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日記-湖南省博
十多年前,看過紀錄片《探索發現之馬王堆傳奇》後,“馬王堆”、“辛追(避,有爭議)”這些內容從此牢牢記住了。此次拍攝象限儀座流星雨目的地選在衡山,參觀湖南省博物館,是完成五嶽心願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拍完日出,與小夥伴們就此道別獨自下山。去長沙前夕,特地航拍了南嶽大廟。這座有著“南方故宮”之稱的大型建築群屬於少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早已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不過為了更重要的馬王堆只能暫時放一放,未來再覓機會參觀。
▲南嶽大廟
抵達湖南省博時,看到眼前是座非常現代化的建築。從衛星地圖看起來有些辣眼睛,活脫脫像口棺材。後來參觀到博物館中庭時,發現正是馬王堆一號漢墓復原,這才恍然大悟。
▲湖南省博正面(上圖)
湖南省博衛圖(下圖)/谷歌地球
公元1971年,在長沙東郊名叫馬王堆的小山陸續挖出三座漢墓。其中一號墓主人辛追夫人,這位逝世于公元前168年的西漢長沙國(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废除,共存在209年)利蒼丞相之妻,其尸身兩千多年後依然保存完好,令世人為之震驚。墓葬出土的海量文物更是極大的豐富和補充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由此催生了一門全新的研究——馬王堆學。
二號墓早已被盜,因此墓主已尸骨無存。好在墓中找到三枚印章“利苍”“长沙丞相”“轪侯之印”,由此確認墓主身份是當時長沙國丞相利蒼,辛追身份也就得以確定。
緊挨著一號墓的三號墓由於密封不牢,墓主人同樣尸骨無存。由於墓中未找到含有墓主人姓名的文物,故考古界對其身份一直存有爭議。不管怎樣,長沙國丞相一家在辛追去世後過了僅僅兩代人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西漢長沙國疆域圖/維基百科
馬王堆三座漢墓一共出土了兩千多件文物,其中的“素纱襌衣”“T型帛画”...成了今天參觀重頭戲。
從中庭的一號墓復原可見墓地的巨大尺寸,斗形墓地底部便是辛追的巨棺。房屋大小的棺槨內部由井字形構成,四邊象征墓主人生前宮殿的不同部分:起居室、會客廳、餐廳、庫房等等。正中部分猶如俄羅斯套娃般由四層棺材組成,令人印象深刻。
▲博物館中庭為一號墓復原(上圖)
一號墓結構圖(下圖)/維基百科
▲辛追棺槨(上圖)
棺槨平面圖(下圖)/維基百科
辛追棺材由外到內共四層,不由得想起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七層棺材。最外層棺材全黑色,看起來樸實無華。第二和第三層令人驚艷,一個是黑地彩繪,一個是朱地彩繪。至於最內層更不可思議,棺木居然包上了絲織品,具有異常珍貴的史料價值!
▲辛追四層棺材
▲黑地彩绘棺
材质:木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
(文物說明來自湖南省博,下同)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勉强成形。棺的外表,以黑漆为地,彩绘了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以及穿插其间、形态生动的许多神怪和禽兽。
黑地彩绘棺上的花纹,除盖板四侧边缘满饰带状卷云纹外,五面的四周都有宽15厘米以流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案。盖板和左、右侧面的云气纹均为六组,上下两列,每列三组;头挡和足挡上的云气纹则均为四组,上下两列,每列二组。在画面上出现最多的,是一种面部似羊非羊,似虎非虎,顶竖长角,兽身有尾的怪物。这种怪物,往往衔蛇操蛇,也有袍服人立的,但四肢似猿,手足不分。过去在长沙、信阳等地的楚墓中,曾经发现有口吐长舌、头有鹿角、两手操蛇的木雕怪物,一般认其为辟邪的镇墓兽,形象与此不无相似之处。楚人既“信鬼好祀”,江湘又“多怪神”,当时的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仙,在棺上图画许多“载蛇”的怪神是很自然的。
黑地彩绘棺上所绘的百个图像中,有怪神、怪兽、仙人、鸾鸟、鹤、豹,以及牛、鹿、蛇等十余种形象,其中怪神或怪兽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神怪和禽兽形态各不相同,描绘得栩栩如生,变化多端,在云气间安排得十分得体,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技法,是研究当时绘画艺术的重要材料。
▲朱地彩绘棺
材质:木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通体内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的图案。
盖板上绘有对称的二龙二虎相对图案,二龙首相向,居于画面中的上方,龙身各自向两侧盘绕,尾伸至左右两下角。二虎相背于二龙之间,分别攀在龙首之下,口啮龙身。龙为粉褐色,用赭色勾边,身披鳞甲而有三角弧形斑纹,斑纹内填以绿色。虎为赤褐色,形象写实,尾部加饰流云。盖板的周缘,饰赭黄色勾连雷纹。
头挡主绘一座图案化的高山,山作等腰三角形,顶立于画面中央,山的两侧各有一鹿,昂首腾跃,周围饰以缭绕的云气纹。
足挡画面的主题为双龙穿璧图案。白色的古璧居于画面中央,有两条带酱斑的藕色绶带将其自上而下地拴系,绶带的末端分列在画面的下侧。两条蜷曲的龙穿璧而过,龙首相向于璧上方的绶带两侧,龙身为粉褐色,披鳞甲而有凤羽,巨目利牙,虎爪蛇尾,双角较小。龙的旁边加饰以藕白色的云气纹。
左侧面周边饰菱形云纹,正中绘一座赤色的山,两侧各有一粉褐色龙,龙首相向于山的上方,龙身均呈波浪起伏状。左侧龙首之后,有一带酱黑斑纹的赤褐色虎,虎身向左,张口回首,其旁加饰云纹;龙尾之前,有一带云形花斑的藕褐色伏鹿,鹿首向左,两角粗壮,四足翘举。右侧龙首之后,有一朱雀,呈展翅欲飞状;龙尾之前,有一粉褐色的仙人,头发斑白,两手攀龙身。
右侧面的边纹也为菱形云纹,画面为繁复的勾连云纹。
朱地彩绘棺上的龙、虎、朱雀和鹿,都是我国古代所谓的“瑞兽”,被列入“四神”或“四灵”。头挡和左侧面上所绘高山,应该不是一般的山,而是所谓的仙山。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複製品(上圖)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下圖)/維基百科
材质:丝帛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块绢帛拼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相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长均为20厘米余。
这幅帛画的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长67厘米,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长1.38米,绘交龙及墓主人等图像。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的最下边,对立着两个横座的柱子,形成一个门道,门柱上各有一只小豹子,柱间有二人衣冠楚楚,头带“爵弁”,拱手对坐,可能就是天门的守门神。其上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异兽,异兽各执绳索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的两铣系有组带。异兽所骑动物,身着白地花衣,头和四足皆赤。钟的上面又有两只展翅俯瞰的鸟,与人首蛇身的神人两旁的鸟相似。
帛画上部的画面,内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央则是一个大花朵,盖下有一展翅飞起的怪物。如果说华盖象征屋顶,那么华盖上对栖得朱雀和人物脚下的两只赤豹,则可能是表示建筑物上的装饰。
画面中的老妪,应是死者生前的形象。老妪发上所饰带白珠的长簪,是汉代贵族妇女特有的一种首饰。老妪和侍女所穿曲裾长袍,形制与墓内所出实物一致,为当时贵族妇女服装的特点。
谷璧一下,悬挂着带有彩色图案的帷帐,以及缀有纱带的巨大玉璜,帷帐上对栖着两个人首鸟身的怪物。帷帐下面,是宴飨或准备祭祀的场面。在一个巨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七个男人拱手对坐,左侧四人,右侧三人,前侧陈设着三个鼎、两个壶,后侧陈设食案,案上摆满成叠的耳杯等食器,并有一个旁加横杆、上罩锦袱以备抬送食品的用具。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体;胯下有一赤蛇,首尾分别攀于从画面上部垂到两下角的龙尾。巨人的下面,有两条红鳞的青色大鱼,其一头尾为红色。鱼的两旁又有小兽。巨人的两侧,各有一个口衔灵芝状物的大龟,龟背上各立一只鸱鸮。
这幅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生活虚幻的妄想。这幅帛画在墓内的位置,与用于表示死者身份的铭旌相同,图像的内容又与王所用旗帜的太常接近,应与铭旌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时可能起着和铭旌相似的作用。
T型帛画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马王堆三号汉墓T型帛画複製品
材质:丝帛
年代:西汉
此件T型帛画出土时,平铺在内棺的盖板上,画面向上,顶端在北,下端在南,方向与棺向一致。同墓出土的竹简遣策三九○“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此。
这幅帛画用单层细绢作地,现呈棕褐色,画面成“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条绢帛拼接而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一段长度相当于长条五分之一的绢,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与整幅相齐,上下的六个角各缀有一黑褐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穗形飘带。
帛画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绘日、月、星辰、升龙、凤、蛇身神人及神人骑鱼等图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绘交龙及墓主人图像。内容与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基本相同。
上部是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绘一正侧面黑色鸟,头向内,两足弯曲。太阳四周缠绕着扶桑树的枝叶。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用墨勾形,朱色点斑纹。蟾蜍左右侧有二鹤飞翔,头戴冠,颈系组带。左上角有一向右上方奔跑的朱眼白色玉兔。画面上部间隙,会有八十多个朱色圆点,很可能是星辰。
日月之间的顶端,有鸟,左右各四,头戴冠,颈系组带,长颈高足,敛翼垂尾,仰首嘶鸣,作奔走状。下方一鸟,饰珠玉,颈系组带,展翅飞翔,鸟形似鹤。古人认为鹤是护送灵魂上天的神鸟。日月下方有二龙,左朱色,右青色,张口吐舌,腾飞相对,作上升状。左侧龙尾上有一巨凤,头引伸向上,反首用嘴衔住龙尾,展翅,长尾。
画面正中绘一身穿青袍的人,身下似为蛇身缠绕,模糊不可辨认。其下方一平板上面,陈设着七个盒,内填白、朱、青三色。两侧上方各绘一神人骑鱼,神人头戴“爵弁”,鱼作腾跃状,形似鲤。鱼也与死者灵魂得以升天有关,因古人认为鱼也能“神变”。平板下方左右侧,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人,头戴“爵弁”,裸腹赤足,穿黑色短裤,一手执朱绳牵着异兽,一手拉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下系有组带,上端饰羽葆(即野鸡尾毛)。
在帛画上下两部分交界的地方,绘着两个呈倒T字形有横座的柱子,内朱色,外石黄色,四周饰云纹和羽葆,形成门道,应为天方的阙。柱间两人相向对坐,着清秀黑色宽大长袍,头戴“爵弁”,可能是把守天门的“帝阍”。
帛画下部两侧各绘两龙缠绞,左为青、黄色,右为朱、白色,一首向上,一首向下,张口吐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身极长,尾部直垂至画面下方的两角。以谷璧交龙为界,将下部画面自然地又分成两个部分。
谷璧以上,四个龙首之间绘一组人物。中间偏左绘一高大的男子,左侧有三个男子相迎,右侧有六个侍从相随。这高大的男子,头戴顶作鹊尾的刘氏冠,腰间佩剑,身着朱领紫色长袍,拱手徐步似向左行进,应是墓主人形象。墓主人身后有一侍从张举华盖,一侍从手持长矛,矛下系有缨结,后面还有四个女子并列随从。这些任务,都作半侧面像,身穿朱、青、黑色长袍。人物的脚下,有由两层组成的白色平台,两层之间饰以三个玉璧,璧间用组带穿插连接组成连续图案。台下两侧各有一只赤色斑豹,用头和臀部顶着平台,俯身向下,回首向后,显得很机警。
人物的上端,绘有带垂帐的华盖,垂帐朱色,华盖黑色。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央饰有珠玉和羽葆。如果华盖象征着屋顶,那么华盖上对立的长尾朱雀珠玉和羽葆,则可能是建筑物上的装饰。
谷璧以下悬挂着用朱、白二色会有波折纹图案的紫黑色帷帐,帷帐中部下段缀有用丝带系着的巨大玉璜,玉璜上饰珠玉和组带。玉璜下面是宴饮或准备祭祀的场面。在一个巨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八个作半侧面的女子分坐在左右两侧,中间陈设着四个壶,右侧有四鼎,左侧似盒,平板的左右边缘,各陈设两个樽,口沿和腹部用朱色绘锯齿纹。平板下饰有珠玉、羽葆和朱色云纹。
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体,头上有葫芦形发髻,嘴上有须,下着黑色短裤,双手托板跨坐在两条头尾相交的大鱼上。鱼的两侧,各有一大龟,龟背上背负着一方形物,拥带捆扎着。巨人两侧各有一只凤鸟,栖立于龙尾。画的最下端中部绘一白色壶,用墨线勾壶形,腹部和颈部绘云纹,壶的两侧各有一手持鼓槌的人,作击壶状。
这幅帛画与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比较,除尺寸略大之外,性质和构图大同小异,作用相同,都是用来“引魂升天”,是古代统治阶级用来标志礼制的礼器之一。
▲素纱襌衣(直裾)
年代:西汉
材质:丝
来源: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衣长132厘米,通袖长181.5厘米,重49克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面料为素纱,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遣策称其为素纱襌衣。《说文解字》载:“襌,衣不重。从衣,单声。”《礼记·玉藻》载:“襌为絅[jiǒng]”,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即没有衬里的衣服。素纱丝缕极细,重量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辛追下葬時距西漢(前202年-9年)建國並不遠,當時帝王有令墓葬制度一切從簡,因此墓中並無金銀器與青銅器。反倒是出土了海量冥器,由陶土或木質代替原來的貴重物品,非常有意思。諸如用陶土做的金塊、金餅、銅錢;木頭做的象牙、犀牛角、玉璧等等。
▲陶製秦半兩錢(上圖)
陶製金餅與楚國金幣“郢爯YING CHENG”(下圖)
▲木質象牙、犀牛角(上圖)
木質玉璧(下圖)
表面上看起來,墓葬中以陶製、木質物品為主,並沒有金銀財寶等值錢的物品。實際上,出土的184件漆器恰恰暴露了問題。當時一件漆器的售價等同於十件青銅器,只能說明辛追對帝王之令陰奉陽違。
▲漆器博具,內有大棋12顆,小棋20顆,算籌42根等,玩法已佚
▲漆鼎七件、漆匕
展廳出口處的辛追夫人與資料中見到的一模一樣,略微有些駭人。還是多年前由刑警大學的專家據其顱骨的復原比較養眼。
▲辛追夫人復原圖/維基百科
繼續參觀湖南省境內出土的其他文物。畢竟是國之重器,還是青銅器值得大書特書。
▲人面纹方鼎
材质:青铜
年代:商
尺寸:高38.5,长29.3,宽23.7厘米
来源:1959 年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
全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
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皿方罍[léi]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出土
器盖高28.9cm;器身高63.6cm
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呈庑[wǔ]殿顶形;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造型、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
该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豕形铜尊
年代:商
材质:青铜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高40厘米,长72厘米
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背部有椭圆形孔,为酒的出入口,此尊盛酒后,难以倒出,应当是配备有取酒的勺。盖上有凤鸟,既是装饰,又是捉手。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有的考古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其具体作用是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求避邪作用。
花半天時間逛了“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湖南人三相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展廳,對湖南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別是馬王堆展廳,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全方位陳列在眼前,這個感覺令人非常奇妙,相信會回味一段時間。
下一站將去到嶽麓山,不知又會有什麼新的探索與發現?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