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春之歌》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抒情风景画大师”。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尤其是他独创的“无词歌”钢琴曲集,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作品的结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其中作品《春之歌》(OP.62之6)以其淳朴、动听的旋律、简洁的音乐语言与严谨的结构为人们熟知。本文以《春之歌》为例,探究作品的结构特点。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德文: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作品集《无词歌》是其钢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共49首,结构短小、精致,旋律如歌唱般优美而流畅。其中《春之歌》(OP.62之6)以其别致而典雅的旋律最为人们所熟知,作品描绘的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卷,音乐淳朴且富有诗意,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流淌出对生命无限的热爱。

从主题旋律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春之歌》的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A-B-A1),但是在门德尔松的笔下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此点后议)。乐曲一开始就在高声部呈现出优美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分解和弦式的琶音音型如同潺潺流水由此至终贯穿在中间的声部,低声部以八度的音程呈线条型的低音与高声部旋律相互呼应。A段(1——15小节)由两个同首异尾的平行乐句构成平行乐段,乐句结构为8+7,非方整性结构。主题句旋律以音阶式的级进与小跨度的跳进交替组合而成,乐曲开端的第2小节就由半音阶的推进出现乐段的第一次旋律高点,然后结合大附点的节奏型迂回下行,节奏上富于弹性和推动力,犹如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讲解:周广仁

关注公众号  进入曲谱商城

在和声调性上,主调为A大调,旋律在第15小节由ii—V7—I作原调的终止,为收拢性乐段。B段(16——35小节)由两个对比乐句组成的对比乐段,乐句结构为12+8,非方整性结构。B段的旋律是A段主题材料的引申发展,在原本A段上行的主题材料变为下行,在情绪上,表现出与A段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说,A段描绘的是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激情,那么B段则描绘的是春天的柔情与委婉。B段在27小节转到了主调的属调E大调上,属调所带来的不稳定与主调形成鲜明的对比。B段在35小节完满终止后是一个14小节的连接,前4小节是对B段作一个补充终止,从39小节开始,通过一系列的转调模进引出再现部分,调性布局为:#f——A——b——D——A,相比较于A、B段,在和声调性上,此处的连接为作品丰富了色彩上的变化。再现段A1为动力再现,A1段的第二乐句通过截取B段材料变化发展实现了A1段的扩充,A、B段的音乐材料在再现段A1段得到了统一。全曲完整的曲式结构图如下:

关注公众号  进入曲谱商城

表面上看,《春之歌》的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但实际上,作曲家对该部作品的结构设计远没有那么简单,而是隐藏了更深刻的结构逻辑。首先,作为单三部的展开段B段一开始的调性仍然为

式的典型;其次,展开段B段的35小节在E大调上作该乐段的完满终止,这种封闭式的展开段在再现单三部曲式中也并非典型;再者,仔细观察发现,B段的c句是E大调,而A1段再现中的c1句回到了主调A大调,这恰恰体现的是曲式结构中的奏鸣原则——调性附和。因此《春之歌》的结构上还体现了无展开部奏鸣曲式的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到,呈示部以双主题形式呈示,调性分别是A大调及其属调E大调,两个主题的调性在呈示部中对置而在再现部中得到统一,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两大特征。全曲只用一种音乐材料发展而成,简洁而集中,呈示部主、副部的两个主题的矛盾对比并不

强烈,结构较为规整,缺少继续展开的动力,因而省略了展开部,直接再现,使乐曲由始至终连成一体。这部短小的钢琴作品,音乐语言清新典雅,和声简练,结构严谨,体现了再现原则与奏鸣原则相结合的组合,以奏鸣曲式的思维原则作为音乐发展的逻辑,同时保留了再现三部曲式大致的结构,门德尔松将两种曲式结构融合在一起的创作,使《春之歌》(OP.62之6)这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更具内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