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第一周复习篇目: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礼记>二则》《马说》(小初高第一轮文言文复习开始)

虽有嘉肴
【题解】
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有嘉,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译】虽然有美味的鱼、肉,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有嘉:虽,虽然。肴,熟的鱼、肉等。
不知其旨也:其,代词,代指前面所说的美味的鱼肉。旨,味美。
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至,极、最。
不知其也:善,好。
是故:所以、因此。
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也;知困,然后能自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增强(或译为“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后能自也:反,反思。
然后能自也:强,加强、增强。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长,成长、增长。
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通“敩”,教导。后一个“学”,学习。
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乎,表示肯定的语气。此,代指前面的这句话。之,代指这个道理。谓,说。
通假字:
命》(通“悦”,高兴)
(xiào)学半(同“敩(xiào)”,教导)
宾语前置句:其此之谓
                                           
大道之行也
【题解】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公。选贤与能,讲信睦。故人不其亲,不独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废疾者皆有所,男有,女有
【译】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拨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们)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被任用(即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儿能够(顺利)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能够被供养,男子要有职守,女子要有归宿(即及时婚配)。
大道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讲信睦:修,培养。
故人不其亲,不独其子:独,仅、只有。其,自己。亲,指父母。子,指子女。
废疾者皆有所:矜,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者,……的人。
男有,女有:分,职分、职守。归,归宿。
通假字:
选贤能(通“举”,选举)
、寡、孤、独(通“鳏”,老而无妻)
词类活用:
(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动词作名词,才能出众的人)
故人不独其亲,不独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可引申为敬爱、疼爱)
判断句:天下公(为:是)
被动句
壮有所用 (用:被任用)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被供养)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对于)财货,憎恨它,把它扔在地上,不一定私藏在自己身边(即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即指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关闭(即不从里面闩上)。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其弃于地也:恶(wù),讨厌、不喜欢。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所以、因此。
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是谓大同: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
古今异义:不必藏于己 / 不必为己(不一定)
词类活用:闭而不兴(动词作名词,图谋的心)
                                          
马说
【题解】
本文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倡导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本文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千里马)。
奴隶人:奴仆。
死于槽枥之间: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一同。槽枥,马槽。
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
状语后置句:祗辱奴隶人之手(于:在)
                                           
②马千里一食或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求其能千里也?
【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一食或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马也:是,这,这样。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哪里。
通假字: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同“饲”,喂、饲养)
才美不外(同“现”,表现、体现)
词类活用:一食或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定语后置句:千里
                                         
之不之不能,鸣而不能通其意,执之,曰:“天下无马!”呜呼!真无马真不知马也!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那(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使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面对着它(即拿着马鞭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其实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以,按照。道,方法。
而不能通其意:之,动词之后凑足音节。
之:策,马鞭。临,面对。
真无马:其……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吗?
真不知马也:其,可以表示揣测的语气,恐怕;也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
通假字:
之不能尽其(“食”同“饲”,喂、饲养;“材”同“才”,才能、才干)
词类活用:
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赶)
食之不能其材(使……竭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