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学会情绪管理?试试这3点,你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绪教练

带娃的爸爸妈妈,想想生活中是否出现过这样的场景:

孩子想吃冰淇淋却没得吃到,不停地哭;虽然他没说,但你能猜到孩子心里一定很失望;

孩子被别人抢了玩具,打了那个小朋友一巴掌;虽然他没说,但你能猜到他心里一定非常愤怒;

孩子因为见到陌生的叔叔,躲在妈妈身后不愿意打招呼;虽然他没说,但你能猜到他一定是害羞了;

孩子看到妈妈给邻居家的妹妹买了玩具,于是去欺负了妹妹;虽然他没说,但你一定能猜到,孩子这是嫉妒了,心里不舒服……

感受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爸爸妈妈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行为,去琢磨孩子内心的感受。

如果爸妈能读懂孩子的情绪,那对于帮助孩子提升情绪能力(也就是很多人、很多培训机构常常挂在嘴边的“情商”)就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读懂孩子的情绪,我们得先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有一些了解。

情绪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出生第一年:基本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定义了 6 种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等六个方面。

这些情绪是在孩子刚出生、生命第一年的早期就出现的。有很强的生理基础。而且,不论是哪个国家、说哪种语言,有哪种习俗的人类,都有这些相同的情绪。

基本情绪一旦出现,就不会消失。时至今日,哪怕我们已经20、30、40、50岁了……这些基本情绪还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里。

1.5-2岁:自我意识情绪

当孩子一岁半左右,自我意识出现之后,自我意识情绪才会逐渐出现。

爸爸妈妈们可以观察自己 1 岁半到 2 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们是不是已经能从镜子里或照片里认出自己?

知道镜子里、照片里这个人就是我,不是别的任何小朋友,这就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了。

自我意识情绪包括同情、嫉妒、尴尬、自豪、羞愧、内疚等。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两岁左右的孩子,反而没有小时候大方,变得不爱叫人,动不动就不好意思;如果妈妈表扬了别的小朋友,他还会生气、嫉妒。

这并不是退步,其实是孩子情感发展往前走了一大步。

孩子的情绪语言和情绪理解是如何发展的?

现在我们知道,孩子心里存在着各种情绪,那孩子如何谈论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呢?孩子是如何理解情绪的呢?

  • 2-4岁之间

孩子的情绪词汇迅速增加,能准确的识别自己和他人的简单情绪;

孩子能谈论过去、现在、将来的情绪;

能谈论情绪的原因和后果,可以识别与特定情境相联系的情绪;

在玩扮家家这样的假装游戏时,会使用情绪语言。

  • 4-5岁之间

对情绪做出口头反应的能力增强,能思考情绪和情境间较复杂的关系;

明白同样的事情,可以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在事情发生之后,情绪可以持续很久;

控制、调节情绪以及适应社会标准的意识逐渐增强。

情绪能力,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情绪能力对孩子的社会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孩子与别人保持积极的关系,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目标。

比如,不会调节自己情绪的孩子,容易过分冲动、缺乏自控,甚至过分焦虑,于是经常被小伙伴拒绝;

而能很好地理解他人情绪的孩子,更容易轻松地和小伙伴们建立起积极的关系,也更容易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喜欢;

具体来说,情绪能力有三个方面:

1、情绪表达能力:

能比较准确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情绪状态,及导致这种情绪发生的事件。其实,描述事件的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好的情绪疏导。

2、情绪认知能力:

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能正确分辨他人的情绪,以及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

人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得越清楚,所表述的情绪就越准确。

如果没有特别引导,很多孩子只会用“高兴”和“不高兴”来笼统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因此,如果爸爸妈妈能帮助孩子了解更丰富的情绪表达词汇,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也会更好。

3、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是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能通过一定的方法、策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强度、行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情境、人际关系的需要。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的情绪能力?

一、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情感导师,生活中就充满了教授孩子情感表达的机会。

比如,当小伙伴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他现在一定郁闷吧?”

看到小伙伴被欺负,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他现在肯定很伤心吧?”

如果孩子被误解了,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

二、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感受的身体反应

当我们正经历某种情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也是应该让孩子了解的常识。比如:

当人们害羞时,会脸红;

当人们沮丧时,会垂头丧气;

当人们高兴时,会笑容满面、手舞足蹈等。

为了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绘本、照片、图片,或在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让孩子更方便、直观地看到各种情绪反应。比如:

“小浣熊舍不得妈妈,伤心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苏菲的玩具被妹妹弄坏了,苏菲气得脸都红了!”

三、相对于“好”孩子,更期待“真”孩子

不管是愉快、惊喜、这样的积极情绪,还是厌恶、嫉妒这样的负面情绪,都需要表达出来。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情绪一般外显型比较强,也就是“藏不住事儿,心里想什么都写在脸上”。这其实是好事儿,当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表现越一致,就越健康。

而有些孩子的情绪却相对内隐,有情绪不表达,这种情况下,情绪的一致性就会被削弱。

甚至有个别的孩子,情绪表达是反向的,明明很生气,却在大笑,这样的情况更加需要我们加倍关注,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和表达方式。

可是敢于真实、敢于坦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孩子,我们大人也不敢说自己做得很好。

如果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安全感,拥有高自尊,才能拥有良好的自我认同。

明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同时也能适当地接纳自己的弱点。

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敢于尝试,不怕犯错,也会坦然地寻求别人的帮助,不会扛着沉重的面子,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也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敢于真实,才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不会忽略自己的需求,不会牺牲自己的观点,而是尽力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忽略了“真”,“好”会变成一种强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