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大语文观”

开学了,语文老师越来越难当,不仅要教语文,还得有“大语文观”!何为“大语文观”?如何在教学中践行“大语文观”?做了一些思考……

引  言:“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如何在教学中立德树人,进行“大语文”的渗透教育呢?本人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做了一些尝试,在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听说读写训练之余,我通过多视角、多方法、多层面读学生进行了“诗意语文”的渗透,将语文教学延伸到对诗意生活、美好情操、亲人情感、生活仪式等美好品格的层面,见立德树人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树立真正的“大语文观”!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反反复复读了这一段话,我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应该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应该怎样渗透“大语文观”,并将其实施在自己的教学中呢?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我校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呢?

1、 把语文课本作为根本,进行多元训练。

语文课本是学习的本根,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仅要立足于听说读写的常规训练,更应当最大限度利用文本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天安门广场》一文,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这样的“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南眺望,整个广场尽收眼底。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这一段是对天安门整个全景广场的描写,特别有一些方位词:向南眺望、广场中央、广场南端、东西两侧、遥遥相对,学生通过读对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的方位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仅仅了解还不够,如何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呢?我带领孩子们观察我们学校的竹林广场。学校二楼正好有一个大平台,我们就把这个平台天安门城楼,然后带着孩子们一起观察学校全貌,是这用上学习的方位词,进行一段写话训练。孩子们叽叽喳喳,觉得既新鲜又有趣,纷纷站在二楼平台上做远眺张,然后写下了如下篇段:“登上儒雅楼二楼平台向南眺望,整个学校尽收眼底。正前方是竹林广场,带上的竹叶清晰可见。广场正前方的主席台上矗立着挺拔的旗杆,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迎风飘扬。竹林广场的南端是屯小足球场,被红色的环形塑胶跑道包围着。东西两侧,童趣楼与屯小体育馆遥遥相对。”这一段描写生动具体写出了屯小全貌,并使用了文中的描述方法及管件的方位词。通过这种模仿,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这就是“最大限度使用文本,学以致用。”

在学习《虎门销烟》一文时,我们正在进行点面描写的训练。文中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这一段显然是硝烟前面的描写。此前,班级开展了“秋天的味道”诗词朗诵会,对朗诵会前班级热闹的场面描写,孩子们不知如何去描写。学习了本文后,带领学生们反复品味这一段,体会作者抓住了天气、赶来的人们、礼台两侧的人们,勾画出热闹非凡的场景。针对八年级的赛诗会,想写出热闹场景应该抓住那些点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着:教室里的热闹气氛、黑板的图案、同学的的备战状态。。。。。经过品词析句,孩子们写出了如下文字:“九月二十日下午,四6班热闹非凡黑板被装饰一新:火红的石榴、诱人的月饼、枝繁叶茂的桂花树相映成趣,最醒目的是正中央用红色粉笔写的'秋天的味道诗词会’的几个艺术字,整个黑板焕然一新。再看看同学们,有的在三三两两排练,有的在紧张地背稿子,有的在胸有成竹地哼着歌。。。。。。每个同学都像放出笼子的小鸟,脸上洋溢着快乐。。。。。”

2、 把语文课本作为圆心,进行多元辐射。

语文的课本是一个院的圆心,如何以此为圆心,进行多元的训练

呢?以《桂花雨》一文为例,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读原著,琦君的《桂花雨》

学课文,文中的《桂花雨》

吟古诗,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品桂花,闻一闻桂花的芬芳

写日记,《校园的桂花树》

思乡情,品读余光中的《乡愁》。

在学课文前期,我就推荐了琦君的《桂花雨》一书,全班攻读一本书,通过共读,对琦君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的年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带领孩子们做了《桂花雨》一书的人物关系图和人物评价,对这一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完课文,同学们视乎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我有找到了诗词中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在吟诵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二度创作,为这首诗进行了意境配图,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配的图各具特色。学完课文,背了诗,我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观看校园中的桂花树。此时正是桂子花开时,校园沉浸在甜蜜的花香中,我和孩子们站在桂花树下,量高度,摸一摸粗糙的树皮,伸出胳膊比一比粗细,近距离嗅一嗅桂花,回到教室里,我们一起完成习作《桂花》

课文中有母亲这样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子李的金桂”这句话表达的是母亲及作者在台湾时浓郁的思乡之情,结合这一点,我有何孩子们一起吟诵了脍炙人口的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这首诗对孩子们进行了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3、 把语文课本作为载体,进行多元创编。

语文课本的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最大限度挖掘

教材、使用教材,使得教材服务与教学。在学习第24课《春联》一文,我不仅和孩子们畅游在春联的百花园中,还和孩子们进行了有关春联的练习。我和同学们分享了《解缙巧对对联》的故事,孩子们趣味盎然。接着,我和孩子们讲了王羲之写春联的故事。我对孩子们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是一副凶联,不能改字,如何变成吉联呢?孩子们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来,看着孩子们抓耳挠腮的样子,我在公布答案后说:“愿不愿意回去考考爸爸妈妈呢?”一听说考爸爸妈妈吗,孩子们来劲了。我趁热打铁说:“一定要认真观察爸爸妈妈思考是的表情和神态、语言。”第二天,孩子们纷纷交流前一天晚上“考试”经过,我说:“既然这么有趣,咱们就把这有趣的一幕写下来吧。当然,别忘了给文章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二节课后,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跃然纸上。我撷去了一些生动有趣的片段:

1、可一会儿爸爸妈妈像泄了气的皮球疑惑地看着黑板,摇头

脑,嘴里嘀嘀咕咕。(张淳博)

2、  只见妈妈手托着腮、皱着眉头、撅着嘴巴,手指不自觉地

在头上轻轻敲着。看着妈妈这样,我得意地笑了:“哈,你也有今天呀。”(袁语芊)

3、妈妈对着春联左看看、右看看,最后迟疑着说:“难道是。。。。。。”妈妈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我得意地说“怎么样,是不是把你这个大学老师也难住了?”(严子萱)

4、爸爸一脸懵懂的样子,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我看妈妈

希望她能说出答案,谁知妈妈也是一脸囧相,显然也不知道。(祝越)

5、老爸听了摩拳擦掌,一副志在必得、冠军非他莫属的样子。老妈却很淡定,露出了“迷之微笑”。

爸爸挠着脑袋、喃喃自语,一旁淡定的老妈挑衅地看了老爸一眼,开口了:“想好没?没想好我先说了。”(辛衎睿)

6、爸爸的头顶已经冒出了虚汗,听说要交卷了,更是急得抓耳挠腮,完全没有了之前的那副得意模样。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在上面随便不了几个字。(周烨然)

7、妈妈把纸一下拿了过去,死死盯着那八个字,口中小声嘀咕着。等了一会,我不免焦急起来,身上一股热汗从背上流了下来。我按捺不住,得意地问了一句:“妈妈,你可做出来了?”(宁梓乔)

8、爸爸看了看,皱起眉头,妈妈歪着脑袋,一副很平静的样子。看着家长们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心中乐开了花。(黄芃宸)

活灵活现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

4、 把语文课文作为土壤,进行诗意赏析。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作为教师,教给孩子语文的知识,教

给孩子美好的感受,教会孩子诗意地生活,也是非常必要的。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非常丰富,分别是现代诗《老师,您好》《秋天》《古诗两首》文包诗《但愿人长久》,这些课文都和秋天、思乡、尊师有关。而9月开学初又恰逢教师节,是天高云淡的秋天,且不久又是中秋节,结合课文及独特的节气,我在班级开展了“秋天的味道”诗词朗诵大会。我邀请家长们一起参加这次诗词朗诵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美好的秋天,感受秋天美好的气息。

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积极准备了题材不同的诗歌,或深情赞美老师,或愉悦吟诵秋天,或表达深思乡之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一句句情深意切的诵读声中,我们感受秋天,感受亲情,感受生活的美……最后,孩子们一起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诵读声中,品尝着甜蜜蜜的月饼,感受着甜蜜蜜的生活!

我想,最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教会孩子知识,我们个更应该教会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热爱美好的事物,这样的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这样的语文,才是根植于生活中的大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