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太极拳音乐是当代音乐艺术工作者专门为太极拳运动的某一套路的演练而创编的音乐。比如李伟才、朱富华、奚耿虎和陈汇康等音乐家分别创编、改编的24式、42式、48式、88式的演练音乐等。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太极拳与配套音乐的关系,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促进太极拳术运动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配套音乐对练习太极拳的积极作用
1、音乐有利于太极拳初练者入静
对于太极拳初练者而言,进行练习时配套合适的音乐,有助于尽快入静。入静是指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达到思想安静、意念集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清醒,即保持专一的太极拳练习意念,进而达到一种轻松舒适的练功境界。入静既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亦不同于入睡。因为它还保持着练功的意念。对于“入静”,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曾云:“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入静也称虚静,《性命圭旨》亦云:“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入静与佛家功法的“入定”相类似。
太极音乐响起,就提醒所有习练者要有开始练功的意念,即意暗示自己要按太极拳法要求,抛开所有俗事异念,做到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进而对外界干扰基本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进入良性的意念诱导,以一念代万念,专心练习太极拳。
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生活、学习、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影响,要想排除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城市中,早上有到公园或者一个空旷、平坦的地方去锻炼,跳健美操的、跳交际舞的,有些地方还有唱歌的,音乐此起彼伏,相互干扰。
如果用太极拳音乐进行配乐演练,就容易把思想集中在音乐上专心练拳,同时还可以降低其它音乐和噪音的干扰,从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这就是配套的音乐对太极拳初练者入静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练习太极拳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用音乐只是其中之一。
2、音乐协助太极拳初练者记住动作套路
对于太极拳初练者,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记忆力不佳的习练者,配套音乐可帮助他们记住动作,提醒动作间的承接转换。打拳时以音乐配来合,可让初练者在招式动作上不由自主地迎合音乐的韵律,意念上做到排除杂念。对于一些记不住的招式名称,也可由音乐口令进行提醒。
这一点在国家新编的太极拳竞赛套路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的,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变化,是一套综合性很强的太极拳练习套路。
该套路从起势、右揽雀尾至转身推掌、玉女穿梭,再到十字手、收势,动作很多,要求也有所提高。要一一记住这些套路,对于太极拳初练者和年纪较大记忆力衰退者,是有难度的。通过音乐的提醒,甚至在音乐中通过口令直接点出动作的名称,非常有利于这部分人练熟这套太极拳。
3、音乐让太极拳习练者身心愉悦
音乐对人有很好的精神调节作用,会让人产生兴奋、镇定、平衡、放松等情绪状态,从而消除世俗事务或生活节奏快带来的紧张压迫之感,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能满足太极拳习练者净化心灵和愉悦心身的需求。当习练者听到旋律优美的音乐时,心情会特别舒畅,习练者打起太极拳来也会轻松自如。
正如现代人体科学研究所指出的,听与自己心理状态相协调的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和轻音乐,比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二泉映月》等传统民族乐曲,能唤起脑内α波和“脑内吗啡”。脑内α波是一种比较缓慢的脑电波,当大脑处于α波状态时,人之精神力、记忆力能神奇地提高几倍,因此通过太极音乐能增强脑中的α波,使人处于放松入静状态。
“脑内吗啡”则是人体产生的一种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很神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和麻醉作用,能增强人的免疫力,使人感到舒服愉快。合适的太极音乐就可以产生这种作用。比如有些太极拳习练者跟着太极拳音乐或自己喜欢的音乐习练时,感到非常舒服,练拳后非常轻松。这就是太极拳音乐唤起脑内α波和“脑内吗啡”的表现。
太极拳运动本身具有较好的健身效果,若能再加上音乐的健身效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提高太极拳运动的养生健身之功能。
4、音乐可增强太极拳表演和比赛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配上音乐,特别是在艺术欣赏性质的太极拳表演中加入音乐,习练者能够一边听音乐一边打太极拳,增加动作的协调性与美感,有一定的美学效果。正如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太极拳是绵里藏针之艺术。”太极拳运动的艺术性,不仅体现“绵里藏针”等内在方面,更直观地体现在外形优美并能与音乐相互和谐统一上。
我们习练太极拳或观看太极拳演练、比赛的人都会有一个体会,每当拳势和拳势间的动作转换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相和谐时,习练者会感觉到打起拳来有韵味、兴致较高、心情舒畅,观看者能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比如2010广州亚运会女子太极拳、剑全能冠军蔡奉芸的竞赛表演,她所练习的太极拳、太极剑国家竞赛套路和音乐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叹为观止的美的享受。太极拳的这种无与伦比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如果没有音乐充分配合和支持,是很难做到的。
5、引入音乐为太极拳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创新性的氛围
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把音乐引入太极拳当中,是从国家创编的简化太极拳和竞赛套路开始的,这是一个创新。此前,在各式传统太极拳练习中,基本上是不采用音乐配套的。这个创新,为推动太极拳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则提高了练习者的个人兴趣,让其尽快地把练拳活动变成日常的自觉行为。
二则让练习者提高了练拳凝聚力。一般通过音乐配套练拳的,都是一个团队,有着十多个人或数十人,甚至更多,这样就增强了人的集体归属感,同时也提高了马斯洛理论所讲的人之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这种练拳凝聚力是很强的。
三是在音乐配合练习过程之中的休息、组织期间,练拳者之间得到了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既有利于练拳者相互间切磋促进拳术提高,又满足了练拳者的人际交往的情感需要,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
四是通过音乐节奏或口令的指挥,有利于练习太极拳团队整体的动作统一和规范,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节奏气势,在表演和比赛中形成一种美感。五是把音乐引入太极拳大大促进了其发展。
当前,太极拳在传播发展速度上不断加快,在传播范围上不断扩大,在传播形式上有着新的不一样的变化。太极拳形成这种繁荣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引入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从以上的分析看,音乐对太极拳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太极拳初练者或只单纯追求健身者“可以有”的因素,也是太极拳比赛或表演“应当有”、“最好有”的重要因素。音乐家们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所做的贡献是不应否认的。
二、音乐对练习太极拳的不良影响
1、音乐不利于太极拳习练者进行正确的调心
调心是传统太极拳核心概念之一。调心即集中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工具。传统太极拳的意念具有多种属性,而最主要的三个特性是主观性、客观性和能量性。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包括陈、杨、吴、武、孙多家太极拳,都是历代武术先贤仿效大自然,制造出相应的形象思维,结合实战或健身需要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拳型定式。比如“揽雀尾”、“白鹤亮翅”、“白蛇吐芯”、“打虎势”、“抱虎归山”等等,都是意念想象的产物,是通过意念活动制造出的具体的物象拳型定势。传统太极拳中所有的武术动作都是在意念导引下进行的。正如前辈大师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太极拳中所有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练习太极拳时配以音乐,会影响习练者进行正确的调心,无法让意念正确导引所有动作。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有四大原则:意念先行原则、层次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诚信性原则。其中意念先行是修炼太极拳运用意念的根本性原则,即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先有意念,而后有动作。太极拳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只有做到意念在先,四字之间才能做到不截然断续,而连贯自如,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真正实现太极拳术的“内三合”和“外三合”,即神、意、气、形、力、情的高度统一。当习练者要分心于听音乐或口令时,意念先行的原则是很难做到的。如此,肯定会影响太极拳的练习效果。特别是到达修炼的高境界之时,更是不能让音乐或口令去干扰修炼者的。这也就是传统大极拳的宗师们大都反对修炼太极拳时配套音乐的主要原因之一。调形,又名调身、调拳架,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概念。调形是人在对地球万有引力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运用意念调节手形、步形、身形、手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拳术的规范,即调准拳术的基本动作和拳架,从而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一种手段。太极拳的调形有八大原则,即:精准性原则、意领息随原则、刚柔相济原则、动静相合原则、轻灵自如原则、松而不懈原则、自然舒适原则、力意相宜原则。音乐在太极拳习练者初期,虽然有一定的提示动作套路的作用,习练者相互间学习交流也可纠正一些动作,但总体上来说是不利于调整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因为太极拳调形的八大原则在音乐背景下很难落实到位。特别是由于音乐是有节奏的,有时修炼者一个动作还没能准确地完成,“竖项贯顶、舒腕展指、松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圆裆、十趾抓地、神气贯足、支撑八面、对拉拔长、稳定重心”等太极拳基本要领还没有做到位,音乐又催着做下一个动作。习练者专注于让自己的动作和音乐合拍,分心去跟上节奏旋律,就没有时间细细体悟太极拳每个动作细节的要领要义了。长此以往,会让很多动作变形,或者达不到技术标准和要求,最终使太极拳习练者完全做不到按八大原则进行正确的调形。同时,配套的音乐对习练者个人的打拳速度、发挥本身的技术风格、运用劲力是会形成一定的束缚和破坏的。
调息是人体的一种机能,是用意识调整呼吸,通过规范的吐纳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的工具。它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气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它与调形、调心相辅相成、相互联动,在整个传统太极拳修炼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陈、杨、吴、武、孙、武当、赵堡等各式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是其共性的最基本动作方法,而这些基本动作都是在合适的调息方法配合下实现的。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里强调的,也是要求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吸为虚,呼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传统太极拳的调息形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自然调息法、逆式调息法、胸式调息法、技击调息法和化境胎息法这五种方法。其中,逆式调息法是传统太极拳修炼的主要呼吸方法。逆式调息法即在呼吸时横膈膜肌收缩,腹部随之起伏,是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传统各式太极拳调息时,一般要遵循层次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意形相随原则、自然适度性原则四大原则。播放音乐或口令,不利于习练者运用本人的意念对呼吸进行正确引导和指挥,难以发挥调息之功效。毕竟,人的呼吸长短节奏速度是绝对不一样的。用统一的节奏去限制习练者,这是违反太极拳术“道法自然”的本质的做法。特别是在音乐和口令的节奏下,习练者一般只能采取自然呼吸法,很难运用传统太极拳所应当采用的逆式调息法。如此,大极拳的功力就很难上升,逆式调息法对腹部等内脏的按摩作用也没能发挥,其健身效果是大大打折的。同时,放音乐时一般是集体练功,如此,人越多,就越容易相互间造成空气的污染。让人不能最大限量地吸入周围的新鲜空气和各种能量因素,太极拳调息特有的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功能就会立即减弱,无意识间参与者还要大量吸入别人呼出的浊气、汗气、躁气、病气,这是非常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内劲是传统各式太极拳的核心要素。内劲是指以“调心”、“调息”、“调形”为主要形式修炼出的以气为主要载体,全身骨节经络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量。这是人体活动中通过意识调控的一种具有电磁波性质的能量,是人体内的潜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传统太极拳所修炼的内劲具有整体性、通畅性、松沉性、圆活性、柔刚性、快速性、能量性、实践性等主要特点。内劲是传统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气功的重要标志。没有内劲,是不能称之为太极拳的,严格意义上说是不能称之为中华武术气功的。正如民国第一高手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指出的:“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传统太极拳在技击中能否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主要就是看其内劲整合外劲熟练程度如何。音乐配套,影响了太极拳习练者进行正确的“调心”、“调息”、“调形”,很难修炼出以气为主要载体,全身骨节经络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量,也就是难以修炼出真正的太极内劲。没有了内劲,太极拳也就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太极操或太极舞。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告诉了我们进化论原理:用进废退。即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会发生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大脑的功能也是如此的。如果经常使用,大脑功能就不会衰老退化,反而越来越好;如果经常不使用,人的大脑就会越来越迟钝。使用音乐或口令的方式去练习太极拳,就会相对减少大脑的使用,久而久之,就会弱化大脑的功能,加快衰老。本来,通过大极拳练习,就是通过意念让大脑在进入到一种放松状态下的充分使用,特别是让习练者反复记忆各项动作、要求、要领并调整呼吸等,具有很强的健脑养脑功能。而一旦把这个功能交给音乐,甚至造成对音乐的依赖性,没有音乐就练不成太极拳,这样的练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是不利于人的大脑抗衰老的,这也是很多放音乐练太极的人没有想到的。
技击是传统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其灵魂。传统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借力打力”的主柔的内家拳,具有极其广博深邃的技击内涵。从太极拳产生的那一天起,陈王廷、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孙禄堂、杨澄甫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太极大家,就对它的技击内涵进行着不懈的追求、寻觅、研究,从而推动太极拳不断向前发展。当前武术界都认为,判断太极拳真伪的标准,就在于看其动作是否有技击含义。没有技击含义,就是太极操或太极舞;有了技击含义,就是太极拳。太极拳的动作,本质上都是符合技击原理的,并不是为了好看。太极拳技击有六大特点:刚柔相济性、形慢实快性、内外合劲性、尊化贵舍性、攻防合一性、灵活机动性。在音乐的影响下,会让习练者无心专心体会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也难以修炼出具有技击作用的太极内劲,最终太极拳技击的六大特点也不会修炼出来。这是很不利于提升太极拳习练者的技击性的。没有了技击性,那练习的只是太极操或太极舞而已。放松是武术气功中的重要概念。正如杨澄甫每日教授郑曼青等徒弟时必重复十余次的提醒:“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松是人体在意识的引领下,通过特定的吐纳方式、规范的肢体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所呈现出的一种自然、自由、平衡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在调心、调息、调形中达到调和人体内外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具体修炼操作方法。太极拳松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在意识引领下对地心引力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服从和运用。太极拳的放松有六个基本特点:主观性、相对性、促生能量性、圆活性、连续性、服务性。配套音乐可以让太极拳习练达到初步的放松、初浅的身心放松,但达不到太极拳所追求的“真松”。“真松”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所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武禹襄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郑曼青也说:“真松透了手要提起来时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运动时手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空气的阻力自己会感觉出来。”在配套音乐的影响下,太极拳的放松所具有的六个基本特点都很难达到,要想达到并体会出太极拳“真松”的境界,那是不可能的。音乐自身的质量如何,也影响并制约着太极拳习练效果。一是 当前一些太极拳音乐中选用的乐曲,从单纯的音乐效果看,似乎旋律优美动听,听后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但用做配乐练习时效果就不理想了,因为其没有表达拳势的音乐语言,整个套路按照节奏或旋律演练都不对劲。二是 太极拳音乐的开发利用发展不平衡,音乐品种比较单一。在国家创编的各式太极拳套路音乐中,每一个套路的太极拳乐曲大都只有一两种,缺乏各种风格的乐曲。习练者的选择面受到极大的限制,长期使用一两种太极拳乐曲进行习练,容易产生久而生厌的情绪。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