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红 |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二:除夕
【往期回读】
丁中老校友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除夕是最为忙碌、辛劳的一天,除夕之夜也是最为热闹、喧阗的一晚。春联在烟花爆竹的闪光映衬下似乎显得格外红润;灯笼挂络在微风中飘动而发出的声响似乎更加亲切悦耳;元宝囤更是以它的独特的色调把街头巷尾装扮的更加清晰明亮……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大年夜,在我们老家麾村叫三十晚上、三十子。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就出来伤人,百姓苦不堪言,躲而避之。后来人们在一聪明的小男孩“年”的带领下挂红布、燃竹节奋力驱除,从此“夕”再也不敢出来伤人了,故人们将岁末称之为“除夕”。其实“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于是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家家户户张贴春联、燃放爆竹、饮酒言欢,守更待岁,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宁。
春联,又叫对联、门对子,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炼的文字描绘大美人文景观,抒发宽广愿景情怀,憧憬无限美好未来,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每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彤彤的对联,辞旧迎新,有的还要在大门两侧挂上一对大红灯笼,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过去农村春联都是请毛笔字写的好的人手工书写的。有的常写春联的老先生还有一本春联的本子,有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有大门对、房门对、厨房对;有写景写物、求财求福的;有家庭和睦、富贵平安的;有事业发达、生意兴隆的,分门别类,应有尽有。他会根据你家的具体情况,写出各具特色的春联和春条。
春联一般都是用大红纸书写,但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从当年起在守孝期内则分别用蓝色、黄色纸写春联,俗称“孝联”,一直到第三年的春节,才能再用红纸写春联。也有的人家干脆守孝期内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贴新春联的时候,旧春联一定要撕下来,而且要清除干净,这些旧春联撕下来之后不能当着垃圾随意乱扔,而要放到锅塘里或堆在外面烧掉,这既是显示对门神的敬重,又寓意将一年来所有的晦气烧掉,消灾祈福,除旧部新,开始崭新的一年。
农村除了贴春联,还有贴挂络的习俗。挂络,是一种贴在门楣、窗楣上方的镂空雕花的长方形花纹纸。过去麾村街上有三家扎匠店,春节前皆做挂络生意。记得有个赵姓扎匠店老板直接将家伙摊子搬到街上,现雕现卖。先将红纸按不同规格尺寸裁好,一沓50张左右,在四角用锥子扎上眼,再穿上纸捻固定,然后再放在蜡盘上(一种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做成雕刻垫板),用各种专用刀具轮番雕刻成镂空花纹。花纹一般为吉祥图案和文字,有的还根据不同年份雕上相应的生肖,中间再粘上刻有“福”字或其他字样的金字。除了贴在门楣、窗楣上的小挂络,过去各家各户还会在堂屋靠菩萨面前的二梁上贴上一排大的挂络,有四五十公分宽,六七十公分长,微风吹拂,飘逸洒脱,优哉游哉,甚是好看。
男士们忙着在堂屋里贴春联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忙着做年夜饭的时刻。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特指年尾岁末的阖家聚餐,是除夕的重头戏,因而人们对年夜饭特别重视。不管家庭条件好丑,都要弄个十头八样菜出来,有冷有热,有荤有素,蒸炒煎炸,鸡鸭鱼肉,香气扑鼻,垂涎欲滴;不但菜品丰盛,色香味俱全,而且还内含寓意,吃出名堂,吃得开心舒畅。在我们老家年夜饭这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红烧鱼,象征“红红火火”、“吉庆有余”, 但鱼上桌是当天不动筷,留着过了年再吃,寓意“年年有余”;炒安豆,名曰“安乐菜”,取意“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炒水芹菜,名曰“节节高”,又叫“路路通”,期盼家业兴旺、事业发达,“一路畅通”、“步步登高”;还有一道甜食也是必不可少的,或酒酿圆子,或银耳红枣,祝愿一家人“团团圆圆”,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团圆饭、守岁酒,这酒肯定是少不了的,白酒、红酒、米甜酒,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孩子们也会弄点饮料凑凑热闹。
年夜饭的主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面条、元宵等等,且各有说法和寓意。
年夜饭,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缕缕饭香中闻到的是家的味道。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共吃团圆饭,同饮守岁酒,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氛围。
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燃放爆竹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烘托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形式,给人们带来欢庆和愉悦。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除了传统的鞭炮外,烟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呢。每逢重大节日、开业庆典、迎亲嫁娶、砌房造屋等,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图个热闹。
除夕之夜燃放烟花爆竹更有其除旧迎新的特定的含义,它以哔哔叭叭的声响驱除传说中的怪兽、以狂热欢快的节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是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习俗。
三十晚上一大早必定有一波燃放鞭炮的小高潮,那是告诉人们除夕到了,一年即将结束。此后就会不时传来星星点点的啪啪啪的声响,那是调皮的孩子们把小鞭拆成一个个小炮仗,用点燃的香一会儿点一个撂一个,一会儿再点一个撂一个,甚是开心。下午时分,渐渐地有长鞭和双声响起,那是忙得快的人家,门对子贴好了,开始放炮仗了;此时的孩子们也不再满足东一声、西一响地放小鞭了,胆大的也尝试着放起了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夜幕降临,鞭炮声渐渐的开始多了起来,且越来越密,越来越响,长鞭噼噼啪啪,双声嘭嘭叭叭,烟花腾空而起,四处奔放,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一直延续到深夜。
所谓摇钱树,说的是神话中的一种宝树,一摇晃就有许多钱掉下来。过去过年之前一般人家都会在菩萨面前的老爷柜上放一盆自制的摇钱树:用斗(量粮食的器具)或小坛子装满米,插上数根枝叶匀称的柏树枝,将白果(银杏果)用嘴咬一个牙口子(裂开的小口子),夹在柏树的叶子上,并在其他柏树叶子上贴上红黄绿等五颜六色的圆形小纸片,活像一个个小元宝、小铜钱,将小树挂得满满当当,再披上一根根彩带,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圣诞树。现在过年人们都时兴买一种名为“摇钱树”、“金钱树”的盆栽花卉,既妆点室内,又讨个吉利。
除了摇钱树,在我们老家除夕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打元宝囤子。当天到下晚(近黄昏的时候),差不多事情都做好了,准备吃年夜饭了,大人们会把屋里屋外、前前后后再打扫清理一遍,用小蒲包或沉豆篓(点豆子时系在腰间的小篓子)装上洋灰(风化了的石灰粉),然后拎着小蒲包或沉豆篓每走两步往地上轻轻一丢,石灰粉就会从缝隙里漏下,地上就形成一个个布着白色花纹的圆圈,因其形似银元而被称为元宝囤子。元宝囤子从屋里打到屋外,从院内打到院外,从门前打到路边,从小路打到大路,满地都是圆滚滚、白花花的大元宝。
这一方面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同时因石灰粉有防虫除害的作用,打元宝囤也不失为一种清洁卫生、祛病除灾的好方法。这一习俗还跟驱除怪兽“夕”的故事有关。据说“夕”出来伤人时有个特点,即不走重复的路,它看到一个个白色的圆囤子误以为是自己脚印就不会再来了。
除夕是最为忙碌、辛劳的一天,除夕之夜也是最为热闹、喧阗的一晚。春联在烟花爆竹的闪光映衬下似乎显得格外红润,灯笼挂络在微风中飘动而发出的声响似乎更加亲切悦耳,元宝囤更是以它的独特的色调把街头巷尾装扮的更加清晰明亮……随着窗外鞭炮声的渐渐稀疏,年夜饭已经结束,桌椅条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孩子们的压岁钱已经派发到位,整整齐齐压到了枕头底下;灶锅老爷已经接了回来,正襟危坐在烟囱柜上;放了最后一挂“关门鞭”, 拴上大门,贴上“封条”,不再出入, 开始进入守岁环节,人们默默祈祷着,渐渐地进入了梦乡,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新的一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