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姓什么?
(摘自《好景艳阳天的博客》)
穆桂英姓什么,还用问吗?自然姓穆。这里说的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乃半个世纪之前梅兰芳先生移植自马金凤的豫剧演出本,获得成功而被一致公认为梅派“移步不换形”的创新经典之作。故而原姓“马”,也改姓“梅”;现在又有跃跃欲试者将此剧再改姓“程”,于是80后与90后的新生代观众便有了此一疑问。
据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朋友来电告知,不久将有中国京剧院于魁智、李胜素领衔的一团来沪作两场演出,供选剧目中即有《穆桂英挂帅》。我马上想到,李在当今梅派第三代弟子中属佼佼者,若想看梅大师晚年倾注心血的新编戏风貌,以胜素目前的状态呈现,应该尚能接近原汁原味。此间已有程派创新的《穆桂英挂帅》,让两个穆桂英台上较量对比一下,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吧。
由此联想到一个现实问题,除却程派《穆桂英挂帅》,之前也有将梅先生的《生死恨》改排而推出张派《韩玉娘》的,梅先生正仿佛一座挖不尽的丰富矿藏。然而倘程砚秋、张君秋先生今仍在世,会作何感想?有人会说,《玉堂春》《王宝钏》《四郎探母》等四大名旦各流派均有,串门一向是个好传统,能体现百花齐放,现在由后人来改编难道就不好吗?笔者的观点是,前辈们不在人世之际,后人无必要硬去强人所难。具体说,程砚秋、张君秋先生自己,恐怕就不会同意《穆桂英挂帅》和《生死恨》等,作为“程派”或“张派”的创新剧而重新演绎的。主事者往往请出大师家人来到现场表示首肯同意之类,但大师及其艺术究竟属于谁呢?流派之兴衰命运,是其后代的私家财产,还是属于戏剧广大的衣食父母即人民大众?
这里还想到另一问题,即欧洲古典音乐的保护继承,数百年中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将各国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做统一编号,凡遇音乐院校教学、乐团历史介绍、剧院舞台演出、国际文化交流,有时省略作品名称而直呼编号,主持人、演奏者与听众,便皆了然于胸。所有作品乐谱,屡经出版而一个音符标记均不动,见证了尊崇历史的严谨严格严肃态度。我们京剧界的前辈,留下那么多富有独创性令人惊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应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与传承发扬呢?虽无须完全照搬西方音乐的编号办法,但他山之石,不妨予以借鉴。以梅、程、张三位大师为例,可否在现成的“音配像”剧目中选定他们各自的一二十出最享盛名的代表剧目,框入类似的编号序列,给予重点保护和普及?窃以为此举将有利于京剧“非遗”挖掘工程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