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打了几百年都没说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茅庐后辅佐刘备定荆州,夺益州,抢汉中,奠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国基业。

在刘备托孤之后,更不忘当年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一己之力六出祁山,撼动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志在恢复汉室中原,纵然功败垂成,此等魄力与才能着实令人感叹不已......

在诸葛亮屡次北伐的过程中,大家都留意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诸葛亮多次被迫退兵都是由于粮草不足,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史料记载,季汉全国人口不到100万,而需要供养的军队是10万,其中官吏近4万,以当时的国情就是每6个人养一个人。由于季汉始终实行的都是战时体制,凡事以军事优先,以至于后期蜀国出现“民有菜色”的情况。

展开剩余74%

战争历来拼的就是国力,蜀国地处偏远,国力匮乏,每每北伐总是后力不足,足见战争之艰难。那同样为乱世时代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为什么相互征伐几百年,却没有缺粮的情况出现呢?

先从兵力配置来看。

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21年这200多年的战国时代,以七雄为首的大大小小诸侯国之间战事频频,伤亡也是小则数千,大则几十万,像是白起这样的“人屠”,经常上演屠城、活埋的好戏。长平一战,赵国损失40多万,仍有李牧的10多万战力在,也就是说赵国有50多万的兵力。

就说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据《战国策》记载“精兵二十万,厮屠十万”,也有30万兵力,纵横家张仪也曾说过韩国有兵30万。

回到三国时代来看,季汉虽然是三个国家间最小的势力,但地盘可是比韩国大很多,加上有成都平原的后方大粮仓,却为何养不起只有当年韩国三分之一的兵力呢?

究其原因,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排除地盘和人口基数的差异,最关键的因素是兵制。

战国实行的是全民兵役制,即遇到战事,所有适龄男子都在征发之列,前面张仪所说的韩国的30万兵力也就是说韩国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至于平时,除了守卫都城和要塞的兵马,其他人都解散回家种地去。

三国时期已经不一样了,经历了400年发展,战争已经演进到了职业兵之间的战斗,也就是说和平时的农民战时的士兵已经不适用了。士兵的职业程度和成本已经越来越高。

所以,三国时期的士兵平时是不参与农业生产的,所以常年征战天下的曹操最早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率先开始了屯田,这也奠定了后期曹魏国力,保证了日后战事的需要。

季汉的屯田较晚,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无奈之下才开始在渭滨屯田,结果屯田未成却病逝五丈原,其后姜维刚想在沓中屯田,却被曹魏抓住机会伐蜀,蜀国灭亡。

由于蜀汉的10万兵马始终处于战时状态,没有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最终导致季汉被拖垮。

再来看地形。

如果说蜀国地处偏远,除了造成资源匮乏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弊处就是,地形不利于运转。

古话有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代人没有飞机坦克,为了维系战争运转就需要动用大量人力进行输送,其运输成本相当的大。

为此,诸葛亮后期发明了木流牛马,加强了运输效率,也没有根本的改善缺粮的情况,所以说就算诸葛亮粮食充足,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去支援到前线,再加上魏国几次截断蜀军粮道,旨在遏制诸葛亮大军的粮草。

地形限制了诸葛亮的粮草供应,导致季汉运输艰难,自然难以维系整个战争体系。

所以说,诸葛亮缺粮,是内忧外患的结果,纵然诸葛亮天下奇才,也很难面面俱到,说到底,靠一个人的战争,实在是太费心力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