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历险》读书笔记1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和皮尔士的一脉相承,皮尔士符号学可以算是罗兰.巴特符号学的范式。罗兰.巴特把“文本”从语言和写作中抽离出来,作为一类待解释、可解释的符号。
比如“绅士”这两个字在汉语和日语里都能组词,但这个词,在两种语言里的意思却截然相反。把所有语义暂时剥离,将“绅士”二字暂时理解成一个空洞的符号组合。这个符号组合在语言里能够被解释,是由于符合了某种构词的规则,或说这个符号组合在讲这门语言的所有人的共同记忆里有一席之地。“绅士”从两个符号变成了一个词,这个词放到这两种语言中去,进入了语境。语境是一种对于符号解释链条的共同记忆。这个词在汉语和日语中,处于了一条解释链条之上,但似乎处在了相反的方向上。
再引申到钱币学上。塞人时期印度西北部的银币上的大象图案,如果被抽离到钱币学之外,它就只是一只雕刻的很好看的大象罢了。但把它放入到印度神话的语境里打打蘸水,我们会发现,它是因陀罗的坐骑,象征着王权。再进一步了解佛教转轮王的本生经故事,还能知道,它和佛教有关系。再把它拿去沾一沾希腊人向东殖民的历史的蘸水,我们还能了解到东进的希腊人出于某种秉性和考量,接受了西北印度的文化,以大象代表了王权。在结合碳十四检验的结论,把这一干沾满了蘸水的大象放回到钱币学语境里,大概能猜得出来,这枚钱币也许属于某一个西北印度的希腊国王。货币是主权的宣誓,希腊人的主权标志上竟刻画了属于殖民地的符号。这一系列推理在钱币学语境内得出了如是结论,这个结论是之前那一系列的解释链条的压缩包。再把它提出来,放入到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语境里,这个解释链条将继续下去,形成新的意义,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信息。
这个过程有点像老张头给了老李头10元钱去打散酒。老李头去到了酒铺才发现没带瓶子,于是在旁边买了一瓶矿泉水,为了打酒,只好把水咕嘟咕嘟几口喝完,拿着空瓶子打了一瓶酒。老李头半道上酒性大发,三口两口干掉半瓶,为了交差,只好掺进去半瓶自来水作假。罗兰.巴特说的文本,就是这空瓶子。暂时忘记其原本的语义,让其虚位以待,才能装入新的解释,研究它在不同语境里的解释链条,以不断的实践,找到最合适的那个链条,形成新的语义。
再把这个引申到图像审美的领域。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想之美”,但过分执着于这“一想之美”,也就限死了对于女体美学的理解。图像审美是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对某个图像符号的高度复杂的解释的结果。解释得通,会觉得:“要的就是这个味儿!”但有趣的在于,这个解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反复复的,如果每次的解释都是同样的解释,那么这个审美体验就是容易腻烦的。所以在审美领域,需要去不断的扩充语境,不断把同一个图像符号放入略有不同的语境里去尝试解释。这样新的解释会不断形成。这是一种成功激励的正反馈,所谓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起了可持续的发展。
对于照片而言有两种重要的而又不同的美学体验:形式美和内容美。形式美,比如光影组合,对比度和颜色组合,这些是关乎于集体记忆的解释,也就是要放到集体语境里面去解释的。比如你买了徕卡相机,这相机的特点就是高对比度和很有特点的颜色组合,玩徕卡相机的人也会不断给你灌输高对比等于美的观念,你就进入了徕卡审美的语境里,获得了关于徕卡品牌所倡导的形式美的认识。所以这些品牌价格贵,不但是卖给你了一个机器,还是卖给你了一种形式美。而这种形式美放到社会审美的总语境里,被认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让你感觉良好,这是一种正反馈。而决定内容美的语境小的多,比如卡帕拍的诺曼底登陆,不了解二战,不了解那次登陆的意义的人看来,那些照片完全是一些失败的作品。在具体到个人,也许你的奶奶对你的童年异常的重要,但她在别人的眼中未必具有形式美的优点。但无论她长得再丑,你对她的回忆,都是美的,这美学体验取决于她给你的那段时光,以及你对这段时光的美学体验。形式美面向社会,内容美则指向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