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六集

回家(六)

因为,从八棵树开往开原的长途客车,如果提前坐满了旅客,长途客车的司机就可以提前发车。为此,同学们立刻加快了脚步,向八棵树方向急冲冲地赶去。

出了夏家村,一直向南走就来到了大清河。冬天的清河,冰封的水面平平坦坦;积雪已经被风吹走,冰面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冬季早晨冰冷的阳光。冰面尽管很滑,我们还是兴高采烈相互拉扯着,一路小跑着,从冰面上“渡”过了大清河。

八棵树就在前面,马上就要坐车回家过年了!我们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向八棵树公社一路狂奔而去!

一走进八棵树镇,我们终于看到了过年的景象;整个八棵树从东到西,唯一的一条马路上;人流滚滚,熙熙攘攘,一派春节的气氛。

但是,当我们融入人群后就发现了异常;走在马路上的人群中,我们看到,除了星星点点夹杂着几个外校知青外,剩下清一色全是我们沈阳铁路中学的同学;而且个个同学都满头大汗,肩上也都背满了大大小小的旅行袋,看不见一名当地的社员。

看到这种人流滚滚的情况,所有行进在八棵树镇公路上的同学,全都感到了一种莫名地紧张。大家都加快了脚步,奔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八棵树长途客车客运站。

沈阳铁路中学1968届知青,在八棵树公社插队的一共有七百多人;加上沈阳太原夜中的二百左右的知青,全公社一共有九百多名沈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学生。

现在,1969年正月初一的八棵树大街上,估计有将近八百多人,拥堵在这不足三百米长的马路上;全八棵树公社1968年的下乡知青,有百分之九十都选择了今天回家“过年”。

我们还没有赶到八棵树长途公共汽车站时,准备上车的人流就已经拥挤不堪。同学们推推嚷嚷,涌向早已按时来到的两辆长途客车前。

说是汽车前,其实离汽车还有壹贰拾米时,由于全部是回家的同学,所以你根本就已经靠不了车前了。

先赶到汽车站的同学,已经挂满了汽车的车门和车窗,车顶上也爬满了人,车厢里早已挤满最先赶到的同学。

汽车外面的马路上,全都是想上车的人群,同学们一个紧贴一个向停着的大客车挤去!

一时间,两辆客车的周围人声鼎沸,扛着大包和小包的知青们,全部丢弃了腼腆,不管男女,全都声嘶力竭地拼命挤向汽车;八百多人将两辆汽车,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

两辆客车除了车前面风挡玻璃和司机侧门的玻璃外,所有客车的玻璃窗已全都被砸碎。不时可以看见一只被玻璃碎片划破的手,鲜血淋漓地在空中舞动着。

几乎每一个砸碎玻璃的窗口上,都有一名学生里一半外一半地挂在车上,挤进不去,但也坚决不想退出来,真是进退两难。

除了人,你已经根本看不见汽车;拥挤的人群里,不时传出:“我的黄豆啊!我的花生哟……”绝望的喊叫声。

地上洒满了残破旅行袋里撒出的黄豆、花生、山里红和玻璃碎片;除了玻璃碎片外,踏在知青们脚下的都是他们准备带回家过年的年货!

长途客车的定员是四十六人,两辆车定员一共九十二人。假如每辆车能挤进一百人的话,这一趟也只能拉走200名旅客,剩下的六百多人也不可能都上去车。

已经上了车的人齐声喊叫开车,车下面上不去车的人,坚定不移地向车上挤。只要手能抓住汽车的任何部位,都牢牢地攀住,咬紧牙关坚决不松手。

两辆客车司机,为了劝车外面的同学们松手,都从车前面驾驶室的门下来,大声向车下的同学们喊道:“让我们先开回开原,大家松一松手我们下午还能跑一趟;这样,今天大家差不多就能走上三分之一……”。

司机的喊声,淹没在八百多名同学鼎沸的嘶喊声中,无人理睬。一转眼,客车驾驶室的门也被同学们打开;人流从这唯一还能进入车内的入口,一窝蜂似地往车里面挤。

很快驾驶室的门里也挤满了人,驾驶室的门外,挂满了同学们紧紧抓住车门的手,两个满头大汗的司机再也无法靠近汽车。

一直僵持到下午两点钟,这两辆汽车始终也不能开出半步。

我们青年点的同学又累又饿,眼看上车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于是大家准备先找一家饭店吃点东西,填一填早已饥肠辘辘的肚子。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年8月15日 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1968年下乡后,于1968年12月29日,沈阳铁中六六届初三.四班的8名同学,在沈阳过1969年元旦前的合影。这里面有六名同学是这次《回家》参加者,他们是前排右起:汪海、赵雨祥、赵永春;后排左起:郭广耀、姜忠友、刘猛。

照片前排左起:王工军(古城子大队已故).赵永春(上清河大队).赵雨祥(叶家村大队,本文作者).汪海(松树沟大队)。

后排左起:郭广耀(松树沟大队).姜忠友(松树沟大队).刘猛(松树沟大队).王连贵(楂子沟大队,已故)。

2、这张照片是1968年5月1日,正是文革中,我们几个沈阳铁路中学的同学,一起去沈阳浑河游泳时,在浑河的北岸河边拍照留念。离我19周岁生日还有6个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