。后一九八〇年南归,又与剑观弟同读,又遇剑弟邻家失火,亟携出。此册之经过也。剑观与吾为彤卣公四世孙,大廉叔曾祖之后,余三世祖之大琛公为长。国内存者唯吾二人,剑弟诸侄外甥群从如云,在福州任职,海外有资。观弟久未通信,今吾老矣,与剑弟均逾八十之年,特记此册经过,并嘱栾继声书之。
一九八七年丁卯端午 游寿于哈尔滨
游寿先生藏高祖父
游光绎《炳烛斋诗》手稿后记
1987年端午
游寿先生文,栾继生教授书写
“并嘱栾继声书之”七个字为游先生补写
《霞浦文史资料》载
炳烛斋资料
印蜕右四、五为董作宾为
游先生刻名两枚字小印,
游先生跋曰:
“来哈三十年,从学书者栾继生,
此印为继生所印。”
游寿先生
(1906-1994)
游寿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
毕生从事学术和教育事业,
研究广涉历史、考古、文学、书法
等诸多领域。
考古方面,
游先生指导发现的大兴安岭北魏石室祝文,
成为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书法方面,
游寿先生继承并发扬了李瑞清、
胡小石的书法理论和创作方法,
形成独特风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傅道彬教授
(原文载于 《清风流响》,2006)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游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清风流响》
/
同声相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