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司马牛问仁(12-3)

仁者,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周礼,言语必须谨慎,行动必须认真。所以,孔子认为,凡是为仁成仁之人,说话都必须谨慎。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讱(rèn):不轻易说话,说话谨慎。
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说话谨慎。”司马牛说:“说话谨慎,就可以称之为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都很困难,说的时候能不谨慎吗?”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牛“多言而躁”,喜欢多言而且性格急躁。朱熹《论语集注》:“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使其于此而谨之,则所以为仁之方,不外是矣。”仁德之人,即使心里装着某些事情,也不会轻易表现出来,而是非常谨慎,在言语上会有所控制而不会随便说出来,这便是仁德的一个方面。孔子知道司马牛喜欢多话而且心浮气躁,所以这样告诉他,使他在这个方面谨慎起来,那么求仁的方法,也不外乎就是这样了。
但是,司马牛没能完全理解先生说这个话的意思,所以再次发问,言语谨慎就是所谓的仁?做到了言语谨慎,就做到了仁么?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为之难”,做起来都很困难的事情,说出来能不谨慎吗?言外之意是,凡是为难之事就不能轻易说出来,仁者一定会这样做。
本篇一、二、三章都是问仁,不同的人问仁,孔子的答案都不一样。仁者究竟是什么样子?三章合看,则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仁者应该是“克己复礼”,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天下归仁”为己任;仁者应该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不怨天尤人;仁者还应该是“其言也讱”,从不心浮气躁。
朱熹谦虚地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朱熹《论语集注》:“愚谓牛之为人如此,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况以为仁之大概语之,则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终无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他认为,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悟性资质较低。按照孔子的教育观念,“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如果不直接点中要害、直及病根,而用答复颜回、仲弓之问,用“克己复礼为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宏大的道理教诲司马牛,以其浮躁的性格,他一定不会深入地思考而改正自己的毛病,最终也没有了入德的门路。所以孔子才以这种方式和这个内容回答。病不同,药则不同。唯有把准病症、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这正是孔子的智慧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