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2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宪问第十四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原宪,字子思。“原思”也是指他,是以字称。其人清而守节,贫而乐道。
原宪问了两个问题,一问耻,一问仁。
问耻,孔子的回答是,国家行正道,出来做官拿俸禄,没问题;国家走邪路歪路,你也出来做官拿俸禄,助纣为虐,这是可耻的。
问仁,原宪问克服了“克、伐、怨、欲”四大毛病就可以叫仁了吗?孔子说能做到这种地步确实难能可贵,但还不能叫仁。
克是好胜,伐是自夸,怨是牢骚,欲是贪心,克服这四大毛病不容易,难,但还够不上仁。仁要主动去为善,而不仅仅是不为非。
仁人必须做到这一点,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称为仁。
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不同于“君子”,士主攻才,君子主攻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士有了才,就要售卖自己,就要出去找工作,就像孔子自己一样周游列国推销自己,而不能待在家里,留恋温柔乡和安逸的生活。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孙,通“逊”。
孔子是很务实的,他对乱世的态度是不合作,不同流合污,但也绝不会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孔子认为,政治清明的时候可以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不是“直言”),打抱不平;政治昏溃的时候,没有公平、正义可言的时候,就要少说话,小心谨慎,不要因言获罪。但是行还是要以一贯之的,该出手的时候还是要出手。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道德的人,他自身就是善的教材,就是别人学习的榜样。有道德的人所信奉的,他所坚守的,他所传扬的,必定是有内容的。但是讲经布道、夸夸其谈的人很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不到行动中去。
“勇”是“仁”的题中之义,但是号称勇敢的人却不一定都能达到仁的标准。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ao,4声)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字子容,以字称可以称为南容。他是个谨小慎微,安分守己,不喜欢逞能的人。
所谓问,可以是说出自己的判断,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听听老师对自己判断的看法儿。
羿是有穷氏的国君,以善射名。奡(ao,4声)是过国的国君,擅长水战,力能陆地行舟(在陆上拖泥橇或冰橇)。他们联手篡夏,被少康消灭。
禹是夏代的开国之君,姓姒,名文命。
稷是唐尧的农官,周朝的先祖。
南宫适的论断是:羿和奡都是强梁不得好死,禹和稷默默耕耘,反而最终拥有天下。
孔子有时候说“不知”,其实是委婉地表示否定。有时候“不答”,不置可否。想想,也很有意思。
孔子对南宫适的判断不置可否,可能并不完全赞同。但是他很欣赏南宫适的人生态度,所以等南宫适出去了,反而赞美他,夸他是君子,道德高尚。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在孔子的价值体系中,仁人比君子要高一层级。
一个人是仁人,他肯定是君子。一个人是君子,但他未必是仁人。一个人是小人,那他肯定不是仁人。
仁人、君子是一个方向,两个层次;小人是另一个方向。
孔子严于君子、小人之分,他说的这两类人,有两种不同含义,一种是身份地位的高下,一种是道德教养的高低。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谋)乎?”
孔子说:“如果你爱一个人,能不尽力对他好吗?如果你忠于一个人,能不为他尽心而谋吗?”其实前后两句话应该合起来理解,爱一个人,忠于一个人,都应该对他尽心尽力。
如果“诲”作“教诲”讲,则是另一番意思:
如果你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你能不教给他们自理、自立的道理吗?
如果你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你能不教给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吗?
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一句是讲郑国如何起草政令:
裨谌,bi,2声,kan,4声,郑国大夫。他负责文件的起草。
世叔,即游吉,字子太叔,世叔是字的另一种叫法。他负责初稿的审阅和加工。
行人子羽,即公孙挥,子羽是他的字。行人,指负责外交,是他的官职。他负责二稿的再审阅和再加工,特别是辞令的修饰。
东里子产,即公孙侨。他住在东里(在今郑州),属于郑国七大贵族之一的国氏。文件最后要交到他的手里,由他做最后的审阅和加工。
子产是郑国最有名的执政大臣。
孔子称赞的是,郑国发布命令,一定要由他们四个共同起草,裨谌了解基层,先写草稿,然后交世叔讨论,再交子羽修饰,最后由子产定稿。四人各有所长,配合得很好。
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仁)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书接上文。上一段提到了“子产”,这一段便引出孔子对他的评价。
孔子一评子产,二评子西,三评管仲,三人都是政界的老前辈。
孔子说子产是个惠人,即宽厚仁慈、施惠于民的人。
子西,即楚昭王令尹公子申。子西是吴兵入楚后,辅佐照王复国的功臣,两度让政,亦有令名。但他不听叶公之劝,引发白公之乱,死于难。他看不上孔子,孔子也看不上他,说“就那样”。
孔子对管仲有褒有贬,这里是赞扬。“人”和“仁”通用,孔子说管仲是个仁者,把伯氏在骈地的食邑统统剥夺,只给伯氏吃粗食,伯氏到死都没有怨言。
伯氏,齐国大夫,名偃。
骈邑,伯氏的采邑。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书接上文。上一段提到“伯氏饭疏食,没齿无怨”,这一段是孔子对此事的一句感叹!
穷关不好过,一文钱能难倒英雄汉。家里穷,手里没钱,处处受气、受欺、受限,没有怨言需要大胸怀。
而有钱人家,如果大人,或者掌家者,能有这个意识,刻意去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还是相对容易的。
当然,难、易都是相对而言的。穷人里,有有怨的,有无怨的,比例大小而已。富人里,有骄的,也有不骄的,比例大小而已。
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孟公绰,鲁国大夫,清高,廉洁,是孔子所称道的贤人。
孔子说,孟公绰这个人,给晋国的赵氏、魏氏当“老”(家臣),那是好样的,但不能胜任滕国和薛国当大夫。
晋国是大国,滕、薛都是小国,孟公绰是个清心寡欲的人,他在大国当小官比较轻松,但不适合在小国当大官。
有人适合执行,做基层工作优秀。但是,并一定适合决策,你让他把握全局,掌控方向,那他就露了怯了。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犹言“完人”。
臧武仲,鲁国大夫,即臧孙纥,武是谥,仲是行,纥是名。智慧高深,知识渊博,在当时的贵族中有“圣人”之称。
公绰,即上一篇的孟公绰,他是个清心寡欲的人。
卞庄子,鲁卞邑大夫,以勇敢闻名于诸侯。有勇略、有决断,敢于牺牲。
冉求,擅长政事,多才多艺。
孔子说,有此四德,再加上礼乐的修养,就可以算“成人”。
子路喜欢顶嘴抬杠,他以“今之成人”修正孔子提出的标准,一是见利思义,这是“不欲”;二是见危授命,这可以算作勇;三是久要(困顿)不忘平生之言,是说虽处困境而不改其志,恪守诺言。没有“智”“艺”,也没有“礼乐”。
对照孔子的标准,子路觉得很难完成。所以他降低了标准,对照他自己理解的标准,他自己差不多已经算“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