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 学徒(二十一)
学徒(二十一)
1972年12月,抚顺发电厂修配分场对铸工班的新学员进行了技术考核。包括抚顺发电厂铸工班的两名女学员,一共是八个人。考试的题目是八个铸铁件,每个铸铁件重量不超过20公斤。八张铸铁件图纸,八个木型,八个人抽签,谁抽到哪张图纸谁就做哪个砂型。
我抽到的是一个阀门的手轮,就像老式汽车的方向盘,直径大约有400毫米。中间是五根辐条,支撑在直径80毫米,厚度50毫米的铸铁圆心上。每根辐条都是一个椭圆形的断面,长轴30毫米,短轴20毫米。五根辐条外端和手轮轮圈连在一起,轮圈的断面是直径30毫米的铸铁圆圈。
这个手轮看起来简单,但是中间的五根辐条却是太薄了,浇铸铁水时,非常容易断条。而且在做砂型时,辐条和圆心及外轮圈的连接都是圆角,非常不好压光,一不小心,就压变形了,浇铸完的铸铁件表面工艺就显得非常难看。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是让人一看就是粗糙的次品,心里很不舒畅。
我的砂型制造的比较顺利,为了铁水均匀地流入砂型,我把水口留在手轮的圆心上。一共用了两个多小时,我第一个完成了砂型的制作。
第二个完成砂型的是张铁威。然后是王亚昌、张兆孚、田成佳和抚顺的两名女学员,最后才是李宝仁,而且还是在我和张铁威细心地帮助下完成的。
七天后浇铸铁水,每个人自己端着铁水包浇铸自己的砂型。手端的铁水包就像一个大水舀子,1.5米长的铁把,前头是一个钢板焊的像小水桶一样,上口大下底小的装铁水容器。
铁水包内里用耐火土抹好,厚度大概有50毫米。因为铁水的温度比较低,不超过800C°,所以不用耐火砖衬砌。
浇铸铁水前,先用一吨的大铁水包,从化铁炉的出铁水口,接出一吨已化好的铁水。然后用吊车把大铁水包吊到要浇铸的砂型附近,我们每个人的两只手一只在前一只在后,端着小铁水包按砂型的位置排好队,等待着接铁水。
负责放铁水的师傅,根据你报的铸件重量,打开出铁水口,向你的小铁水包里灌注铁水。一般情况下,放出铁水的体积基本够浇铸铸铁件用。
当你的小铁水包灌满了你需要的铁水后,你就端着小铁水包走到你要浇铸的砂型前,开始浇注铁水。也是要一次浇灌完,不能中间断流。
端铁水包的时候,我们必须是全副“武装”。头上除了工作帽外,还要戴上一副连肩膀都盖上的防尘帽。防尘帽子在下鄂处有两根帽带,端铁水时一定要系好,防止暴起的铁水花掉入衣服领子里。
眼睛上一定要戴一副防护墨镜,一是防止高温铁水烤伤眼睛;二是防止溅起的铁水伤着眼睛。
脖子里要有一条毛巾,像围脖一样系在脖子上。平时擦汗,浇铁水时防护脖子烫伤。
脚上除了翻毛铸工劳保皮鞋外,还必须戴一副帆布护脚。护脚系在脚脖子上边,裤脚的外边,把鞋和脚脖子全部盖在里边,也是防止溅起的铁水掉入鞋里烫伤脚。
手上是一副全皮的劳动保守手套,手套有200毫米长的护腕连在一起,使用时一起套在袖子上,防止烫伤手。
别看就是这样武装到牙齿,我还是有一次被溅起的铁水花(幸好不是钢水花)烫伤了脚面。那一次是我右脚的帆布护脚后边的系带开了,我没有发现,结果一颗溅起的铁水花顺着鞋口掉入了鞋里。等我放下端着的小铁水包,脱下鞋时,那颗红红的铁豆子已经镶在脚背里,只好用手抠出来。铁豆子并不大,直径不超过两毫米,但造成的伤害是很严重的。那次我的烫伤一个月后才好。但我没有休息,因为,几乎所有铸工班的工人都被烫伤过,从来也没有人为此休息过。(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10月19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
1、照片中的翻砂工人在用单人小铁水包,在往已经成型的小型铸铁件沙箱水口中浇灌铁水!即使是现在的翻砂作业,基本上还是这种强体力的操作!照片由网上下载。
2、超过40公斤的大铸钢件和铸铁件必须使用吊车和钢水包来浇筑备件,别看是铁水,但和体积和铁的重量是一样的!只有小铸铁件可以人工浇筑,否则一个人是抬不动这种大铁水包的。这张照片中的翻砂工人正在浇铸翻砂用的铸铁沙箱。照片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