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历史沿革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这里山峰奇峻,沟谷幽深,松柏成荫,环境优雅。天龙山石窟分两个区域,即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洞窟主区石窟开凿于东峰和西峰的山腰间,现存窟龛25个,东西长约500米。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独特石窟艺术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其艺术成就植根于传统深厚的晋阳文化。
太原古称晋阳,亦称并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之一。公元前497年,晋国权臣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在汾河岸边营建了这座古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之一。初属晋,后属赵。战国时期,晋阳城已经是一座初具规模、坚固而富裕的城市了,“秦庄襄王三年拔赵晋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秦攻晋阳初置太原郡。秦统一全国后,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政权后,任命他的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为代王,镇守太原,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魏晋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崛起,晋阳的军事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成了中国北方“乱世之强藩,治世之重镇”。十六国时期,晋阳城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交替占据。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从盛乐迁来的鲜卑拓跋氏在夺取了后燕占据的军事重镇并州城后,由此出击,一举攻占了后燕的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在平城建立了北魏政权。
北魏晚期,政权旁落,“天下多虞 ,皇室衰微”晋阳成为尔朱荣家族统治的中心地区。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尔朱荣的部下高欢反戈讨伐尔朱氏,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攻占晋阳后,“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掌握了北魏的实权。
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城。但高欢并没有忘记这块使他发迹的土地,将晋阳定为东魏的别都,保持很高的政治地位。高欢在晋阳执政16年间,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时在晋阳城中兴建了“晋阳宫”,同时也选中了距城约10公里的天龙山这块风水宝地,修建避暑离宫,并开始开凿石窟,拉开天龙山佛教史的历史序幕。
东峰第2窟和第3窟是天龙山石窟最早开凿的一组双窟,两窟之间的螭首造像碑已遗失,故具体的造窟年代及相关信息无法考知。根据洞窟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等综合考证,一般认为开凿在东魏时期(534-550年)。
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后,仍以晋阳为其行政之所。高氏父子及北齐诸帝都是十分崇敬佛法的皇帝,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晋阳的佛教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北齐文宣帝高洋效法他的父亲在天龙山重修避暑宫,创建仙岩寺,继续开凿石窟。孝昭帝高演也于皇建元年(560年)在天龙山上创建了天龙寺,后改为圣寿寺,天龙山之名由此而始。
武成帝还在河清四年(565年)迁晋阳城于汾河东岸,10年后后主高纬还在晋阳故城的城址上建立了龙山县。高欢父子在天龙山开凿石窟的活动,成为太原西山地区多处大规模开窟造像的先河,如蒙山开化寺大佛、龙山童子寺大佛以及姑姑洞、瓦窑石窟等,都是天龙山石窟开凿后的延续。太原作为我国古代石窟造像集中的区域之一,天龙山所拥有的历史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东峰第1窟与西峰的第10、第16窟是北齐时期(550年-577年)开凿的3个洞窟,表现了鲜明的北齐特点。
隋代初年,突厥虎视中原,为防御外来人侵,晋阳被列为隋朝的军事重镇,隋文帝派他的儿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晋王,镇守晋阳。杨广也笃好佛教,曾迎请名僧智凯为其授菩萨戒,即位后又大造佛寺,风格独特的天龙山第8窟就是他在任晋王时开凿的。
根据洞窟门外左侧《石室铭》记载,此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是天龙山众多造像中唯一的一座隋代石窟,也是唯一有明确纪年的洞窟。
李渊、李世民父子也是依托晋阳取代隋朝而建立大唐帝国的。虽然建都长安,但仍将太原作为其北都。晋阳既是李唐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女皇武则天的故乡,因此,受到了唐王朝特别的重视和青睐。由于其地位特殊,在唐天宝年间曾一度改称“北京”,当时的晋阳城横跨汾河,三城而连,城内宫殿林立,商铺云集,是一座极为繁华的北方重镇,晋阳城西山的佛教寺院香火盛极一时。
天龙山石窟的开凿活动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武则天到玄宗时期开凿的洞窟达19座,占到天龙山石窟总数的2/3以上。
后梁朱温灭唐后,五代继兴。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这几个短命政权的开国皇帝都是恃晋阳这块风水宝地而登上皇帝宝座的,于是晋阳名噪一时,享有“龙城”之誉。忻定盆地南端的系舟山为龙首,晋阳城为龙身,龙山、天龙山为龙尾。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大规模的石窟开凿活动已经停止,但天龙山上寺庙香火并没有冷落,居住在晋阳城的达官显贵们常常在天龙山上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的保佑。
五代后期,刘崇在太原建立了北汉,依托晋阳与后周对峙1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曾三次率兵攻打晋阳,都因城池坚固、人民全力抵抗不能奏效而罢兵。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亡汉之心不死,厉兵秣马,准备最后攻克北汉。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平时就残忍成性的北汉英武皇帝刘继元却与大臣们在天龙山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千佛楼,并命丞相李恽撰写了一篇洋洋洒洒1500言的《新建天龙寺千佛楼碑铭》,为他歌功颂德,乞求神灵对他的保佑。但是神灵也不愿保佑他这样无德昏愦的皇帝,千佛楼建成不到4年,在宋军数十万大军的强大攻势下,刘继元开城投降,五代十国长达70多年的分裂状态终告结束,汉族政权又告统一。可惜的是,宋太宗经过浴血奋战入城后,竟下令火焚晋阳,大火过后,历春秋战国、汉、唐1000多年的古城雄关化为焦土。为防止晋阳的复起,宋军又水灌晋阳,将系舟山上的山顶削平,称为拔“龙角”,将太原与“龙”有关的景物几乎破坏殆尽。所幸的是,天龙山石窟及北汉千佛楼碑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成为罕见的珍贵文物。
金天会年间,天龙山遭到兵火,寺庙被毁,金皇统至正隆年间重新修复。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弘治年间均有重修,并修复了第9窟前的窟檐。根据《天龙圣寿寺碑记》和《重修天龙寿圣寺记》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542年-1544年)寺僧德本为躲避兵乱,开凿了南千佛洞4窟,其后历代均有重建。
20世纪初,天龙山石窟开始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注意。1908年E·伯尔施曼首先造访了天龙山,对石窟进行了调查,其后美国的C·弗利尔,日本的关野贞、长盘大定、田中俊逸、山中定次郎、以及瑞典的喜龙仁等一批学者不断前来考察,天龙山石窟造像艺术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这一被历史尘封了千年的文物瑰宝重放光彩,精美的雕塑艺术震惊了世界。但同时也引起了外国不法奸商的觊觎,他们纷纷打着考察石窟的旗号,同当地歹徒相互勾结,从1923年开始,肆无忌惮地盗凿窟内石雕,除第9窟上层弥勒大佛由于体量巨大无法搬运而幸免于难处,其余全部洞窟的造像几乎被洗劫一空,佛、菩萨头部被盗凿,精美者则被全身凿走,甚至窟顶的飞天、浮雕的供养人像和一些装饰都没能逃过此劫,疯狂的破坏使这座保存了1000多年的石窟千疮百孔,雕像残肢断臂。
其中大部分精品被盗运国外,流落异域,收藏于日本和欧美等国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天龙山石窟的保护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修复,使石窟的保存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原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文物工作者克服管理范围大、任务重、工作和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困难,整修了石窟区的道路和圣寿寺通往石窟的登山步道,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刘开渠、付天仇先生对天龙山第九窟下层十一面观音立像和文殊、普贤菩萨像头部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天龙山石窟从此从废墟中走来。
1984年底,太原市政府组建了晋祠文物园林管理处,1985年成立了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专门负责天龙山石窟的保护管理工作,至此太原市政府将天龙山的文物经费由每年的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1986年由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制了《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5年到1987年经过前期调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恢复了天龙山第9窟的保护性窟檐——漫山阁,漫山阁的恢复不仅起到了保护窟体的作用,而且成为以后天龙山的标志性建筑。
与此同时,通过对天龙山体破坏成因的分析,对危险地段采取了必要的抢救性加固措施。 1993年12月15日,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晋文物保公字(93)第50号文件划定了天龙山石窟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93年投入20万元在石窟区入口处恢复修建了天龙石坊。1996年投入600多万元对晋祠——天龙山石窟的石沙公路全线铺油,开辟了旅游专线公路。2001年开展天龙山石窟的考古调查,出版了考古调查报告,,举办了石窟破坏前图片专题展览。2003年出版了《天龙山石窟》。
2004年——2012年,天龙山石窟保护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机遇期,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业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石窟保护研究工作逐步推进。成立了天龙山石窟研究所。完成了《天龙山石窟病害调查及对策》科研项目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2010年3月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了《天龙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了《天龙山石窟保护加固方案》《天龙山石窟安全技术工程方案》投入3000多万元保护修缮了一批古建筑,如白龙洞(庙)、圣寿寺禅堂院屋顶、围墙、关帝庙、五帘洞等;实施了石窟抢险工程、圣寿寺消防工程、保护性设施工程,降低了文物、古建筑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天龙山环境整治,拆除了圣寿寺门前违章建筑,完成了天龙山中轴线旅游步道维修,天龙山庄水塔改造,晋祠——天龙山13.5公里旅游公路破损路面整修,圣寿寺门前广场和平台广场的改造,修建了“龙门”、“圣寿禅林”和“云起慈航”标志性牌楼,完善了景区出入口。
多年来,各级政府、国内外文物保护工作者、有关专家学者在天龙山石窟的保护研究、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天龙山石窟的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石窟的保存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文物建筑、保护设施、石窟环境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石窟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今后必须根据《天龙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的要求,实施石窟的加固与保护,借鉴其它石窟单位的成功经验,逐步解决石窟的防水、防渗漏、防风化、防崩塌等突出问题,使天龙山石窟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更好的保护,为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源:连颖俊 编著《天龙山石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