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人类”也是人类“新新希望”

读季羡林文集,多次读到老先生对新新人类的批评。批评的重点是不讲公德,有伤风化。比如,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在公园里,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接吻,随地吐痰(这一点也包括其他人)等现象。

这里有个概念必须先搞清楚:在老先生的眼里,“新新人类”是指的什么年龄段的人?老先生的这类文章多写于90年代末和2000年初,按这个时间倒推20年左右,那么,在他眼里的“新新人类”大概是指80后的那一代人。如果我推测的没错的话,我倒是有些不同看法的。

近些年我外出公干或旅游,的确遇到一些不讲公德、有碍观瞻的人和事。比如,在高铁站排队取票,总有人在前面加塞插队;上高铁的时候,尽管每个人都有座位,但总有人拼命往前挤;在高铁上,总有人旁若无人地接听或拨打手机,声音之高,音量之大,隔着几排座位都听得清清楚楚,高铁赫然成了这类人的办公场所,他们所做的生意,大有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迫切愿望;在火车上用卫生间,常常需要在卫生间门口耐心等候,里面的人出来后,立刻有人抢在你前边挤了进去,你徒唤奈何;在风景区游览,在一些必须拍照处,总有些人瞬间变成了“盲人”,不顾别人是否在拍照,急匆匆地跑过去,摆好姿势让同伴拍照,人家友情提醒“请让一让,我们马上就拍好了”,这类人立马又变成了“重听”,仍旧摆出各种姿势拍个没完;在餐厅吃早餐,其他食品是自助式的,但面条、馄饨、煎鸡蛋等是谁要就给谁做的。好了,你要了一份馄饨,在旁边耐心等着,工作人员把下好的馄饨盛好放到了台面,你刚要去端,总有人捷足先登,端了就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那么,问题来了,有上述不文明的行为的都是哪些人呢?或者换一个问法,在上述不文明的人的中,哪个年龄段的人居多数呢?你还别说,我和朋友(也是同学)对这个问题还真进行了一番“探究”,其结果令我们汗颜:有上述不文明行为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但高居榜首的绝对是当今五六十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换言之,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

这里需要声明一下:这个结论仅仅是我和朋友的一家之言,正确与否,不敢妄下结论。至于说为什么,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此处不再展开。

写到这里,我要同老先生唱唱反调了(尽管我对老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我看来,我们对新新人类是需要“另眼相看”的。这里的“另眼相看”不是贬义,也不全是褒义,而是要用别样的眼光看待新的一代。

仅就我个人来说,起初,我对所谓“新新人类”也有一些不太好的看法,比如,他们中爱读书的少,爱读图的多;比较自我的多,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少;关心明星的多,关注国计民生的少;活在当下的多,考虑未来的少;他们不喜欢做饭,吃东西叫外卖;不喜欢交流,住上下铺往往也是微信联系;结伴外出,喝杯咖啡都是AA制等;所有这些我都有些不习惯、看不惯。但是经过冷静思考,我对自己的想法看法逐渐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时代在变革,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我们不同于上一代的人,新新人类又不同于我们;种种的不同,极容易让老一代的人产生九斤老太的感叹,即“一代不如一代”。如果真如九斤老太所言,人类岂不是每况愈下,不断在走下坡路了吗?由此可见,九斤老太的感叹是带有偏见的,是经不起推敲的。反之,是不是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呢?这种笼统的说法,我也是不赞成的。

我的看法是,人类的文明是代际传递、薪火相传的。在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产生许多新事物、新环境、新变化、新观念乃至新的生活方式。作为新新人类,他们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老一代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当代的形势变化,人类文明就在这新旧交替中悄然完成了一系列的变革。在种种变革中,绝大多数都是需要老一代的人接受和认可的。比如,曾几何时,谁能想到出门不带现金,只要一部手机在手,一切消费都可以搞定?谁能想到,子女远在国外,每天都可以视频通话?谁能想到,“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已变成现实?谁能想到,居家不出门,想买的东西,大到家具家电,小到一盒药、一袋盐、一杯奶茶,几乎没有不可以送货上门的?谁能想到,搞研究写文章需要查阅的资料,很多时候都不用去图书馆、不用做卡片做笔记,百度一搜,键盘一敲,想要的资料一一呈现在面前任你选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新新人类”以原住民的身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而我们老一代的人却要打个“时间差”。或许可以说,在新生事物面前,我们这一代人反倒成了滞后者、闯入者。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反思吗?

1957年初冬,毛泽东访问前苏联时,抽空去了莫斯科大学,接见了近4000名中国留学生,毛泽东脱稿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的这番话道出了如何看待青年一代的真谛。世界终究是属于新人的,新人的称号不变,而称号下的人却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现在的“旧人”是曾经的“新人”,而现在的“新人”也终将变成“旧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旧人”还是“新人”,身份都是暂时的,相对于连绵不绝的人类社会,每一代人都是匆匆过客;而相对于浩渺无垠的宇宙,恐怕连整个人类社会都是过客。想明白了这一点,“新人”和“旧人”不应该携起手来,为人类社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共同尽力吗?

充分肯定新新人类是希望所在,并不等于否定老一代人存在的价值。毛泽东在莫斯科讲话的原句是“我们还在,世界也是我们的”。“我们还在”,那就必须发挥作用,但前提是不能阻挡年轻人前进的步伐。进一步说,不仅不能阻挡,我们还要努力帮助、提携年轻人尽快成长,因为世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我们既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责任。因此,我们既不要慨叹“一代不如一代”,也不要妄自菲薄,把自己归于老朽之类。我们不仅应该做到老而不“朽”,老而不“昏”,老而不“糊涂”,还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老而有用、老而有智、老而有为的人。

民间有句老话,叫作“老不问少事”。对于这句话,我过去懵懵懂懂,似懂非懂;现在上了年纪,越琢磨越觉得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问”不是对年轻一代概不关心,而应该是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干涉;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求全;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求。与此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倘能如此,则是家庭之幸,社会之幸,老少相安,皆大欢喜。

2020年3月1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