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10)

(239)「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脉浮而紧,代表的是有表证,表寒,咽燥口苦,肠胃里面太热,喉咙就干燥了,照理说胆汁应该往下走,遇到肠胃里面太热了,胆汁就逆行往上,就会口苦,腹满而喘,有可能是太阴的湿证胀满,也有可能是大便堵到的胀满,发热汗出,有表证,但是病人又不恶寒,但恶热,身重,只有湿很盛的时候,病人会身重,遇到这种情形,表示太阳、少阳、阳明都有了病,若发汗,则燥, 如果发汗,只去太阳,就没管到少阳、阳明,发汗后会燥,因为里面已经有阳明证,这时候小柴胡汤最好,愦愦及谵语,不但燥而且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如果烧针,津液丧失会很多,血里面会更热,会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攻下的时机一定要确定大 便结实,现攻下后腹如故,就是攻太早了,因为他并不是真正大便结实,结果把津液都攻出来 了,小便就没有了。如果临床上遇到不得已的情形,有本条的症状但又必须攻下的时候,可以 在攻下的时候,加上一些固阳的药。

(240)「阳明病」,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中焦燥热的时候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是对中焦火盛,所以心中懊侬,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嘴巴很口渴,喝水又不能止渴就知道津液伤到了,所以 白虎加人参汤,能止渴,有些上消糖尿病的,喝了水,小便就跑掉了,因为水不能进入血里面, 血里面的水不够就燥渴,燥渴喝了水又不是进入血里面,血里面的浓度越来越高,糖的浓度就会增加,所以白虎汤加人参汤一下去,血糖就下来了,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热伤上焦,对上焦的热;若脉浮发热,热除了发高烧以外,还有发炎,身体里面发炎了或伤口化脓也会摸到脉浮发 热,以为是伤寒表证,结果不是,这时候病人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现象,就是喝了水小便又下 不来,滴滴答答的,这时候张仲景说「猪苓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是喝一碗水小便一碗。 
    所以上焦热是白虎加人参汤,中焦是栀子豉汤,下焦热是猪苓汤,热把它当作炎的话,里面有石头肾结石、膀胱结石,小便的时候石头把输尿管刮破了,里面发炎了,还有性病,小便小不出来,小便的时候会赤痛,尿道炎都是用猪苓汤。

猪苓汤和五苓散里面都有猪苓、泽泻、茯苓,但猪苓汤特别重用猪苓,猪苓专门是利下焦的水,猪苓、茯苓、泽泻这三味都是利尿的,肾结石不是只有一颗,结石里面有很多,像沙一样, 只是比较大的一颗堵到了。
    所以小便不利,西医开刀只去大颗的,小的又没去掉,所以加滑石 让石头跑的比较快,因为石头不是光滑的,会把管子刺破,所以加阿胶止血,小便出来,石头也 出来了,血也止掉了,在「复溜」穴一带可以找到压痛点,就在痛点下针,扎下去会感觉到有东 西在跑,刺下去就不痛了,再去熬猪苓汤。脸部水肿,如何没有其它的症状,精神还很好,五苓散就去掉了,五苓散就是用在表水没有办法回到肠胃里面,吃了发汗药以后,让肠胃的津液把滤过性病毒推出去,推出去以后,脏 的津液流汗流掉了,好的津液还要慢慢顺着三焦油网流回胃,如果水没有力量回头,停在表面 上,这时候病人口渴,因为肠里面的津液都发到表上去了,第一个出现的是小便不利,皮肤表面的水没有办法流回去,用五苓散去收水,如果光是下焦肿,就是猪苓汤证,如果只是四肢肿 或头肿,大多是五苓散证,因为五苓散有桂枝。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二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碎 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 服。

胖子各三钱,普通人各二钱就可以了,先煮四味,就是把阿胶拿出来,阿胶都是后下的,一天吃三次,中药没有记饭前或饭后服,则一律饭前吃。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淋病点滴不通,阴头肿痛,少腹膨胀而痛者,若茎中痛,出脓血者,都可以用猪苓汤。

又:妊妇七八月后,有牝护焮热肿痛,不能起卧,小便淋沥者,以三棱针轻轻刺肿处,放出瘀水后,再用此方,则肿痛立消,小便快利。怀孕中间小便不通,要用到猪苓汤,还有若一身悉肿者,宜「越婢加朮汤」,怀孕的时候水肿,就是越婢加朮汤,越婢再加白朮,所以孕妇水肿是 越婢加朮汤,小便不通是猪苓汤。

【尊水琐言】曰:满身洪肿,以手力按其肿,放手则按处忽复起胀,肿胀虽如是其甚,然未 曾有碍呼吸,气息亦如平日,是「猪苓汤证」也。更有肿势如前,腰以下虽满肿,臂、肩、胸、 背无恙,呼吸仍如寻常者,是亦可用「猪苓汤」,勿必问其渴之有无。所以下半肿也可以用猪苓汤,水肿的时候,有些水要用发汗发掉,不发汗则喘满,就要用越婢加朮汤。

网址提示:五苓散,猪苓散等利水渗湿方

(241)「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这人本来津液就不够了,渴就代表津液不够了,猪苓汤是利水的,水再利掉会燥热、发烧,因为汗多胃中燥,所以汗的来源是肠的津液,猪苓汤再利小便会加速失水,本来口渴缺水而已, 猪苓汤一下去,就变成脱水了。

(242)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糓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脉浮而迟,表虚掉了,结果病人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完全里虚掉了,大便出来清谷,就是吃什么拉什么就是什么,则四逆汤主之,如果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喝了水就会 打嗝,因为水是寒冷的,所以一般打嗝都是寒凉的,平常在治疗「哕」证用茯苓四逆汤,哕证还 没有到很危险的时候,即用茯苓四逆汤,里面的人参能去心下痞,茯苓能把寒水利掉,干姜、炙 甘草等热药,能把胃、脾脏的功能恢复。

(243)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登革热一发烧就死掉的,西医说是出血性的死亡,因为血太热了,一热,热会往上,脑部里壮热,烧没有办法退掉的时候,血管会破裂,就死掉了,脑膜炎也是这样死掉的,热到达血管让血管破掉,有一种情形,如果本来身体很好,一流鼻血热就退掉了,流鼻血都来不及退掉就很危险,所以登革热高烧就是白虎汤,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口干就代表津液干 掉了,能食就是肠胃功能很好,免疫系统很强,此种人一流鼻血热就解掉了。

(244)「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热在中焦,所以用栀子豉汤,如果热在上焦的时候,用去中焦或下焦热的药都不会好,所以要分上、中、下。如果结胸的话就是大小陷胸汤。

(245)「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就肯定胃实了,大便溏,小便自可,大便还是有,小便也可以,就知道病人不是阳明的燥实,不见得要阳明燥实才会有潮热的现象,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条张仲景就是要说,阳明证攻下的时候,一定是纯阳明证,如果兼有少阳的时候,胸胁苦满,就要先和解少阳,不要随便攻下,像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恶心,就是少阳,滤 过性病毒的邪在三焦淋巴系统里面,像腮腺炎就是小柴胡汤证。

(246)「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 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不大便而呕,阳明证没有呕的,有恶心的现象就是少阳证,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阳明证的舌苔是焦黄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也,所以有的人便秘不是承气汤证,吃承气汤没有用,结果是小柴胡汤证,不管大不大便,只要他有一少阳症状就要 先和解少阳,所以有时候是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把便秘治好的。

(247)「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瘥。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中风,是热证,脉弦浮大,一般来说,浮是太阳的脉,弦是少阳的脉,大是阳明的脉,代 表少阳太阳阳明都有了,病人有短气的现象,呼吸比较急促,腹满,胁下及心痛,肚子胀满,胃又难过,久按之气不通,按下去又没有放屁,大便不通,鼻子是断生死的地方。鼻子上的油代表我们的生命,鼻干不得汗,就是鼻子都没有油了,就很危险,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全身都发黄 了,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这病人很惨了,耳前后肿,刺之稍瘥,代表扁桃腺发炎或淋巴系统 肿大、腮腺炎,就刺它,放一点血,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大部分是小柴胡汤证,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如果脉是浮的,没有其它里证,就是麻黄汤证,就是解表。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小便没了,肚子又胀满,东西又吃不下,吃下了又打嗝,腹满就是腹水了,腹水加哕嗝就是肝癌的末期,很多癌证末期都如此,肚子肿大,东西又吃不下,压肚子又不会放屁,小便又没了,肚子一直肿起来,遇到这种没有胃气了,已经打嗝了,都是死证,肝癌和肝硬化不一样,但是症状是一样的。肝癌初期还可以治疗,中期就没有办法了,在治疗如水进入肺的时候,可采隔日用十枣汤排水,如果每天排水会死在十枣汤上,再开健脾整胃的药。

为协助他肠子能通润,开柏子仁,因为怕他没有力量排出来,又没有体力承受承气汤,所以用仁剂,肝癌里面一定有热,所以加黄芩,所有的癌证到末期,病人会血虚,所以加当归,因为要健脾胃,所以加白朮、茯苓,虚寒的时候有打哕的现象,所以加炙甘草,基本上是用这方子,。

如果黄疸很高,如果是热用茵陈蒿汤,如果热在上焦,痰很多,舌苔也是黄黄的就加栀子,这些都是治疗肝癌的药,以上是主要的方子,临证再加减,例如有表证,就加桂枝、白芍,如果胸满就把白芍拿掉,痰多的就多加点杏仁、桔梗。

健胃整脾汤方
      柏子仁 黄芩 当归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治疗的时候,用十枣汤把水攻出来,水再回来就没有那么多了,如果小便通利,都没有腹水了,这病人就救回来了,救回来以后,想要让他再快一点好,加了南派的药,像娱蚣、血竭等, 结果病人被攻死了,因为病人血虚了,药里面有很多破瘀的,但那是伤科用的,让病人自己慢慢恢复比较好,因为血已经虚了,硬去攻,死的更快,结果病人是死在贫血上。

十枣汤在三个小时内就把水排掉了,排掉了后「马上」吃健脾的药,平常三餐饭前吃,然后正常的饮食,水来的时候,再用十枣汤攻,百分之九十九的肝硬化、腹水的病人都可以救回。

(248)「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阳明病的人必会自汗,医师不明却又给他发汗剂,津液就伤到了,小便又出的很多,就代 表水分没了,这时候大便虽鞕不可攻之,这条辨讲的就是,病人如果里虚了,绝对不要去攻下, 所以临床上蜜煎导法大多用在病人很虚弱的时候,因为虚弱没有能力把大便排出来,蜜煎导 法为协助大便用的,大猪胆汁很难弄,用甘油锭也可以,甘油锭和蜜煎导法一样。

蜜煎导法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 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把蜂蜜熬到感觉黏的程度如麦牙糖一样就关火,等稍微温一点的时候,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用手搓成一条一头大一头尖的,趁温的时候做好,等凉了以后插到肛门去,大头先进,肠子蠕动会让它往里面跑,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用手抱到,有要大便感 觉的时候再放手。

大猪胆汁方

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临床上,用猪胆汁最好,但是猪胆汁不好拿到,因为有醋,酸的,所以渗透力量很强。人分泌胆汁帮助消化,所以用猪胆汁,猪胆汁先调一些醋,用西医的针管吸进,肛门涂点凡士林,把猪胆汁打进去,约一顿饭的时间,大便就排出来了。

(249)「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如果不管表证,病人脉迟恶寒,一般来说会判断这病人里虚掉了,脉迟就是虚了,汗出乃表不固,现在阳明病的人,本身再带有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这些症状,就是表未解也,可发汗,可以发汗,平常阳明病是不可以发汗的,阳明病本就是因为津液少了,造成高热、大便硬掉 了,现在阳明病在有表证的状况下,还是需要给他发汗,要先解表再攻里。

(25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如果病人阳明病,又兼有脉浮,无汗而喘者,喘就是伤寒,麻黄汤证,就需要发汗,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二四九和二五○这两条辨讲的就是,在阳明病攻下前,如果病人确定有表证,一 定要先解表后再攻下。

(251)「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一定是肠子里面热很盛才叫阳明病,如果病人有发热汗出,此为越热,就是热有地方渲泻, 流汗出来了,就不会发黄,如果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就是只有头流汗,脖子以下都没 有汗。小便不利,重点就是小便不利,因为小便堵到了,热没有地方渲泻,汗又流不透,只有头上有汗,所以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因为脾湿太盛了,阳明证的时候,胃、大肠就是属于阳明,病人一定是阳明过热,热气一直往上冲,第一个受到的一定是头。所以如果病人有燥屎,就会「阙上痛」,胃气往上走,胃里面一定空掉了,胃一空掉。脾就过来了,脾湿堵在中间,湿一堵到的时候,小便就出不来了,脾脏之湿太过了,食物没有办法完全运化,大便又堵在里面,宿食没有去,湿又很盛梗在中焦,湿一盛,水就不好渲泻出来,整个湿和热和实都瘀 在里面,结果病人就发黄,病人的舌苔会很厚黄。

张仲景说去湿靠茵陈蒿,去热靠栀子,去实靠大黄,如果湿在肌肉里面靠白朮,三焦上的湿靠茵陈蒿,肝胆的湿也靠茵陈蒿,所以茵陈蒿入肝胆,只要是肝胆的实热,也就是发炎或西医的溶血性黄疸,就用茵陈蒿。

病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分阴证阳证,如果病人全身发黄,有阴黄和阳黄,茵陈蒿汤是属于阳黄的药,茵陈蒿汤一下去,小便有出路了,小出来黑黑的很浓稠,茵陈蒿能去湿,是因为它能利水,湿是从小便出来的,大黄是把里面的燥屎清出来,如果怕太苦加甘草,就完了,不可以随便加甘草。脾太燥了就是「麻子仁丸」,脾太湿了就是「茵陈蒿汤」,所以「麻子仁丸」和「茵陈蒿汤」是相表里的药。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先煮茵陈蒿,再煮其它两味。茵陈蒿在胖子或刚发病黄很盛的时候,可以开到五六钱,瘦 人三钱就够了,栀子的量和茵陈蒿差不多,大黄约茵陈蒿的三分之一即可。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为治发黄之圣剂;茵陈蒿专治发黄,盖有解湿热及利水之效。

(252)「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之血,故令善忘;矢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平常阳明证,病人发狂奔走,已经全无意识了,其人善忘者,灵枢第八十篇「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过实,其人善忘」,平常有阳明证,常常东西记不清,年龄大的人,善忘可能被西医判定为老人痴呆证,刚刚讲的可能马上忘了,最近的事都忘了,可是很久以前的事会记得,如果是大承气汤就攻大承气汤,如果是抵当汤就攻抵当汤,这条辨就是说善忘就是必有蓄血,一 定有瘀血瘀在里面,所以然者,本有久瘀之血,故令善忘;矢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大便颜色黑了代表有瘀血,从舌证上看,舌上有青紫色的,就是舌头全红而且有青紫色的瘀点,表示体内有瘀,有点白苔在舌头上才正常的。

前面提过的三阴交穴压痛、舌苔齿痕明显,渴而不欲饮水,都可以用来诊断是否内有瘀血。如果病是太阳蓄血,血蓄在膀胱里面,就是桃核承气汤,如果是阳明蓄血,蓄在肠胃里面,就是抵当汤,如果胃出血,西医灌流质入胃里面,一直洗胃,西医治疗完后,大都变成抵当汤证 了,因为血干燥在里面,如果是大便干燥用芒硝一打就碎了,如果是血块,芒硝打不下来,就要用虻虫、水蛭才打得出来。

张隐庵曰:「太阳」蓄血,验其小便;「阳明」蓄血,验其大便;不用「桃仁」而用「抵当」 者,以久瘀故也。

(253)「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矢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矢者,宜「大承气 汤」。

阳明病攻下了以后,心中懊憹而烦,胃里面很难过,还是会有烦躁,病如果进入阴的时候,都不会有烦躁的,胃中有燥矢者,可攻。攻了若没有清干净,里面还是有东西,可以再攻, 若有燥矢者,宜大承气汤,里面有干燥的大便在里面,用大承气汤去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如果刚开始大便比较硬,后面是稀时都软掉了,代表里湿很重,确定阳明是燥的时候,才会用大承气汤,如果里面还有湿,就不会用大承气汤,大便溏就是里面有湿,湿还没有 完全化燥,用小承气汤就可以了。

(254)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矢,故使不大便也。

怎么知道肚子里面有干燥的大便?就是有硬块在里面,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第一绕脐痛,绕着肚脐一圈痛,第二烦燥,生气,想骂人。发作有时者,有的时候痛,有的时候不痛,此有燥矢, 故使不大便也,这条辨就是说,有干燥大便堵在大肠里面的几个症状。

(255)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本来病人烦热,汗出后好了一点,又忽冷忽热,到了黄昏以后可以发热,承气汤和白虎汤都有潮热,必属阳明也;但热不寒,完全没有寒证,就是阳明证,阳明热分经热和腑热,热在肠子里面就是承气汤,热在血脉神经上的就是白虎汤,如果脉实者,代表就是里实很盛了,宜下之;脉浮虚者,脉浮虚代表还有表证,先发汗再去攻里。宜发汗,发汗还是可以用桂枝汤,下之与大承气汤,所以给病人大承气汤的时候,一定要确定病人没有表证的时候,才可以去攻。

(256)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者,此有燥矢也,所以然者,又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阳明证,给他攻下,下完了以后,结果六七天又不大便,腹满者,此有燥矢也,所以然者,又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攻了大承气汤之后,燥屎还在,就是药剂不足,出手太软,开的处方太轻,再开大承气汤给他,没有关系。

大承气汤证的时候,如果没有用大承气汤攻掉,后遗症很多,到捻衣摸床、手足燥扰的时 候,再下大承气汤就一翻两瞪眼了,如果死掉,病人家属会以为是吃大承气汤死的,所以要先 讲清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含药而亡。

(257)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一看到病人小便不利,就知道津液已经没有了,大便乍难乍易,大便有时候好,有时候不 好,时有微热,没有寒,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这些都是大承气汤的症状。

喘冒不得卧者,为什么会喘?大肠在下方,因为大肠和肺是相表里的,所以看肺家证实的时候,有时候会误诊,看到病人舌质苔黄,喘,开麻杏甘石汤,看起来麻杏甘石汤很对证,可是 没有好,病人喘的不能躺下去。病人述说五六天没大便了,才想到大承气汤,所以开处方之前, 一定是先问大小便的,饮食习惯如何?还有睡眠如何?这是高明医生的习惯动作。

(258)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胃下垂,酒客病、胃常常呕酸的,最好的方子就是吴茱萸汤,食谷欲呕者,就是不吃就不呕,吃东西就会呕,吃下去东西就想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有三个方子:

第一,里寒重,里寒最重的时候用「四逆汤」,寒就是不动了,胃肠里面都不蠕动了;

第二,寒稍轻的用「理中汤」;

第三,更浅的就是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的主证是吐酸呕酸;胃寒的原因是肝太寒了,肝寒了影响到胃,让胃变寒了,所以大部分临床上看到吴茱萸汤证的时候,都是酒客病,喝酒喝多了,还有肝硬化的病人、慢性肝炎的、胃下垂的,都会看到吴茱萸汤证,所以在治疗肝病、肠胃病的时候,常常用到吴茱萸汤,吴茱萸本身入足厥经肝经。

吴茱萸温中焦的,跟干姜一样是温中焦的,但是干姜是温脾胃,治疗胃的时候靠人参、甘 草、大枣,吴茱萸是温肝,但是不补中,所以吴茱萸汤加入人参来补中,中气虚掉了,胃的功能没了,治疗起因是肝寒的,酒喝到身体里面感觉是热的,实际上到了身体里面是变冷的,酒最后就停在肝里面,所以肝就变冷了,喝酒的人常常到半夜不能睡觉,胃里面很难过,胃里面常常呕酸。

所以吴茱萸汤是止呕的圣药,药书上的止呕是病人吐酸,实际上这酸是从肝里来的, 肝液进入胃里面的时候是酸的,肝生酸,东方木,所以肠胃科,平常呕酸呕的很厉害的,服泻心汤都不会好,吴茱萸汤下去就好了。

胃下垂的症状,摸左手的寸脉没了,表示心脉胸阳的脉没了;右手的关脉特别壮,代表胃下垂,吴茱萸汤温中焦的,如果服了吴茱萸汤病反剧者,属上焦,病在上焦,因为上焦如果是热, 东西下去也会吐,结果吴茱萸汤温中的药下去,中焦加热,上焦会更热,就会更严重,就知道热在上焦,在上焦用栀子豆豉汤了。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用三钱,重证的时候可以用到五钱,人参、生姜、大枣酌量的用。

【肘后方】曰:一方(即本方)治人食毕噫醋及醋心(即食后吞酸嘈杂也)。张元素曰:吴茱萸汤其用有三:去胸中之逆气满塞,止心腹寒感疼痛,及消宿酒。早上宿醉未醒,可以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对酒客病非常的好。

(0)

相关推荐

  • 吴茱萸汤证与上焦有热鉴别

    ​原文: (阳明病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243).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素取升, ...

  • 伤寒论221-230条

    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思维导图

    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思维导图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5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5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54.伤寒三日,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11)

    (259)「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渴,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故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9)

    (212)「阳明病」,发热,面含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小便不 利者,必发黄也. 阳明证本来就是攻下治疗的,从二二〇开始,阳明证有四种症状不能攻下: (220)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就是呕多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8)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 胃下方的甜肉,中医叫做「膵肉」,就是西医的胰脏,中医的观念认为胰脏是「脾之大络」, 「脾之大络」会在 ...

  •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 ①脾约: ...

  •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8. 伤寒论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 ...

  •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问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谓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陽陽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阳明病的概说包括阳明的生理.病理.病因.症状以及它的表里的关系. 阳明是生理上的,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这叫病位:病理就是病所,病的处所,在胃和大肠.阳明叫两阳合明 ...

  • 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思维导图

    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及思维导图 辨治总纲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发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2.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 ...