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选择培训班,是提升短板,还是拔高优势?
前段时间,家里大宝面临小升初。
他班里有位和我关系比较融洽的家长问我,“有没有给孩子准备相关简历?”
我很奇怪,反问她:“小升初还需要特别的简历吗?”
她更为奇怪地反问我:“难道你没有给孩子准备简历吗?”
说完,她给我发过来一份她为孩子准备好的简历电子版,差不多有30多页,里面除了正常的孩子介绍之外,还有孩子这12年来林林总总的各种证书、各项奖状以及各类成就。除此之外,电子档里还有专门孩子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方方面面展示着这个孩子的优秀。
说实话,真的让我大为震撼,因为从这个电子版,我竟然对这个天天在我面前晃悠的孩子产生了莫大的陌生感,仿佛从不认识他一般。
除此之余,也觉得自己还真是个心大的妈,居然从来没有想过给孩子制作一份简历,哪怕是成长总结也好。
这位妈妈笑着对我说:“这就是包装啊,也是现实所需,还是自己这些年花费几十万投资的展现啊!”
是的啊,据我不完全了解,这位妈妈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为孩子报了各种的兴趣班、辅导班、培优补差班等等,几乎在同一时期至少有3-6班等着孩子,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记得在孩子六年级的这一年春节假期,大年三十上午,她还在陪着孩子上私教英文。真真是费心、用心极了。
按照这位妈妈的话,也包含了她独特的诠释:“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你不让孩子都尝试尝试,哪里能知道孩子的特长是什么?错过了岂不可惜?所以,必须要给孩子报班。但凡坚持下来的,就是特长;坚持不了的,也要提高。全面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啊!”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需要进行特长教育,而且有些教育可能开始得越早越好,总是担心孩子落后于起跑线,总是焦虑孩子能不能在人生长跑中坚持拿到自己优异的成绩……
所以让孩子参与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就成为家长对孩子未来希望的寄托,甚至特长班越多越好,全面撒网才能不错过。
其实,特长班究竟是什么?而我们选报特长班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明白这两个问题,孩子即便是报了再多的班,最终也是枉然。
1、特长班与补习班有本质的区别
所谓特长班或者补习班、辅导班,虽然名字各不相同,但追根究底,让孩子参与进来学习的目的还是应该很明确的:
培养孩子的兴趣、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学习质量、带给孩子快乐和自信……
但是特长班和补习班,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选报特长班,是为了让孩子的优势智能得到更好的培养;选报补习班,则是为了让孩子在自己学习的道路上不偏不倚,学好每一个学科,综合发展。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对于补习班目标性很强,提升自身的短板,即语文不好补习语文,数学不行补习数学;但对于特长班,却有些迷茫:是为了让孩子弥补自身的短板,还是提升自身的优势?
也正因为此,形形色色的特长班才会让家长在选择的道路上,制约了孩子,迷失了自己。
2、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希望孩子成为全才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能够成为全才,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才会发现,原来孩子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而这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家长来讲,确实是一个比较煎熬的、曲折的过程。
望子成龙的父母,把绘画、音乐、书法、运动、棋类、外语等等,全部都不假思索地加给孩子,带着孩子像明星赶场一般,从这里到那里,可能仅仅为了1个小时的课程,却耗费路上1个半小时的时间。
对于孩子来讲,可能原本还真的对某项科目有着浓厚的兴趣,或者有先天优势,即天赋,但耐不住家长的“车轮战术”,每天的连环滚动,让孩子顾此失彼,这个也抓不住,那个也学不好,最终完全没有了任何兴趣,只剩下深深的厌恶和逃避。
所以,家长应该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特长发展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并且有的放矢的培养孩子,才是最为正确的做法。
因此,特长班,应该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点,提升孩子的优势智能为前提,让孩子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才好。
3、父母会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意愿传递给孩子
大宝给我分享过一则笑话,大意就是父母不能飞,却一厢情愿地生了个蛋,企图让蛋飞。
具体的内容我已经无法复述,不过不影响我当时笑得一塌糊涂。的确如此啊,很多时候,父母会把自己的心愿尤其是没有实现的梦想,加载到孩子身上,企图得到一定的延续。
而事实上,父母都不见得完成或者实现的愿望,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必须完成呢?比如父母小时候可能特别喜欢钢琴,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学习过,于是等有了孩子,完全不问孩子的意愿,钢琴课成为必选。若是孩子喜欢,还能坚持;若是孩子压根儿就不喜欢,就会成为亲子间的一种煎熬。
何必呢?
另外,针对孩子有兴趣参加的特长班来讲,一时的喜欢,并不代表永久的喜欢。
孩子毕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都会随着自己的成长以及见识的成长,都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不喜欢了,也司空见惯。
这个时候,家长的因势利导很重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而不是强迫地压制孩子必须坚持,最终导致事与愿违,本来存在的天分也随着亲子间不断地“斗争”而烟消云散了,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