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 聪明的学生不一定成绩好,孩子的成功还需要什么?
本文共3573字,仔细阅读需9分钟
作者 | 蝎子号 来源 | 蓝橡树出国留学
20世纪末,心理学领域迎来了一场革命,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个里程碑。过去,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并想办法去缓解人们的痛苦。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敏锐地发现了心理学发展的弊病,他大力提倡心理学应该同时关注人们的美德和优势。从而建立了一门研究积极的心理科学——积极心理学,近年来风靡全球。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积极心理学之父
在研究过程中,塞利格曼发现并证明了“习得性无助”的存在,继而提出:“乐观的解释风格”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分享积极心理学对乐观和悲观两种解释风格的研究结论,以及它们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产生了哪些影响,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拥有乐观的解释风格。
两种解释风格
为什么有些孩子聪明但成绩平平,有些孩子却出类拔萃?在揭开谜底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两个概念:
习得性无助:一个放弃的反应,是源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类似于屡战屡败,再也不敢再上战场的心理状态。
解释风格: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散播习得性无助。
其中,判断一个人属于哪种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的、普遍性和人格化。
1
永久性
如果你认为厄运是“永远”、“从不”,那你就是悲观的。如果你认为厄运是“有时候”、“最近”,你就是乐观的。
我老板是个混蛋(永久);我的老板现在情绪不好(暂时)
你从来不跟我交流(永久);最近,你没怎么跟我聊天(暂时)
2
普遍性
如果你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是“普遍的”,那你就是悲观的。如果认为一件事是“特定的”,那你就是乐观的。
所有老师都不公平(普遍);塞利格曼教授很不公平(特定)
我是个令人讨厌的人(普遍);他讨厌我(特定)
3
人格化
当不好事情发生时,你可以怪罪自己(内在化),也可以怪罪旁人或环境(外在化)。怪罪旁人的人比较不会失去自尊,比前者更爱自己。
我没有打扑克的天分(内在化);我打扑克时,运气不太好(外在化)
我没有安全感(内在化);我在贫困的环境里长大 (外在化)
乐观的人能很快从短暂的无助状态中恢复过来,对他们来说,失败只是个挑战,是走向胜利的道路上的一些障碍,他们把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特定性的。
而悲观的人沉溺在失败中,因为他们把失败看成是永久的、普遍的。他们变得很忧郁,而且停留在无助中。一点小挫折在他们看来就是大失败,而一处失败就认为会满盘皆输,自己先举旗投降了,陷入无助的深渊。
乐观的孩子成绩好
过去100多年,能力和才能一直被认为是学业成功的关。塞利格曼认为,这些所谓的才能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测量方法,它不是预测未来成功与否的好标准,这种传统观点根本就是错的。传统观点完全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解释风格。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威克做过一个实验。
他根据解释风格将两组小学生分成“无助组”和“掌控组”,然后给这两组小学生一连串的挫折,如无解的难题。接着再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如简单的题目。
他发现,在受到挫折之前,两组小学生没有任何差别,但一旦遭受到挫折,两组之间的惊人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无助组”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退步到了一年级的程度,他们开始讨厌这项作业,不愿意去尝试。
但是“掌控组”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他们仍保持四年级的能力水平,他们认为一定是他们在某处犯了错,所以才会做不出来,但他们还会做下去。有一个“掌控组”的女孩还卷起袖子说:“我喜欢挑战。”掌控组对自己都很有信心。
此外,“无助组”的学生对自己成功的预测打了折扣,认为自己只能解出50%的同类题;但“掌控组”的学生却估计他们可以解出90%的题目。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区别:有人越挫越勇,有人却一蹶不振?德威克下了一个结论: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心情沮丧,根本原因就是悲观。当他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他就不再尝试,他的成绩就会退步。
换言之,悲观的解释风格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
悲观的孩子除了在学业上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还更容易陷入抑郁,他的免疫机能也会比较差。
当然,乐观的解释风格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怪罪到别人身上,逃避自己的责任。但很多时候,悲观的人的常常去负担起不需要他们负的责任,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三个因素,影响孩子的解释风格
有人认为,乐观和悲观是一个人天生的气质,后天很难培养,事实并非如此。
塞利格曼研究发现,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期形成的,那个时候所发展出来的悲观或乐观态度是基础性的,新的挫折或胜利经过它的过滤,最后变成一个牢固的思维习惯。如果你的孩子已经7岁了,他可能已经发展出一个解释风格,并正在定型中。
童年时,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解释风格的形成?有三个不同的观点。
1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一种观点认为解释风格与孩子的母亲相关。也就是说,妈妈拥有什么类型的解释风格,孩子就会学会用这种风格来看待世界。
我认识一个女孩,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总遇到渣男,屡受情伤,低自尊人格。后来我认识了她的妈妈,就知道为什么她会变成这样。
她母亲在解释遇到问题时的风格是——坏事是永久的,会伤害到每一件事,而且都是自己的错。那天出去玩不巧下了雨,她母亲一路情绪低落,喃喃自语:“只要出来玩就会下雨,我的旅行运就是那么糟糕。”
塞利格曼给100个儿童及他们的父母做了解释风格测试。他发现,母亲的乐观程度与孩子极为相似,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而孩子的解释风格和父亲的不相似,母亲的跟父亲的也不相似。这表明孩子主要学习了母亲对因果关系的解释风格。
孩子会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亲对情绪化事件的解释,他们会仔细聆听大人对某一件事的解释。他们不但听,而且会注意到这些解释是暂时的,是特定的,普遍的,是你的错还是别人的错。
2
老师和父母的批评
当你的孩子做错事时,你会对他说什么?他的老师又对他说了什么?
事实上,孩子不只听他们说什么,还包括怎么说。孩子相信大人的批评,并用它形成自己的解释风格。
期末考试结束了,老师对成绩进行点评,她会对不及格的同学怎么说?
如果说,“你上课不注意听讲”、“你不努力”、“我在教这些题目时,你在跟其他同学说话”。这些解释是暂时的、特定的、非普遍的,因为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它们。
如果换一种说法,“你就是学不好数学”、“你交来的作业总是乱七八糟”、“ 你从来不验算”。这些都是永久性、普遍性的批评。
不光是老师,还有家长和其他成人对孩子的批评,都会影响他们的解释风格。
3
孩子生命中的危机
孩子在童年时期遭遇到的重大危机,以及危机的结果,也会影响他们的解释风格。
如果孩子在早期生活经验中,经历了生离死别和巨大的家庭变故,如果这些事情最后好转了,ta就会比较乐观;如果这个变故是永久的、普遍的,比如父母离世,那么,绝望的种子会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结语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事情的解释,对孩子的批评,可能会极大的影响他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因此形成自己的解释风格,成为他的人生底色。
培养孩子拥有“乐观型解释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具体的因素;将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让孩子远离抑郁,成绩更好,从而获得更高的人生成就。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反复训练,不断自省,但这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本文内容参考自由湛庐文化出品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
来源 | 蓝橡树出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